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票据业务的重要性
票据作为“商品交易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集支付、理财、交易、清算和信用等诸多金融属性于一身,业务场景复杂,当事人众多,市场规模大,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票据的概念
票据是反映一定债权债务关系、具有流通性、代表一定数量货币请求权的有价证券。在其规定期限内,持票人或收款人可向出票人或指定付款人无条件地支取确定金额的货币。
狭义上,票据指依据法律按照规定形式制成的并显示有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涵盖汇票、本票和支票三大类型。
3.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监管政策趋严、金融脱媒及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互联网与票据业务进一步融合,如图10-13所示。但与此同时,大量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的违规交易滋生,加之传统票据业务模式下的诸多痛点,票据市场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和经济秩序保持稳定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图10-13 互联网与票据业务结合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票据业务发展迅速,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不断强化。
互联网金融在实际投入使用中主要分为支付和融资两大模式,而这正与票据的双重属性相吻合。服务于“小而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挥了票据业务在加速资金融通、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寻求社会融资等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截至2017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7万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为8.2万亿元,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4.44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2.5%。上海票据交易所日均交易规模突破1800亿元。
提示:票据业务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市场调控的核心手段。
首先,票据承兑业务通过服务于企业间的短期资金支付环节,为实体企业的支付和结算提供了便利;其次,票据贴现和背书转让业务为实体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再次,票据转贴现业务加快了资金融通,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资产业务;最后,央行借助再贴现、回购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票据在货币政策传导、促进信贷机构调整、引导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范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关于票据业务体量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人对2001年后票据业务与GDP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贴现量与实体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票据业务大案频发,监管政策密集出台。(www.xing528.com)
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扩大,有关票据的案件也层出不穷。自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银行票据案件,数额巨大,牵涉机构众多,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经济秩序。除了传统纸质票据引发的案件外,首例电票系统诈骗案发生后,电子票据也不再被视为完全安全的模式。表10-1展示了部分票据大案,其中仅2016年一年,涉案金额便已超过百亿元。
表10-1 2016年以来票据大案
4.传统票据业务发展困境
近年来,票据市场“黑天鹅”事件不断发生,尽管监管趋严,但票据大案的源头尚未根除,当前票据业务中仍然存在诸多痛点。除了潜在的风险项,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金融加速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票据业务模式面对现代商业时间和地域跨度不断扩大的挑战,其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都受到质疑。
(1)票据的真实性问题:贸易背景虚构,市场中伪造票据大量存在。
由于银行审核主要基于形式要件,缺乏对实际贸易背景的有效掌控,因此风控的穿透存在天然的缺陷,特别在票据业务的初始环节,关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极为重要。从近年央行等部门频频发出的罚单特点来看,票据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对没有充足贸易条件的商业汇票进行贴现;二是签发或办理没有任何实际贸易环境的银行票据及贴现。这两点都直指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与此同时,票据市场中仍有大量假票、克隆票、变造票等伪造票据存在,这在纸质票据的流通中尤为常见。
(2)市场中的违规交易:部分交易主体和中介进行“一票多卖”等违规操作。
除了企业可能通过签发虚拟贸易合同套取票据外,部分银行在不良率高和流动性不足的压力下,往往也会出现租借“同业户”等违规操作;加之当前票据中介良莠不齐,部分中介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经营,不透明、不规范操作和高杠杆错配等乱象丛生,甚至演变为行业“潜规则”。同时,纸质票据的时滞性和流动性差等问题,电子票据系统各接入点拉长了风险链条,以及中心化网络暗藏的安全风险,共同成为票据市场中一票多卖、短期回购、清单交易、过桥贷款、出租账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温床”(见图10-14)。上述风险极高的票据流入商业银行体系,加大了有效管控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使得大量票据沦为融资套利和规避监管的工具。
图10-14 传统票据的缺点
(3)划款的及时性问题:信用风险累积。
鉴于票据自身的特性和信用背书的存在,在其贴现和承兑等环节中,往往存在信用风险暴露的问题,尤其是票据到期后承兑人不及时将相关款项划入持票人账户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商业银行承兑汇票,考虑到开票企业开具空头支票或资产被抵押、冻结等因素,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对贴现企业的风险暴露;同时,由于承兑银行提供的信用担保,信用风险缓释,承兑银行成为最终的风险暴露端。此外,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不合理的信用等级评定,使得商业银行难以精准地把控交易目标的信用风险情况,不仅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门槛,也影响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