首页 理论教育 家训传承:王氏家族的七八百年风范

家训传承:王氏家族的七八百年风范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乎每个家族都有族规家训,以诗书传家,传承乐善好施之举。家训传家多俊才东山“穷阁老”,家风永流传莫厘王氏家族于南宋时期迁至苏州东山,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明朝弘治九年,大学士王鏊辑成首部《王氏家谱》,经其后人6次续修,王氏宗族的历史和莫厘王氏的家风家训得以完整记载和传承。王鏊家族世代是书香门第,好学风气代代相传,所以王家人才辈出,王鏊的第十三世孙王颂蔚、王谢长达夫妇是很好的典范。

家训传承:王氏家族的七八百年风范

本课导学

春秋至清末,共有37支名门望族定居东山,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军。翁、席、刘、严、金、朱、陆、叶八大望族为其中的典型,这些家族皆以姓氏、血脉为核心,以耕读传家为宗旨,共同营造了一个社会安定、家业昌盛、子孙兴旺的理想天地。几乎每个家族都有族规家训,以诗书传家,传承乐善好施之举。东山大族的宗谱、族规、家训,归纳起来有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子、勉学、就业、交友8个方面。

说说你所知道的东山望族的家训家规有哪些。

家训传家多俊才

东山“穷阁老”,家风永流传

莫厘王氏家族于南宋时期迁至苏州东山,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莫厘王氏家谱作为一部完整的修身齐家范本,记载着整个家族的风雨变迁。明朝弘治九年(1496),大学士王鏊辑成首部《王氏家谱》,经其后人6次续修,王氏宗族的历史和莫厘王氏的家风家训得以完整记载和传承。

一、好学重礼,勤俭忠厚

“好学重礼,勤俭忠厚”是王氏家族几百年来传承的家风。从明朝大学士到现代院士、教授……王氏后人凡事业有成者,都从小受到家风熏陶。勤学不辍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基础;勤俭持家亦被作为美德记载在册;待人忠厚、助人为乐、急人所急也是这个家族的传统。《莫厘王氏家谱续集》卷15《仁德公家史》中就有相关记载。“我父仁德,字佐才,三岁丧母,自小由父亲带大,教以为人处世之道:事亲当孝,兄友弟恭,邻里和睦;务农不误节气;经商童叟无欺;受雇于人,要忠心尽责;用人要待之宽厚;为医要有割股之心……”

二、以先人为楷模,勤奋好学

这是莫厘王氏家族家规的特色。因为族中曾出过名臣,后人就一直教育孩子从小要像先人一样好学,长大才能做大事。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于1987年12月出版的《王绍鏊纪念集》中记载:“……吴江同里王家相传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裔。王绍鏊出生时取名绍鏊,意即继承先祖王鏊之业,后取字恪成(后改却尘),也是继承先祖文恪公(王鏊)的意思……”直到现在还有家长给孩子取名民鏊、彦鏊……这意味着长辈们希望孩子以先人为学习的榜样。

又如当年生活在松江小县城的王谷初,是莫厘王氏松江祚椿支第二十五世孙。他是家中独子且四岁丧父,幼年靠母亲做针线活抚养,家境贫寒。成婚后谷初夫妇宁愿自己辛苦,也不让孩子停止学业,他们经常教育子女说,我们老祖宗王鏊是个才子,官至大学士,作为莫厘王氏的子孙应该把书读好……

三、勤政爱民,以俭养廉

在历史上,从王鏊到王颂蔚,莫厘王氏出了不少勤政爱民、以俭养廉的清官。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就奉祀着王鏊、王禹声、王永熙等多位先贤。王鏊官至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居宰相之位,却清正廉洁,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王永熙是明末贤士,为人真诚厚道,为官不求显达,自小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平时好施舍且急人所急,亲戚、邻居有困难的,他都慷慨赞助。另外,王氏家族还有不少“俭以自奉,厚以待人”者,如王金增等热衷慈善,捐建义塾。

王鏊家族世代是书香门第,好学风气代代相传,所以王家人才辈出,王鏊的第十三世孙王颂蔚、王谢长达夫妇是很好的典范。王颂蔚,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他年轻时拜潘祖荫、翁同龢为老师,曾应冯中允聘修郡志,与叶鞠裳、管季申一同为常熟瞿氏校订《铁琴铜剑楼书目》,又撰《周礼义疏》及《明史考证捃逸》。

王谢长达是著名的苏州振华女中创始人,1917年王颂蔚三女儿王季玉从美国留学归来,继承母业,担任校长,把终身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振华女中(后更名振华中学)培养了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何怡贞、胡淑琴,医学和妇产专家王淑贞、沈骥英、顾乃勤,农学专家沈骊英,建筑专家顾添籁,作家杨绛、彭子冈,翻译家严维民,社会学家费孝通等英才。

王颂蔚、王谢长达夫妇有四子五女,二十九名孙儿女,二十四名曾孙曾外孙,他们大多大学毕业,很多为教授级人才。在中科院四名东山籍院士中,有三位是王家人。另外,与王家有姻亲关系的中科院院士还有三人,这样的家族恐怕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议一议

联系东山王氏家训及王家辉煌业绩,谈谈王氏家风家训中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金锡之与“江南第一楼”东山雕花楼

苏州东山有一座雕花楼,因其雕刻精美、结构奇巧,被称为“江南第一楼”。它的主人就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棉纱大王”金锡之。

金锡之,名基应,东山施巷村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少年时为了生计,弃学经商,去上海浦东川沙县典当行当学徒,后入洋行当跑街。因为虚心好学,锡之在上海一度出任日商交易所理事长。但是他看不惯洋人的傲慢自大,同时为状元实业家张謇“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到了民国初年,他开始自立门户,创办了公茂纱号。虽然外商在上海处于垄断地位,并且不断排挤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但是锡之顶住了压力,生意越做越大。不久便分设东、南、西、北四家公茂商号,分别经营棉花、棉纱、棉布和美孚石油。多年的奋斗,使他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尊敬,金锡之一度被推举为上海纱业公会会长。在其事业的巅峰时期,据说金锡之的家财有百万贯,商界称之为“金百万”。

由于锡之和弟弟常年在上海经商,无暇亲自照顾在老家的母亲。为了奉养母亲,锡之特将上海江西路“汉茂顿”一幢三层楼住宅以十七万银圆售出。随后以此款在东山施巷桥边,金家老宅东侧置地建造春在楼。当时锡之花重金聘请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设计,雇用250多名工匠,历时三年才得以竣工,这就是今天的雕花楼。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大楼内,有一厅名为“厚德堂”,取自家训“厚德载物”,体现了金锡之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所秉承的为人处事原则,这种处事风格一直影响着金家后世的子孙们。

金锡之虽有家财百万贯,但是个人生活简朴,不喜铺张浪费,平时总身穿普通布料长衫。出门都是步行或搭公交车,从来不雇包车。而对地方公益事业,他却积极倡导,热心参与,慷慨解囊。当时东山流行疟疾,传统中医无法及时医治,锡之听说此事后,便在金家老屋创立东山时疫医院,自聘西医,给乡亲治病医药等费用全免,挽救了许多当地百姓的生命。不久旅沪同乡会在家乡创办保安医院,锡之又捐献了几十种当时先进的医疗器材。20世纪40年代,东山无业游民渐多,缺衣少食,锡之又出资购买冬天寒衣,免费发放。为了让大家自习技艺,锡之还创办了东山习艺所,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日军大举侵华后占领上海,开始疯狂掠夺财富。金锡之在沪经营的纱号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为了摆脱困境,他转而从事证券交易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内战烽烟四起,货币贬值,民不聊生,加上国民党在上海盘剥民族资本家,锡之创办的商行最终破产。20世纪60年代初,锡之在上海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金锡之给家乡人民留下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雕花楼,他的爱国热情、慷慨义举,至今为家乡人民所铭记。

小资料

雕花楼前楼大厅雕的是“怀橘奉母”“戏彩娱亲”等二十四孝图和“囊萤夜读”“道途磨杵”等励志故事。门槛上嵌有蝙蝠形的销眼,叫作“脚踏有福”。迈进前楼大厅,就是整幢雕花楼的主厅,称为“凤凰厅”,因为厅内总共雕了172只也就是86对凤凰,当地方言“八六”与“百乐”谐音,寓意百年快乐,4根厅柱上端雕有4副乌纱帽的帽翅,象征“回头有官”,所以又叫“官帽厅”。大厅包头梁上的黄杨木雕,叙述的是“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等48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画面着力刻画英雄人物威严勇武的神态,惟妙惟肖,十分耐看。大厅沿廊饰有20只花篮,分别雕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

议一议

讨论金锡之取得巨大商业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注重个人端行的东山望族

小资料

“未尝取一无名钱”的金汝鼐

在中国,诚信是一种基本道德准则。东山金氏优良的家风家训中,诚信便是重要的一条,出生在东山翁巷的金氏先辈金汝鼐就是一位讲诚信的典型代表。清初散文家汪琬(1624—1691)在金汝鼐去世后写的《观涛翁墓志铭》中引金先生的儿子的话说:“凡佐席氏者三十年……席氏不复问其出入,然未尝取一无名钱。所亲厚或微讽曰:君纵不欲自润,独不为子孙耶?翁叱之曰:人输腹心于我,而我负之,谓鬼神何?……有寄白金若干两者,其人客死无子,行求其婿,归之。婿家大惊,初不知妇翁有金在吾父所也。故山中人皆推吾父长者。”(《尧峰文钞》卷十六)文中说的是金汝鼐在山东行商,有一天来了一位张姓朋友,寄放了一个木匣在他这里,说是外出济宁办事不太方便,等他回来再取。但这位朋友一去不返,三年都没有音信。后来遇到知情人,金汝鼐才知这位朋友早已客死他乡。经多方打听,金汝鼐得知这位张姓朋友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嫁到了山西。金汝鼐就千里迢迢,亲手将朋友寄放在他这里的木匣交到朋友的女婿家,朋友的女婿打开木匣一看,里面都是金银首饰。张姓朋友的女儿为感谢金汝鼐,硬要分首饰给他,金汝鼐说:我若贪财,今日哪会送钱上门!你尽管放心收下。

金汝鼐辅助舅舅席氏经商三十年,却“未尝取一无名钱”。对那些死无对证、轻而易举就可据为已有的银钱都要奉还,更不用说履行约定的承诺了!金汝鼐为后人树立了以诚信立身的良好典范。(www.xing528.com)

终身为善的席嘏卿

席嘏卿是东山席氏第三十七世孙,是东山早期旅沪从事金融业的人士。

15岁时,席嘏卿就开始外出学做生意,他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一心向善。

传说,席嘏卿在英商麦加利银行担任会计的时候,某天傍晚下班,在二楼走廊转弯处发现一个小手提包,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满包都是贵重饰品。他想,这肯定是顾客丢失的,失主一定非常着急。于是他就站在那里,等了近半个小时。因下班大楼要锁门,他就把小包放进办公室保险柜锁好。第二天一早,他提前上班,又到门口等候,可还是没有人前来认领。就这样一连等了三天,终于有失主在家人陪同下前来认领。原来,失主丢失了小包后急得昏过去了,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所以耽误了三天才来银行寻找。他们见包内物品一件不少,万分感激,登报表示谢意。这也使银行信誉显著上升,席嘏卿被提升为财务主办。

1911年,席嘏卿80岁生日,他关照长子席锡蕃把收到的寿礼及筵资共3 600两白银悉数捐给东山旅沪同乡会,资助旅沪惠旅养病院的建设,造福旅沪的东山人。在惠旅养病院的碑记中,人们知道了他那句“终身为善”的座右铭,以及他一生为善的事迹。

医者仁心的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洞庭东山人,是明末的医学家。崇祯十四年(1641),南北各省瘟疫流行。他敢于破除传染病因旧说,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认为瘟疫之病因,非古代所说之时气和伏邪,而是一种不能见、闻、触到之“疠(戾)气”。疠气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邪由肌表传里者有所不同。疠气不止一种,故称“杂气”。某种杂气会使人患某种传染病,各种疠气均有其特异性。其所著《温疫论》一书,对丰富瘟病学内容,促进瘟病学发展贡献很大。成书未两年,便刻印传世,医家竞相翻印。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吴有性在东山之遗迹有其在崇祯十七年(1644)以族长身份所立《净志庵碑记》一块,砌在鹅潭庙墙内。现庙毁墙存,碑还在。

东山望族族规家训

与其他地区传统的望族大户一样,苏州东山的各大家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谱、族规、家训。其中较为完整、规范的有明代席氏的《居家杂仪》、明代沈氏的《迩言家训》、清代叶氏的《叶氏务本义庄规条》等。其余家训、格言也都列于氏族宗谱中。这些族规家训归纳起来有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子、勉学、就业、交友等8个方面。东山望族家风家训等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一些:

潘氏家训 孝父母、敬长上、和兄弟、慎继立、修世谱、详世系、重坟墓、葺祠宇、立家业、教子孙、重婚姻、重丧葬、完国课、毋荒学、勤农业、树桑麻、毋构讼、毋赌博、睦亲邻、严家范、安清贫、戒童仆、珍书籍、戒陈设,共24条。

翁氏格言 一念之善,吉祥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富时不俭贫时悔,闲时不学用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知其难,守其难,测其险,可以处世也。

严氏家训 毋以强凌弱,毋以知诈患,毋以贫废亲。

严氏族规 有无相赠,患难相急,吉凶相庆,疾病出入相扶持,岁时宴食相敦睦。

吴氏家训 孝悌睦族,尚仁崇善。

郑氏家训 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

三行: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

王氏家训 好学重礼,勤俭忠厚。勤以立身,俭以处家,诚以待人,信以交友。子弟童年以祖鏊为偶,少年勉学立志。成年以实涉世,远离烟赌毒讼。从政勤政爱民,以俭养廉,经商以德为重,忌唯利是图。做人以奉献为荣,具才能为华,有知识为富,知廉耻为贵。处世心胸开阔有他人,助人为乐不图报,身后财富不能不留,不能多留。

叶氏家训 君子务本,立本道生。

金氏家训 积金、积善、举善、读书、延师、处家、输纳、节俭、立身、祭祀、贫富、败坏、葬亲、饮酒、兵讼共15条。

中国家训的三大主题

中国家训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比较有名的大多是帝王将相、仕宦之家的家训,至于普通人家的家训,有的可以从各种族谱家谱中找到,更多的只能在家族内部口口相传了。但不管是哪种类别的家训,都有许多共同的内容。

总结起来,中国家训的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齐家治国之道”,二是“为人处世之道”,三是“读书治学之道”。

“齐家治国之道”,主要指的是齐家治国的理想。中国家训中,讲齐家治国人生理想与信念的随处可见。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这句家训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名训。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代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贪图奢华生活,以免重蹈覆辙。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与《诫皇属》、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十六条》、清世宗雍正的《圣谕广训》……中国历代帝王,都训诫其继承者勤政爱民,实现兴国安邦的理想。

“为人处世之道”,主要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中国家训中,讲如何为人处世的比比皆是,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孝道”“勤俭”“谦恭”和“助人”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狷薄。”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在《郑氏规范》中训示子孙要体恤孤寡贫穷,乐善好施,譬如借粮给穷苦乡亲不得收息,经常修桥补路“以利行客”,炎夏时节在大路旁设茶水站“以济渴者”,等等。《颜氏家训》一开篇就阐述了著立家训的目的,其基本内容不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弟子规》在总叙中则具体列述了弟子“为人处世”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读书治学之道”,主要指的是读书治学的方法。中国家训中,讲读书治学方法的随手可拈,其中“德才兼修”的理念最值得称道。这种理念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训诫子弟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入仕,更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行,“修身”第一,“仕进”第二。教育家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就是这样,他教导儿子不仅要学“诗”,更要学“礼”,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而“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母亲更是用“买肉啖子”“断机教子”这一套“组合拳”的“身教”家训,教出了一个“亚圣”。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另一个特点是训诫子弟把读书与立志联系起来,与“齐家治国”和“为人处世”融为一体。西汉文学家孔臧在《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唯问其志。”明郑心材在《郑敬中摘语》中告诫儿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

议一议

1.请列举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

2.你觉得古代家训中哪些为人处世之道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查一查

实地探访雕花楼、惠和堂,学习金氏家训、王氏家训。

写一写

结合“东山望族族规家训”和“注重个人端行的东山望族”两部分中的几个事例,说说你对家风家训意义的认识,并写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