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川菜大厨,笔者对于湖北菜的了解,始于1978年,那是我第二次来重庆学做川菜了。在专攻牛肉菜肴制作的紧张学厨生活之余,我有幸结识了当年在重庆声名显赫,在业内有海派名厨之誉的陈林大师。
听业内的同行们议论,陈大师早年成名于重庆,但不久就顺江而下来到了武汉三镇,开始了他近二十年的海派川菜之生涯。听说后来又转到上海和南京主厨。在1955年前后又回到了他功成名就之地重庆。
说起我与大师的巧遇,其实完全有赖于当年重庆的另一位大师级的名厨徐德彰老师。说起我与徐大师的师徒之情,那可是我学厨生涯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了。
作为当年北京成都饭庄(四川饭店1973年重张时是以成都饭庄作店名的)的年轻厨师,我有幸来到重庆,投在有“山城一把刀”之称的徐大师门下学厨。历经近八个月的苦心学习,我的川菜技艺较刚入川时强多了。到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给我讲他的拿手名菜“黄鳝凤头鸡”的烹制绝技和轶闻趣谈。
话说这天下午,我刚好下早班在宿舍。听有人敲门,我连忙开门一看,嘿!想不到徐老师面带笑容站在门口儿。我忙请老人家进得门来。“自华,有时间吗?我领你去拜见一位咱们重庆的老前辈!”我一听心中在想:“老前辈,又是哪一位老师呢?”我正在低头思忖,徐老师又对我说:“咱们这就去重庆大礼堂,连晚饭都让他请了。”
听徐老师话语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当时我在想,就你徐德彰老师就够我刘自华学一辈子的了)二话没说就与老师出门了。
重庆大礼堂当年是重庆市政府接待处所在地,重庆市的许多重要宴请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我想,这里的川菜质量应当是不错的!
不一会儿,徐老师带我来到了招待处的餐厅。可能是先行打了招呼,我们刚一进餐厅的大门,只见一位六十开外的老师(重庆把师傅都以老师相称)就迎了上来,先和徐老师打过招呼,又把面孔转向了我。徐老师右手一指对他说:这就是北京四川饭店来咱这学习的小刘儿,今天特意来拜访你这老前辈!
陈老师伸出了厚实宽大的双手,握着我的手说:“首都来的,欢迎欢迎!啥子老前辈吗,只不过是多做了几年而已!”听他这么一讲,我也放松了许多,表示要向老人家学一些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www.xing528.com)
听我这么一表态,陈老师笑着对我说:“既然你随徐老师而来,想来也不是外人,那我今天就用湖北名菜‘黄鳝凤头鸡’和其他小菜来招待你们!”只听这时徐老师接过话头:“听说这‘黄鳝凤头鸡’在湖北菜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谈故事呢,趁此机会我也来听一听学一学!”
说话间,服务员端上了茶,我连忙给两位老师各倒了一杯。陈老师说他先到厨房安排一下菜,回来就给我们讲这“黄鳝凤头鸡”的来龙去脉。
我心中在想,没想到为学川菜而来,却偶得湖北菜烹制之秘诀,看来我要来一个“艺不压身了”。正当我在突发奇想之时,陈老师回来了,我又给他们各自续上了茶。陈老师深深地喝了两大口,面对徐老师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把这黄鳝凤头鸡的掌故轶事讲给你们听听!”
徐老师没说话,笑着点了点头。提起这黄鳝凤头鸡在湖北菜中的制作,那历史可真长了去了。据老辈人讲,它是由当年的蜀国丞相诸葛先生的厨师发明制作,为的是以此菜来庆贺皇叔与孙尚香的龙凤之喜!
此菜是以鲜活的黄鳝,和一公斤以内重的仔母鸡为主要原料,先炸后烧分料而做,然后再同盛一盘。口味可咸可辣,或是一咸一辣。颜色可全红或是红白相间。总之要给食者以差异之感。一菜两味双色为最佳。
听到这儿,我心中在想,不愧是大师,短短数语,就把此菜的制作要点讲出来了。
但这时又听陈老师一板一眼地说道:此菜虽在湖北所创,但咱们的川菜也是可以将它移植过来的。“鳝鱼味中有腥可调麻辣,凤头嫩鸡味可咸鲜。”这么一改此菜不就成川菜了吗!
唉!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这么说这“黄鳝凤头鸡”回北京也是可以做了。正当我心中暗喜之时,今晚的席中大菜“黄鳝凤头鸡”登场了。硕大的鱼盘被鲜绿的油菜心隔为两边。鲜嫩洁白的鸡肉和色泽红亮的鳝鱼刚好形成了难得的差色之美。白者更白是红者更红,而且鸡肉的咸鲜之味正好缓解鳝鱼的麻辣之浓。面对如此美味的菜肴,作为刚刚入行的我,还有什么说的呢?特别又是在这两位大师面前,我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这次大礼堂的名师拜访可真是受益非浅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