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概况优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概况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正式开启。自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金融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步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2018年3月,伦敦Z/Yen集团编制发布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位列第6位,已经成功跻身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列。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概况优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正式开启。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机构在这个阶段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1月,上海第一家区域性、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开业;1996年4月,上海申银、万国两家证券公司合并组成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同时,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并规范发展。1998年8月,国内期货市场出现乱象,国务院推动上海三家交易所实行合并,组建上海期货交易所并于次年12月正式营运。在这一时期,外资金融也加速集聚,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上海金融业在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合力下实现了加速发展,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聚焦,司法环境逐步优化。2002年,黄金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3年3月,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开园;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9年5月,上海市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上海聚焦国际金融与航运“双中心”发展战略;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首先启动;2009年8月1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印发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明确上海要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至此,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在内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陆家嘴金融城规模优势形成,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金融集聚区,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作为上海金融中心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正式挂牌,其成立目的在于通过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破冰船”和“试验田”的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自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金融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步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自贸区成立之初,“一行三会”即出台了51条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主要内容涉及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设立、金融业务开展等,还提出了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的原则,其金融开放和创新举措按照风险可控原则,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充分发挥可复制可推广作用。

2015年3月,各金融主管部门进一步推出“新51条”举措,涉及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等。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主管部门、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了新阶段深化上海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2017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三区一堡”的战略目标,突出强调了增强上海自贸区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2018年以来,上海市连续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和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

位于自贸区的金融机构还试点设立了FT(free trade)账户,该账户是银行为客户在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开立的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账户,属于人民银行账户体系的专用账户。FT账户构建了新的中国特色资本账户开放的渠道,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进行了创新性的制度探索。截至2017年12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共有56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开立7.02万个FT账户,累计融资总额1.1万亿元,账户内资金余额2 176亿元。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2013年,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正式启动。2013年9月,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2014年6月,央行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试点,由上海自贸区扩大到上海市;2015年7月,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上海分公司,并于2017年12月升级为上海总部,其托管的各类债券规模目前达到51万亿元,支撑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的运行;在此期间,国家级票据、保险、信托登记市场平稳起步,运行系统上线运行。

在国际认可度方面,2016年9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纳入人民币的特别提款权(SDR)新货币篮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并将3个月国债收益率作为人民币代表性利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3月,伦敦Z/Yen集团编制发布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位列第6位,已经成功跻身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列。2018年5月31日,A股正式纳入明晟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经主管部门批准,原油期货于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其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破西方国家对大宗商品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立完备,形成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市场集聚的金融中心城市,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其中,2018年金融市场交易量达1 646万亿元,直接融资额为9.6万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金融市场交易量增长23.4%,直接融资总额增长43.8%。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已经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除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不断汇聚外,各类总部型金融机构接连落户上海。截至2018年底,上海拥有外资金融机构总部1605家,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上海继续深化金融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近年来,上海成功启动了沪港通、黄金国际版、债券通、原油期货、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创新业务或产品,加快开放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自贸区成立以来,共发布了9批111个金融创新案例,在全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上海金融环境日趋优化,市场更具吸引力。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维持金融业法制信用,率先设立上海金融法院,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综合信用条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7.0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6 000亿元,增长了约800倍,已经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堪称人类金融史上的奇迹。总结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经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家战略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中央部署,“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性阶段。

第二,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引全球金融机构来上海集聚。上海有全球体系最完整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这吸引着海内外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 537家。

第三,通过集聚金融人才持续推动创新。金融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加速集聚推动了上海金融业不断实现一次次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