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力的形成是一个审美意识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说到建构,我们就要从它的发生开始说起。迄今为止,在中外研究中关于幼儿审美意识发生的梳理并不是太多,这一直是许多研究者揣测不透的问题。西方一些从事儿童教育的研究者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了如指掌,但是一谈到审美,也常常茫然不知所对。由此可见,幼儿审美研究的空白,这可能不仅仅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涌入这一领域研究的原因。然而,在前人的一些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或许可以对幼儿审美发生做出一定的解释。所谓的“发生认识论”,就是指人的认识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从最小的婴幼儿开始研究,研究人是怎么生成他的认识能力的。“发生认识论”里主要提到了四个概念,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幼儿审美意识的发生就离不开皮亚杰的“图式”。学者总结了康德哲学、李泽厚先生等多位著名人士关于“图式”的观点之后,认为“图式”就是一个还不太明确的图形或框架,人先拥有了它,就能让自己的认识随后明确起来,它是人从知觉、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的中介。并且,有学者也认同皮亚杰关于“图式”的解释,认为图式是在认识发生之前先有的。比如婴儿的吸吮,婴儿出生时是无主客体意识的,只有动作,但动作也不协调,这时婴儿通过吸吮吃到了奶,就有了吸吮的图式,而这种最初的图式就与他们的动作有关,也是最简单的图式,随着婴幼儿的长大,他们所拥有的图式会越来越多。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就对幼儿审美意识发生的解释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审美意识的发生就如同婴儿吸吮,幼儿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而感到愉悦的情感,也就是通过“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也可以称作审美的图式。
然而,笔者认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样可以对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做一定的解释,我们可以大胆地把“同化”和“顺应”看作一个事物形成的过程。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所形成的图式也会越来越多,新旧事物的不断刺激反应,使得旧的图式必将被新的图式所替代。比如给幼儿一件皮卡车的玩具,他们很喜欢玩,有可能是外形吸引了他们,也可能是颜色吸引了他们,总之皮卡车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而这时我们强行把皮卡车拿走,再给幼儿一件类似的拖拉机玩具,一开始幼儿可能会哭着嚷着,但是当幼儿开始玩新的玩具时,就会觉得其实和之前的玩具差不多,也就开始接受新的玩具了。幼儿这个自我改造的过程,其实就是“同化”。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从幼儿对万事万物都要求完美完整到逐渐能接受残缺的美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同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顺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而这种反复地不断重复、推进,人的认识也就发展得越来越高。审美作为人的认识的一部分,审美意识也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建构起来的。可见,人的审美意识是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起来的。正确地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可以促进幼儿审美创造性的提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一)幼儿为主,参与创设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主题墙饰创设观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墙饰创设的主人。陈鹤琴的“活教育”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认为,直接经验是学前儿童进步和成长的最大动力,“做”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幼儿园里的一切活动。所以,从“活教育”理论中我们知道只要是幼儿能参与的、自己能做的,教师都应该让幼儿参与其中,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只要是幼儿自己能想到的,教师都应该提供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环境,让幼儿自己去想、去思考,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充分想象、体验、思考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替代,提供给幼儿有主动参与欲望的主题墙饰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美的环境、美的材料中,主动地感知美、体验美。这与《纲要》中提出的“环境创设要突显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幼儿园主题墙饰创设的关键,应该落实到让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性的主题墙饰环境。陈鹤琴先生说:“以学生的成绩来布置环境最适合、最有意义。”他还提出:“室内布置应以儿童的成绩为主,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可以鼓励儿童。”可见,主题墙饰创设的真正主人是幼儿,应该在墙饰中多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让幼儿参与到其中,也要多呈现幼儿的作品和照片,以及一切与幼儿相关的材料。
接下来,笔者以某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为例,具体说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以幼儿为主、提高幼儿参与创设的重要性。
某幼儿园在3月份创设的“春天的礼物”主题墙饰中,教师事先通知幼儿的家长在周末带幼儿到野外观察春天的景色,引导幼儿感知春天的色彩、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等,并且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对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让幼儿拿出所拍的照片,各种花、各种绿色植物,让幼儿将照片进行分类,创设出“春天的礼物”这个主题墙饰。在墙饰的创设中,教师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画在纸张上,粘贴在墙上,有小鱼儿、小松鼠、小蝌蚪、小青蛙、小蝴蝶等。幼儿在主题墙饰中画出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形象,忙得不亦乐乎,幼儿一边画着,嘴上还一边念叨着:“小蝌蚪找妈妈去喽,小鱼儿漂亮极了,小蝴蝶要飞回家喽……”之后教师又让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照片分类粘贴在墙上,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照片按绿色、红色、黄色等颜色的花花草草进行了分类和粘贴,从而一面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墙饰就创设出来了。墙饰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精致、美观,但是在这个幼儿参与创设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对事物的“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深刻地体现了以幼儿为小主人的主题墙饰创设观念,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内容鲜活,彰显个性
主题墙饰的内容要体现“活”的教育思想,而且能彰显个性,摒弃传统的模仿、抄袭、雷同,主题内容要明确,赋予主题墙饰鲜活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幼儿园活动室内的主题墙面是幼儿每天看见次数最多的地方,每一次主题墙饰的更换都应该精心安排、设计、布置,突出某一主题的内容,形成某一种独特风格。一面创设成功的主题墙饰并不只是在于色彩和造型的任意搭配和组合,而是能否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画面与构图是否和谐统一,能否突出一个鲜活的主题,能否彰显个性的题材。这样主题鲜明、内容鲜活、个性十足的主题墙饰才是能激起幼儿审美情趣的主题墙。阿恩海姆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曾认为,格式塔具有“变调性”。也就是说,一个整体格式塔构成的要素是可以随着事物的推移而改变的,这样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格式塔的存在。由此可见,教师在创设主题墙饰时,要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随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创设内容鲜活而个性的主题墙,激发幼儿审美意识和创造性的共鸣。
1.主题鲜明
鲜明的主题能让幼儿一目了然,具有直观的特点,与课程内容相呼应,能配合课程内容更好地开展。幼儿的思维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认识事物上也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在创设主题墙饰时,尤其是幼儿的活动室,应该有一个大环境的墙面创设,主题要鲜明、明确,能彰显个性,能突出某一阶段活动的主题。比如,教师选择以“谁的家”为主题创设一个大的墙面环境,而一些小的角落、墙面、窗面、区域也是不容忽视的,也应该有相应的主题体现,并且主题内容要围绕着大环境进行创设,即在小墙面中体现家的一些具体特征,也就是小主题的呈现。大主题包含小主题,小主题体现大主题。以这样层次鲜明、内容系统、个性张扬的主题呈现在主题墙饰中,是一种能够很好激起幼儿审美和再创造的有效手段,也是幼儿审美心理建构的重要媒介。
接下来,笔者以某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为例,具体说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主题鲜明的重要性。
某幼儿园在9月份创设的“谁的家”主题墙饰中,兼顾了大小环境相互结合的思想理念,主题鲜明,让幼儿一目了然。教师在创设时,以幼儿的主要视觉审美区域,即下层空间的主题墙饰为重点,把主题墙饰的下层空间作为创设的大环境,在墙饰中体现了一个以森林为主题的动物之家,画面中有各种各样可爱稚拙的动物及家的造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墙饰的主题。幼儿喜爱可爱的形象、具有童趣的画面,主题墙饰中教师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狮子、小鸟、大象等动物住进了家里,大胆地彰显了内容的个性,充分体现了“家”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为了更加突出主题,教师还将墙面中的角落和窗户合理地利用了起来,即小环境的利用。在墙饰的上方窗面上,做了与主题相呼应的墙面布置,为了开拓幼儿的想象思维,教师创设了几棵大树、天鹅及蝴蝶的形象出现,这样一来,既能让幼儿产生联想,想象森林里有湖,也更加鲜明地与主题墙饰相呼应,即蝴蝶的家就是大树。小墙饰环境的家和大墙饰环境的家相互映衬,更能突显主题,让主题个性十足,从而能让幼儿更加深刻地感知美的环境与主题的内容,促进幼儿的认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内容活化
鲜活的内容,即要让主题墙饰的内容“活”起来、富有生命,让幼儿能身临其境地感知美。这就离不开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呈现在墙面的内容要活,就要思想活、材料活、教学活等。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时代的要求,根据时代的更新、幼儿的需求,创设幼儿喜爱的鲜活、个性的主题墙面,做到内容生动形象,在主题墙饰中能活灵活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时,尽量选择一些实物作为创设的材料,并且多采用一些新的个性化材料,引起幼儿的审美兴趣,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比如,创设“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个主题墙饰时,教师不仅可以在主题墙饰中画或挂一些植物的造型形象,还可以摆放一些具体的实物形象等。这样一来,逼真的造型、真实的形象、个性化的场景构图,让幼儿感受到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仿佛来到了植物王国。
接下来,笔者以某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为例,具体说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内容活化的重要性。
某幼儿园在11月份创设“各种各样的植物”主题墙饰时,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活”的教育思想,鲜活的墙面创设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期的幼儿感知事物的方式主要由感官来完成,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而这一主题墙饰的创设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视觉和触觉,突显了个性的特点,让幼儿能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活”的主题墙饰能使幼儿更贴切地感受到事物的造型、色彩、线条,能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的过程中更真实地感受,以及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审美注意。幼儿看到新奇的事物都想摸一摸,而在这个主题墙饰中,鲜活的植物就恰好成全了幼儿的触觉,活灵活现地将墙饰主题呈现在幼儿眼前,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审美。在这个主题墙饰中,不仅内容鲜活,同时也结合了大小环境的利用,在幼儿可视的、能够很好引起幼儿审美注意的主题墙饰下层空间摆设了鲜活的植物形象,在植物的上方,即主题墙饰的中层空间,挂有植物的夸张造型装饰画,3—6岁的幼儿对于夸张的造型比较感兴趣,能引起幼儿的审美注意和审美兴趣。所以,在这个主题墙饰中,动静结合、大小环境的搭配布置、鲜活的事物形象,彰显了独特的个性主题,是激起幼儿审美注意和创造才能的有效手段。
(三)游戏墙饰,多元互动(www.xing528.com)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它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幼儿的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游戏能支配幼儿的行为和动作,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良师,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环境,幼儿的审美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中,他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所以,幼儿园将主题墙饰游戏化势在必行,这也是有效激发幼儿审美意识和创造性的共鸣的重要方法。针对当前主题墙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创设游戏化的主题墙饰是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必须要走的路子。在游戏中,有利于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在反映现实的生活中、在游戏的构思中进行美的创造。尤其在主题墙饰中创设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自己对材料进行分类、搭配、剪贴、构造,通过这种自己构思、自己设计、自己表达、自己创造的游戏活动,将会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和探究。
1.角色游戏的运用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在幼儿期是很普遍的一种游戏,它不一定需要成人的参与,可以是一种幼儿自发性的游戏行为,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担任一个角色,假扮他人,因为喜欢,幼儿在游戏中总是能表现得喜形于色。将角色游戏和主题墙饰有机结合,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功效和教育意义。幼儿喜欢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刻意地创设一些以童话为主题的墙饰感染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幼儿看图说话、看图表演、扮演角色。让主题墙饰游戏化,在游戏与主题墙饰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
接下来,笔者以某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为例,具体说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运用角色游戏的重要性。
某幼儿园在10月份的主题墙饰中创设了以“七个小矮人”为主题的墙饰。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地引导幼儿看图说话、讲故事,然后让幼儿分小组合作,分配角色并扮演。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讨论,为争取一个角色而努力表现自我,积极地分配。幼儿一边看主题墙饰中的形象,一边模仿并进行表演,试图用各种语言的高低起伏和表情来表达各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并对主题墙饰中的人物按自己的想象进行粗浅的描述。从幼儿参与游戏与主题墙饰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墙饰人物形象的美感体验是积极的、乐观的、愉悦的;从幼儿在扮演角色游戏中对故事的描述、讲解可以看出,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体现。所以,主题墙饰需要角色游戏的参与和互动,主题墙饰需要游戏化。
2.结构游戏的运用
结构游戏是利用积木、积塑(也称胶粒拼图)、砂、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组合等各项动作,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在主题墙饰中结合结构游戏的互动,体现了结构游戏的思想。通过结构游戏的操作和互动,对材料颜色、大小、造型、性质的感知,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从而也能培养幼儿对空间概念的初步认知,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结构游戏的材料简便,形式变化多样,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将结构游戏和主题墙饰结合起来开展,让主题墙饰游戏化,对幼儿的空间审美意识开发具有启蒙的作用。
接下来,笔者以某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为例,具体说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运用结构游戏的重要性。
某幼儿园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上一直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上,还是造型、构图、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上,都能显现出该幼儿园主题墙饰创设的丰富经验。该幼儿园在3月份创设的以“时空”为主题的墙饰创设,墙饰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材料给幼儿带来了美的视觉感受。这个主题墙饰的创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结构游戏在主题墙饰中的运用,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幼儿一起搭建、拼接、堆砌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卡通造型。在这样的结构游戏中,幼儿感受到了创设主题墙饰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游戏的操作、摆弄、选材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审美乐趣,刺激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在建构不同的造型中,感受到了不同造型带来的审美愉悦;在面对不同的颜色材料时,感知到了不同色彩带来的美感享受。所以,结构游戏在主题墙饰中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幼儿亲自参与结构游戏与主题墙饰的互动过程,能给幼儿带来审美意识和创造性的共鸣。因此,将主题墙饰结构游戏化,是新时代主题墙饰创设的新指向。
(四)技法多元,赋予艺术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3—6岁的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主要借助感官来完成,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其中,视觉和触觉对幼儿的认知至关重要。幼儿生来就有视觉和触觉反应,由于视觉和触觉都是身体部分器官敏感而产生的,材料作为眼睛和手直接观察和接触的物质,通过眼睛和手对主题墙饰材料的可视、可触,能促进幼儿的感性认知。材料的造型、色彩、线条、声音等元素,是引起幼儿对主题墙饰材料产生视觉的因素;材料的软硬、冷热、大小、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元素,是引起幼儿对主题墙饰材料产生触觉的因素。幼儿通过对主题墙饰中不同材质的材料的感知、接触、操作,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材料性质和属性触觉、视觉的发展,幼儿能从不同材料的感知和认知中体验到主题墙饰的美感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幼儿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而无意记忆又主要依赖于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属性,如具体形象、直观具体的事物,长短、大小、粗细不一等的物理属性。不同造型、色彩、属性的主题墙饰材料对幼儿产生着不一样的影响,这样的材料记忆方式是幼儿无意注意的有效手段,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容易引起幼儿在美的材料环境中的无意记忆。
目前,幼儿园主题墙饰中采用最多的材料就是涂料、照片、油漆、彩笔、纸制品等。由于材料的限制,制作方法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直接在墙面上画、贴、挂,对材料的加工或再利用少之又少。材料的单一很难让幼儿通过直接感触的方式感受美、体验美,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应该采用多元化材料,进行动态化主题墙饰创设,如木质材料、泥塑材料、布材料、塑料制品、金属材料、废旧材料等。
主题墙饰的制作手段是依据材料而定的,材料越丰富,制作的手段就越多样化,而制作的手段多元就能刺激幼儿的视觉产生审美。丰富的材料准备可以打破传统的墙饰创设方法,对不同的材料合理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加工和再创造。教师在每一次主题墙饰创设中,主题内容确定下来,就应该考虑材料的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以方便易得为主,为了使主题材料齐全、创设出手段多样的主题墙饰,教师也可以先将主题内容布置下去,通知家长,让家长和幼儿在周末一起寻找材料,然后带到幼儿园,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和教师一起创设出手段多样、多种造型形式的主题墙饰。比如,以纸为材料,就可以采用剪纸、染纸、纸贴装饰画、折纸等的平面制作手段;还可以创设出彩球、玫瑰花、纸雕塑等的立体制作手段。以布为材料,就可以采用布贴画的平面制作手段;布嵌挂饰、布包挂饰等的半立体制作手段;布娃娃的立体制作手段。以绳子为材料,就可以创设出结绳、编织、组合结等的立体制作手段。以泥土作为材料,就可以创设出各种动物和人物的泥雕制作手段……这些制作手段可以相互结合运用到主题墙饰的创设中,多种手段的创设方式能激起幼儿的视觉审美和触觉感知,幼儿看到这些造型、材料多样化的事物,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进来,就会产生想看一看、摸一摸的审美心理,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从选材到幼儿认识材料,再到灵活多样的运用材料制作,构思墙饰的每一个局部中的色彩、造型、材料的运用,对现有材料的改造和加工,最后产生出新的事物形象,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形象,赋予了主题墙饰与众不同的艺术性。然而,这一系列的制作过程无不隐藏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才能,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体验带来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