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探索民主科学的意识提升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探索民主科学的意识提升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初,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中国的思想界和知识界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觉醒”的时代的转变。在与外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虽然遭遇了很多困厄,但可喜的是,中国人并没有在困顿中沉沦。这是一个在思想上唤醒中国国民的系列努力。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高了中国人反对外国的觉悟,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针,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社会风貌,让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界看到了希望。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探索民主科学的意识提升

清末民初,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中国的思想界和知识界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觉醒”的时代的转变。这个时代大约可以以甲午战争结束直至清政府的覆亡作为转折点。

1.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处于在困顿中挣扎的时代。在与外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虽然遭遇了很多困厄,但可喜的是,中国人并没有在困顿中沉沦。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生产的能力,在政治体制适当的时候,中国的实力就可能提升。

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史上具有很复杂的意义,它既代表了民众对于一个更加平等、幸福的社会局面的向往,也体现了缺乏政治智慧指引的人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战略错误[84]但是,这次运动却比外敌入侵更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政治精英的崛起。[85]洋务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洋务派逐渐形成、推动发展军事工业、形成官督商办企业以及商办企业,在此基础上催生了新的思想文化,人们意识到了中国物质文化工业生产的落后形成的不利局面,希求通过武器的革新而占取世界地位的先机。有的学者从历史遐思的角度慨叹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走向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86]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情境下,中国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个仅能在剥夺者和被剥夺者两种角色之中选择一个的时代,中国的追求自身修养的文化传统、物产资源相对富足的地理特征、高度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没有机会变成殖民时代末期的帝国,[87]这是中国的遗憾,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而中日甲午一战,使得中国人更加猛醒,物质的进步与繁荣、武器的先进不足以赢取胜利,制度的革新与发展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中,中国政界迎来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思想文化有所更新,社会风气有所转变。随着中国内政外交时弊日深,人们对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尝试性的“武昌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的连锁反应,清政府由于早已失去了各界的信任,所以被摧枯拉朽一般地推翻。[88]中国人逐渐在斗争和反抗中看到了希望。(www.xing528.com)

中国知识界和民众在“打倒军阀”和“打倒帝国主义”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中塑造了新型的“中国人”,这是在反思中国国民性缺点的基础上要求国民自立、自强,有尊严、有力量建设自己独立国家的主张。这是一个在思想上唤醒中国国民的系列努力。[89]此时,中国的政治在逐渐进入现代转型,从清末的戊戌变法[90]到辛亥革命,一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现代化国家正在成型。而经济也在自身的强化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缓慢增长。在文化领域,西学东渐、国学研究的扩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人的觉醒提供了文化参照系。

2.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在迷茫中觉醒的时代。新生的中华民国面临着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袁世凯的军事独裁和不得人心的称帝努力引致了权力的分解和崩溃孙中山先生在南方发挥的主要是思想上的领导作用。“三民主义”阐发了对于霸权的斗争和对民生的重视,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以民族主义获取国家的富强,通过贤能人士领导人民、实现民权。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高了中国人反对外国的觉悟,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指针,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社会风貌,让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界看到了希望。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的民族统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但是1927年国共合作的分裂使得中国又一次陷入内战。这是一次选择国家命运的艰苦进程,中国共产党以其艰苦卓绝的长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严格的军事纪律为以后的胜利埋下了根基。[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