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金融实践活动中,国际金融业形成了自己的主流正面文化,如法制文化、创新文化、敬业文化等。与此同时,国际金融文化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利与信的问题、虚与实的问题以及王与霸的问题等。
所谓利与信的问题,是指金融应以信用为基础,但是出于对利益的极端追求,一些机构和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唯利是图。金融活动中诸如庞氏骗局之类的活动最能反映出利与信的问题。所谓虚与实的问题,是指金融虽然属于虚拟经济领域,但是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协调,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过度虚拟化、投机主义盛行,将导致产业空心化,最终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所谓王与霸的问题,是指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金融涉及各国共同利益,因而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体系。但是当前国际金融中的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不利于全球金融的共同发展。这些表现为形而下层面的具体现象,实质是形而上层面国际金融文化扭曲以及国际政治生态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业务发展、法治建设、管理水平、体制转轨、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进步,从根本上是金融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显现。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结合上海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涵,打造与上海城市精神相适应的金融文化,将是优化上海金融创新生态环境的核心任务。
目前,上海金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全国乃至国际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求大求快,精耕细作的精神不足。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求大求快的思想越来越膨胀,“大而不倒”甚至成了一些机构不思进取的尚方宝剑。事实上,在当前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准确定位,精耕细作,将是未来金融机构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发展模式趋同,跟风随大流现象严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其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比拼,试图仍然通过跟风随大流来快速获取利润和生存空间的时代已经悄然过去。如何从过于单一化、趋同化的发展模式中跳出来,建立各自的文化小生境以及多样化、包容性的文化氛围,是每一个金融机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3)缺乏忧患意识,短视文化盛行。目光短浅、热衷于追逐短期利益,使得金融机构缺乏战略性、全局性的思维架构。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只知金融不知其他,视野狭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往往陷于具体的事务中,难以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企业长远的发展。这种状态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可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一旦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短视文化的弊端就会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