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学启蒙教育功能活动安排依据
若要将儒学教育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结合,首先要研究儒学启蒙教育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两大部分各自的特点,取共同点进行融合。在这里,笔者将儒学启蒙教育活动分解成能够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开展的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进行阐述。
在具有儒学启蒙教育功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首要任务是依据儒学启蒙教育思路,针对前文已经筛选好的儒学启蒙教育内容,安排适当的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活动,保证启蒙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其次是结合“游戏化教育”的理念,将能够在儿童户外空间开展的儒学启蒙教育活动归纳成三种类型,即叙述型活动、体力型活动、交流型活动。在幼儿户外活动中,对三大类启蒙教育活动的排列组合,能够同时满足多种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启蒙教育目的的活动来获得对儒学文化的基本认识,使得儒学文化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尤其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吸引幼儿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促进其监护人的活动,进而利用幼儿所学到的儒学文化影响到监护人,形成良性循环。
1.叙述型活动
叙述型活动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图像或实际物体将知识以直白叙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在启蒙教育前期过程中占有绝对地位,是根据低年龄幼儿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特点产生的教育活动,也就是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所定义的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叙述型活动在教育学上同样具有依据,该活动符合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专家安德森对认知形成的研究和对“知识”这一关键因素的分类。
叙述型活动本身是语言、图像,甚至是模型等,意味着该活动会依靠最为平实的手法向幼儿“灌输”儒学文化内容中的一些具有特点的基础知识。通常来说,叙述型活动会利用实际物品作为道具,或通过释放声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或者利用文字和图像将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向幼儿展现。可以说,叙述型活动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是最为普遍、最容易也最常使用的活动,它能最直观地为儿童,甚至是幼儿的监护人提供了解世界的途径。笔者在西安的调研过程中,见到了很多经过精心设计的以浮雕、拼贴画为表现形式的景墙等设施。浮雕内容生动传神,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很容易吸引幼儿与其监护人驻足观看,主动了解其表现内容。
在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叙述型活动也占有极高的比例,在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流程中不难找到叙述型活动。例如,在传统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会开展一些以叠音词为主的训练,同时以各种不同形状的生活起居作为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这些活动从本质上都属于单方面的为幼儿传授有关语言、基本礼仪和生活技能的基础知识。而对于适龄幼儿会使用更加复杂的文字进行启蒙教育,启蒙教育教材、诗词歌谣等都是传统启蒙教育活动的主角。例如,传统的启蒙教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都以最简单的文字书写,但结构工整、符合音律、朗朗上口,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基本用字,还能通过语句向幼儿叙述生活常识、基本礼仪,并培养幼儿初步的对诗词审美的能力,达到向幼儿贯彻儒学教育内容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叙述型活动。例如,孔子研究院将孔子的一些事迹以绘画图片的形式展出,并配以蒙学启蒙教材中的语句,附以白话解释,使得其中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叙述型活动空间的景观在设计时要符合叙述型启蒙教育活动的特点,尽量利用构成景观的不同要素,为幼儿提供具象的图片、模型和实体物品来展示有关文字、诗词歌谣、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儒家先贤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可以安排音响和多媒体系统来增加叙述型活动的趣味性,不仅从多种感官方向刺激幼儿,并且知识内容也能自由更新。另外,叙述型活动空间的内容十分复杂,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排叙述型活动空间,除了让叙述内容与空间各构成要素紧密结合外,还应当适度安排可以拆卸、活动的设施,使得叙述型活动可以根据天气、季节、节日,甚至使用人群和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持续影响幼儿的整个启蒙教育时期,这对儒学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2.体力型活动
体力型活动分为探索类和体验类两种,其目的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在幼儿尝试试探和体会未知环境和活动时,增加幼儿的体力消耗,在认知能力增长的同时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达到身体与意识全面成长的目的。在这里,笔者分别针对探索类和体验类活动各自的知识转化流程和活动进行说明。
(1)探索类活动
探索类活动是指与叙述型活动平等的、为释放幼儿好奇本能而设立的活动。该活动主要目的是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辅助叙述型活动的开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兴趣,主要依靠允许幼儿自由使用、探索该活动空间,通过寻找、挖掘、比对等游戏来强化叙述型活动以及发展幼儿的体能和手眼协调能力。
通过对幼儿认知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形成意识的过程中会体现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尝试一探究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实际上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有助于在幼儿形成意识时强化其对某种信息的印象。例如,将某图片直接印刷在明显位置的平面上给幼儿观赏可能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但若将图片印刷在特殊位置或可动装置上等待幼儿的发掘,却能令幼儿印象深刻。这种探索活动使得幼儿拥有自主积累经验的能力,也承担了强化在该活动空间之外所获得经验的任务,并使得幼儿更容易达到教育目标。
在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教育家主张启发式教育,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叙述型活动中了解基础知识后,通过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自主探索,重复上述过程,最终获得对于世界的种种认识。接受了这种启发式教育的幼儿,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相较于单纯接受叙述型活动教育的幼儿会更加强大。
为了实现探索类活动空间引发幼儿自主探索欲望的这一功能,设计师需要重点注意该空间中景观细部的处理以及活动内容的创造性。在景观细节这一环节,在幼儿能够接触到的各个角落,应当尽力布置与儒学文化相关的图形、模型和文字说明,并且尽量做到可以允许幼儿触摸、拾起和翻动,这些元素需要被隐藏或是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让幼儿在发现这些元素时受到适当的阻碍。在内容的创造性方面,需要设计师大胆地使用最新技术,在如何实现“隐藏”、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方面进行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在不同景观构成要素上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可以表达传统文化的优良生态环境。比如,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设置埋有刻着传统生活用具和各种文字的小石板,或是在活动设施上设置有可以变色和翻动的图案,或者提供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设施等,都能起到延长户外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求知欲的作用。
(2)体验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是在叙述型活动和探索类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环境或模拟环境,让幼儿获得真实感受的活动。叙述型活动和探索类活动会给幼儿带来基础知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但不能保证幼儿在实际应用时能够自如地调动自己的所得,故为了使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探索能力之后能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能力,才出现了体验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是在叙述型活动和探索类活动之后更高层次的活动,体验类活动大多需要更加强大的身体能力作为支持。体验类活动可以实现生活中的诸多场景,使得监护人能够通过实践发现幼儿在独自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反应,并针对问题调整教育的策略。在很多幼儿监护机构,都会设立种植和养育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幼儿的优点和不足会很快暴露。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明,幼儿在启蒙教育时期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外,还会被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是引导幼儿按照书中所学处理一些问题。虽然古代生产生活水平良莠不齐,幼儿做工有时是迫于生计,但诸多教育家仍然鼓励教导幼儿“独立自主”,并在“自主”这一过程中教会幼儿诸多道理。在现代教育中,农务等虽然已不再必要,但以农务等活动为主题的体验类活动仍然被用作教导幼儿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最佳选择。
体验类活动空间的营造应当建立在叙述类和探索类空间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幼儿体验社会活动,另外一方面体验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在社会活动中,体验类活动需要营造相应的景观来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比如简单的物品交换、各类标志识别、人物识别等,还可以加入诸如节庆、仪式等元素。物品、标志和人物的素材均取材于儒学文化当中的用品、图腾和人物,使这些素材通过被把玩、挪动、安装或拼贴等行为,在幼儿的印象中进一步被强化,使儒学启蒙教育中难以用语言完全形容的部分更容易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在体验自然环境方面,体验类活动空间应当在探索类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开设与传统农耕文化相关的体验空间,如种植、纺织和养殖等,并以此为平台融合儒学启蒙教育内容。在体验这些活动的同时,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素质,监护人也可以利用幼儿使用体验类空间的时间,发现幼儿的不足并给予改正。
3.交流型活动
(1)扮演类活动
扮演类活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与体验类活动不同的是,扮演类着重针对幼儿的社会性进行教育,而不再是单纯地体会某种活动。在扮演类活动中,监护人可以为幼儿设立多个目标,幼儿以扮演某种角色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所扮演角色应有的反应。该活动可以通过扮演提高幼儿的责任感,并快速学习有关人类社会的相关技能,是儒学启蒙教育中一种较为新颖的活动。
幼儿在了解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之后,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由于人类社会的根基是建立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交技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现代启蒙教育理论中,培养适龄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增强幼儿的感受能力,加强叙述类、探索类和体验类活动的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相当重视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除了一些为人熟知的君臣之礼、长幼有序以外,节日、祭祀、生辰、饮食和待客等都有相应的礼节,这种礼仪甚至能够影响到幼儿的游戏,比如传统游戏“过家家”。传统礼仪绝非腐朽的封建时期的遗物,而是作为一种仪式,代表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不同分工,更划分了责任的轻重。君王受臣子跪拜,则君王要对国家负责;长辈受晚辈行礼,则长辈要负责指导家族的生产生活,并以身作则。现代社会不再主张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但为幼儿培养社会意识、形成尊重与责任的意识却依然重要。而模拟现实环境,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体会真实,相当于是进入社会前的演习。
扮演类活动空间景观的营造,要求建立一套最容易引发幼儿模仿、创造的系统。首先,能够吸引幼儿关注的拟人或真人形象能够引发幼儿的模仿欲望,因此在扮演类活动空间中,应当适当安排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拟人或真人形象的雕塑、图案。其次,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则应准备一些标志性的标识和划分明显的小空间,这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独立的展现自己的“舞台”,结合监护人定期组织的扮演类活动,让幼儿参与预先设置好的、具有一定儒学启蒙功能的剧本,结合一定的现代技术,在组织和扮演中给幼儿以更深层次的锻炼。比如,扮演“小小清洁工”“小小交通警察”,甚至是幼儿最常进行的“过家家”游戏或是仪式、节日等纪念活动等。从模仿到真正扮演某种角色的创作,幼儿会在扮演类活动中体会到社会的构成、尊重和责任感,并初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2)反馈类活动
反馈类活动是依据“游戏化教育理论”中的“奖惩机制”,是在其他各内容的基础上的一种能够吸引幼儿在户外活动空间进行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幼儿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之间交流的活动。“奖惩机制”是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形成游戏活动的必要环节,也同样适用于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活动,所以反馈类活动能够吸引幼儿以近似于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户外活动当中。
“游戏化教育理论”的来源在于“游戏”本身的运行模式。而对一个游戏来说,支持其运行的又是反馈和奖赏系统。从游戏的角度来看,通过完成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来获取奖章、积分或物品,反过来如果违反了某种规定需要扣除这些物品,这样简单的系统完全可以牢牢地吸引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对游戏进行研究的教育家认为,这种模式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反馈系统,“奖励”促进了游戏,而继续游戏则会获得更多的“奖励”;“惩罚”会提醒幼儿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这种反馈非常适合于启蒙教育活动。
在传统的启蒙教育活动中,首要任务是将幼儿禁锢在已经形成的体系之内,并由此形成以修身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教育系统。传统启蒙教育没有明确的“奖励系统”,虽然存在是非观念、奖善罚恶,但不主张采用实物性质的奖励,并且多以体罚来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在现代的儒学启蒙教育中,不同的人对奖惩的限度有自己的衡量,也正是这种自由变化的奖惩模式,使现代儒学启蒙教育选择通过更加复杂的方式来诱导幼儿。比如利用提问的形式,向幼儿抛出一个问题并稍做提示,回答正确则进入另一个更难的问题,回答错误则会有口头上的批评并指出关键,这种诱导方式确实可以看成一个反馈系统,并且“奖惩”方式弹性大,便于因材施教,并且放弃了效果不佳的体罚和物质奖励,但其过程复杂而漫长,对教育者的要求很高。
在具有儒学启蒙教育功能的户外活动空间中,反馈类活动空间应当承担起引导幼儿沿着既定的教育路线发展,同时评价幼儿活动质量以及吸引幼儿持续进行户外活动的作用。一方面,反馈类活动空间可以用于评价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通过考问幼儿已进行过的其他类型活动内容的收获,依据回答情况打分,不仅可以巩固幼儿在进行其他户外活动时所增强的能力,还能刺激幼儿尽力完成户外活动所规定的内容。反馈类活动还可以为监护人提供计分系统,由监护人为幼儿打分,增强整个户外活动空间的可参与度,使幼儿慢慢形成自觉进行户外活动的习惯,并产生于场地共同成长的感觉。另外一方面,反馈类活动空间的景观营造可以通过设置游戏的形式,刺激幼儿主动参与到户外活动当中。在反馈类活动空间定期组织幼儿活动,通过空间中的设施,为幼儿提出任务目标,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游戏,完成质量高的幼儿将获得积分,并以积分榜的形式对外公布。还可以通过“签到”的游戏方式,每天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可以获取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某种“奖励”。这种游戏形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长期游戏甚至足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户外活动习惯。
根据反馈类活动的特点,这类活动在总体规划上应当放置在整个户外活动空间的出入口位置,或在某几个活动空间附近。反馈类活动空间在营造景观时应当安排放置计分板和积分榜的构筑物,或具有可以适应和安装多媒体系统的设施,如投影或屏幕等。为了保证可能的游戏活动能够顺利组织,还应当保证空间尺度适当宽敞。
(3)互动类活动
在所有种类的户外活动空间中,互动类活动空间的自由度最大、活动目标要求最高,是依据儒学启蒙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智”“信”等教育内容设置的活动,其参与人群定位为年龄较大的幼儿。互动类活动是指满足人们广泛交流的户外活动,这种交流包括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成人与成人以及幼儿自省的过程。(www.xing528.com)
现代启蒙教育理论研究认为,幼儿受到其监护人的影响巨大,很多无意识的举动都会让幼儿产生许多变化。这就意味着监护人与教育人员需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以便在锻炼幼儿交流能力的同时,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交流类活动的目的是以幼儿和其监护人为一个小单位,共同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通过激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来教授幼儿更加复杂的社会技能。这样的互动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和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整个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具有活力,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交流的需求。
互动类活动不仅仅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需要满足一种人与自身的交流,也可以被称为内省。在传统的启蒙教育中,“自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意味着被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省”也被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作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被称作“自省”的典范。另一方面,善于“自省”的幼儿容易被误解成沉默、不善交流的“内向型”,这在传统启蒙教育与现代最新的启蒙教育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天赋,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因材施教”。所以,互动类活动空间不仅要为沟通提供条件,还要适当安排静谧的空间为喜欢安静的幼儿或成人提供“自省”的环境。
互动类活动同时也可以为亲属不在身边的幼儿提供心灵慰藉,比如通过安置视频通话功能的设施,让幼儿与亲属交流或亲属观看幼儿进行活动,都是完善整个启蒙教育活动功能的良好方式。
(二)儒学启蒙功能在空间中表达的营造方法(2)针对美学
1.知识实体化
(1)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是幼儿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记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启蒙教育内容的载体。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让幼儿了解我国文字是为之后能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文字符号的实体化指的是对文字的形成过程、结构,以最直观的形式表现。我国文字本身为语素文字,是图形和发音相结合的文字,其图形部分表达了文字本身的演化过程。在实体化时,可以将文字本身利用浮雕、雕塑、可拆卸设施等方式,表达文字的象形意义和演变过程,将实物与汉字联系起来,达到全面了解汉字意义的效果。还可以将文字拆解成笔画,让幼儿对笔画重新组合来认识汉字的构成。
在选择文字符号时,应当依据儒学启蒙教育的内容,对儒学中的“五常”等内容进行实体化,有助于幼儿对这些文字产生直观的印象,一些浅显的道理也可以在实体化的同时表现出来。
(2)动物形象
在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许多动物的特点都被人为地赋予了相近的意志品质。这种拟人化的过程让幼儿更容易理解这些意志品质,并将这些道理与动物之间做直接联系,通过记忆动物的特点来记忆相关知识。
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得幼儿更容易被夸张的颜色和形象吸引,一个仿真或被夸张的动物形象能够让幼儿兴奋许久。在儒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这样的特点,将一些常常被赋予人的品质的动物,以图案、雕塑或是夸张的卡通形象,安排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中,使得幼儿被吸引并主动记忆与动物形象相关的特点和品质。
在挑选动物形象和实体化形象时,应当首先从经典的儒学启蒙教育内容中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比如,在表现以“孝”为主题的景观时,常常从《增广贤文》中的“羊羔跪乳”取材,将“羊羔跪乳”的形象直接或是经过夸张后实体化,幼儿在围绕实体化设施进行活动时,很容易会提出问题,经过监护人的解答后,便会通过“羊羔跪乳”的形象将“孝”的概念记忆,达到对“孝”的认识。
(3)人物形象
在儒学启蒙教育内容中,不乏贤者形象在内容中出现。根据儒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和幼儿道德认知的特点,将具有一定道德品质的典型人物实体化,有助于幼儿以模仿的方式学习这些人物的高尚品德,并产生对这些先贤的尊敬之情。
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可以以图腾、绘画或是人物雕像的方式,直接展示这些模范的形象;也可以通过皮影、木偶的形式来展示。一般实体化的人物形象,都本着加强幼儿与景观之间的联系的目的进行放置,所以可以移动的实体化形象,对幼儿来说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幼儿,实体化形象也有助于监护人参与到景观当中,可以在人物实体的周围留有空间,让活动人群在实体周围站立、做出不同的动作,增加景观的可参与性。
在挑选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儒学启蒙教育内容中常见的蒙学教材入手。教材中经常陈述的故事都是人物形象实体化的最佳素材。将人物实体化与其他形象、图案实体相结合,也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氛围,使得景观更具有可参与度。
2.内容故事化
仅依靠对知识的实体化不足以吸引幼儿长期进行户外活动,根据幼儿的户外活动行为特点,适当的、具有故事性的活动能够大大延长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儒学启蒙教育内容虽然意义深远、哲理性强、难以理解,但是儒学启蒙教育方法中明确指出,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记忆故事情节及人物来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高效地运用知识。因此,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营造过程中,应当提炼出具有一定内涵的、关于儒学启蒙教育的故事,并利用景观表现手法让景观“讲故事”,称为内容故事化。内容故事化功能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故事提炼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表现的故事,可以从蒙学教材、诗词歌谣、戏曲、绘画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直接提取。故事的选择主要围绕儒学启蒙教育内容,切不应限制故事的主角是人物还是动物。直接提取的故事需要景观严格的改写,以保证故事的情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也可以适当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程度,以保证故事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例如,在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虽然对父母的孝心值得赞赏,但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非常极端,不适宜向幼儿展示,故应对情节进行改写。
另外一方面,故事的提炼不应局限于蒙学教材等几个部分中直接提取,还可以灵活地根据儒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自由编写,将本来难以记忆的故事主人公替换为动物形象或是将物品拟人化,可以使幼儿在看到这些形象时便回忆出故事内容。例如乌鸦反哺的故事,便是以可爱的动物形象向幼儿叙述“孝”的故事。
(2)故事叙述
在故事提炼结束之后,需要在空间的景观中表现出来,故事的表现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景观中表现故事,可以总结出三种逻辑结构:首先是类比小说叙事手法。景观的展开顺序借鉴小说的逻辑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框架还可以分为单线结构、多线结构、网状结构。不同的结构叙事的效果不同,其在景观中达到的效果和活动效果都不同,变化丰富。其次是按照时间的发展过程对故事进行表现。故事拆解成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介绍某位儒学先哲的生平事迹,可以从其幼年生活开始,分为少年求学、中年治国、晚年平天下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另外,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时,若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能够引发活动人群的共鸣,使得行走在景观之中感觉像是历史的见证者一般。
除了利用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时间逻辑顺序外,还可以将故事所表现的内容按照中心思想归类,同一种中心思想的故事可以以群组的方式出现在儿童户外活动景观当中。例如表现“信”的主题,则可以将古往今来被人们广为传唱的诚信代表的故事提炼出来,在空间景观中形成一个设施群,让幼儿在不同的设施群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种道德品质形成印象。
3.氛围再现化
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打造良好的氛围,能够持续影响幼儿的整个童年,让具有儒学启蒙教育的景观伴随幼儿一同成长。打造良好的氛围,需要依据儒学启蒙教育三大内容部分进行营造,分别针对道德、审美和体育方向进行氛围的再现,使得幼儿能够体会到最为原真性的儒学启蒙教育内容。
(1)针对道德
道德启蒙教育常用的手段便是模拟场景和氛围,使幼儿在仿真的环境中体会道德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对道德启蒙教育的内容做氛围的梳理,尽量提取并还原其内容当中出现的器具和相应的摆放位置。在提取氛围时,主要参考一些历史事件、真人事件和故事内容,对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进行对应的布置。例如《论语》中的经典故事“两小儿辩日”,可以依据故事中出现的小孩、孔子、伞和马车,对氛围进行布置,使得幼儿在观赏、游玩过后,能够在记忆中将氛围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又如儒学启蒙教育中的礼仪,幼儿需要对父母、教师行礼,氛围再现化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定期组织幼儿对自己的父母、教师进行行礼,体会感恩之心。
景观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营造优美的环境供幼儿进行优质户外活动。营造景观的一个最佳途径便是从诗歌、戏曲和绘画中寻找灵感,将这些艺术作品以实体再现的方式展示给幼儿。在选择需再现化的内容时,需要考虑幼儿的记忆、认知能力,尽量选择简单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同时配有文字说明。比如古诗《鹅》,可以在水面中布置鹅的雕塑或是在水体中饲养鹅,让幼儿在真实的氛围中体会古诗等艺术作品的魅力。
(3)针对体育
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锻炼其身体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氛围再现化,将一些传统游戏、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和用具展示出来,让幼儿利用这些景观玩耍。例如,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蹴鞠,场地设施极为简单,可以对其进行氛围再现化,定期组织幼儿进行传统游戏和比赛项目,有助于幼儿身体成长的同时,也将儒学启蒙教育内容根植于幼儿的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