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惊起一团烟云,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迫不及待回到地球。
“打水漂”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嫦娥五号返回器就是采用类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号的返回是我国打出的第二个“太空水漂”,第一个是在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上实现的,那次任务是为此次任务做的技术探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是嫦娥五号“太空水漂”技能的设计者。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2020年12月17日拍摄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回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 2020年12月1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搜索嫦娥五号返回器。(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 返回现场拍摄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此前,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近乎1∶1地验证了我国月地之间的“打水漂”式太空返回技术。其实,相较于地球轨道,如神舟飞船约第一宇宙速度的返回,从月球到地球的返回最大的区别就是速度,嫦娥五号是携带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地球的,“打水漂”就是为了让返回器在大气层中的飞行和再次升高的过程中消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把速度降下来。
中国的这个“太空水漂”,术语叫“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一定“深度”并滑行一定距离后,调整返回器姿态,使其再次升高,随着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会进一步降低,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时返回器便不再满足成为一颗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而再次开始下落,然后以类似神舟飞船的返回过程返回地球,后面的过程就轻车熟路了。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打水漂”的形式?502所专家介绍,“打水漂”是为了借大气层的东风,利用大气的阻力和大气与返回器的摩擦消耗返回器的动能。据悉,从返回器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算起到落地,其要在风驰电掣和大起大伏的状态下飞行六七千公里。
当然,高科技加持的“太空水漂”与儿时在池塘边玩儿的“打水漂”还是不同的,小时候玩儿的瓦片一旦甩出便不再可控,但中国的“太空水漂”全过程都是可控的,只不过这种控制是由返回器自己来完成,在六七千公里的飞行过程中,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嫦娥五号返回器可以自由地飞翔。
那么,返回器是如何实现过程中的“差之毫厘”而结果不会“谬以千里”呢?这就要靠502所为嫦娥五号配备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了。
N(Navigation),即导航,高精度导航设备可以在茫茫宇宙中实时获取自身的位置、速度等信息;G(Guidance),即制导,返回器中的计算机会根据当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结合落点位置进行制导处理,自动规划出一条从返回器当前位置到开伞点的最佳飞行路径;C(Control),即控制,通过向安装在返回器外的发动机发送喷气控制指令,调整返回器姿势,使返回器沿着规划出的轨迹飞行。G、N、C协同工作就可以使返回器顺利降落。(www.xing528.com)
17日凌晨,四子王旗连降大雪,数十公里的草原路,有的地方积雪厚达半米。
虽是凌晨,草原上的牧民们依然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迎接“嫦娥”天外归来。
在着陆场核心区外围,四子王旗140多名民兵和160多人组成的预备队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其中还有马蹄飞驰的骑兵连。
▲▲ 2020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五号任务飞控现场拍摄的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示意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地面搜索回收分队平稳前行,耳畔隐约传来“隆隆”声。只见空中搜索回收分队的数架直升机在天空盘旋,它们投下一束束光柱,划破漆黑的夜。
“看见了!就在那!”车上有人惊喜地喊道。透过车窗,可见多名身穿橘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明亮的探照灯下忙碌着。返回器立在一旁,底大头小,外观类似不倒翁,银白色的身躯在灯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示意图(2020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在了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返回器姿态端庄地立在积雪覆盖的草原上,等待科研人员用它揭示月球更多奥秘。
现场处理工作接近尾声,返回器穿上了迷彩服。此时的四子王旗草原,东方渐渐吐白,迎着新一天的曙光。
“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16年来,中国人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使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进入到能够从月球返回的一个先进国家的行列。
▲ 四子王旗(内蒙古),2020年12月15日,四子王旗民兵骑兵连在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场区附近巡逻。(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2020年12月17日,工作人员将嫦娥五号返回器吊运至装载车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