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把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这种经验表达着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反映着对生活的认知与情感。戏剧游戏,有的也称为戏剧性游戏、表演游戏(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基础阶段),是儿童以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表演的形式,自主表达对角色或情境的理解,并从中感到愉悦的游戏活动。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戏剧游戏本身是一种自由、自愿、有意思和充满想象力的活动。从理论上说,戏剧游戏有其他一些活动所没有的吸引力,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人物、动物甚至是妖魔鬼怪)摆脱现实世界的限制与束缚,做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做的事情,体验各种冒险和奇遇,能够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幼儿就会处于主动的地位。由于戏剧游戏里包含着音乐、道具等这些能够刺激感觉器官的元素,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戏剧游戏
1.戏剧游戏是扮演别人的角色
戏剧游戏的概念首先由以色列儿童游戏研究的著名学者莎拉·斯米兰斯基提出,戏剧游戏是由儿童扮演别人的角色而形成,在游戏中儿童模仿人们的活动和言语形式,利用真实的或想象的道具和自己的经验(这些第一或第二手的经验是在各种熟悉的情景获得和个别模仿而来)而展开。
2.戏剧游戏就是游戏
我国学者对戏剧性游戏概念的提出多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游戏”的代名词,直接指向“游戏”;另一种是作为“角色扮演的游戏或角色互换”的游戏。例如,学者杨心德认为,当幼儿利用想象,假装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就是在从事戏剧性游戏。
3.注重游戏中的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金梅教授认为,戏剧游戏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
戏剧游戏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但大多包含扮演、游戏等基本内涵。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将戏剧游戏定义为,是儿童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境为基础,运用戏剧表演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表达对角色或情境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愉悦性满足的游戏活动。其三个基本要素是戏剧性、游戏性、独特性。
(三)概念辨析(www.xing528.com)
1.戏剧游戏与表演游戏
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表演游戏概念的理解受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较大,因此将表演游戏定义为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笔者认为,戏剧游戏和表演游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表达,戏剧游戏是表演游戏的高级阶段,对人的创造性和合作性要求更高,对儿童的语言能力也要求更高。从长度上看,表演游戏侧重在对一个单一场景的自创性表现,而戏剧游戏是多幕的,有更复杂的情节,需要更多创造力,从整体设计看,不仅人物角色众多,还有场景也可能由人装扮,在服装道具的设计上能发挥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与表演游戏相比,戏剧游戏更适合有一定表演游戏基础的大班儿童开展,而中、小班儿童更适合进行表演游戏。
2.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
邱学青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幼儿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重演和再现,幼儿对角色的扮演也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模仿。角色游戏没有固定的剧本,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和创造扮演的角色和内容情节。
戏剧游戏大多来源于著名的童话故事或文学作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做“玩演戏”的活动,需要幼儿对戏里的角色有一定的感知与理解,而且,戏剧游戏多需要依托剧本来开展。因此,教师的适当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3.戏剧游戏与戏剧教育
美国学者托耶和普安狄维认为,戏剧教育根植于儿童游戏,尤其是社会角色游戏或者是装扮游戏。他们的研究认为,一旦教师有目的地介入儿童的社会角色游戏中,游戏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演变成有目的的戏剧教育活动。
我国学者张金梅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
笔者认为,戏剧游戏与戏剧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戏剧游戏的本质是“游戏”,是以愉悦性为基础,而戏剧教育则由于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并介入幼儿的表演活动,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其性质是“教育与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