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高校创新成果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鼓励创新的活动,各地也都相继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新性成果。例如,一些高校的学生们自主研发了一群造型可爱的机器人,它们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的斜襟短衫,下穿宽大的黑裤,它们分四排走到高校成果展舞台的右侧,然后,跟着鱼贯入场,开始跟随音乐的节奏跳起传统的拍胸舞,一会儿叉腰俯身,一会儿仰面拍胸,让围观的人忍不住拍手惊叹。这些机器人完全由高校学生自主研制,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古典之美与现代科技之精共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高校学生还设计了一款全新的电动单车,使用高密度容量锂电池,电池重量仅有1斤左右,充电30分钟即可充满,可以满足行驶30千米的需要。这款单车在未来很可能借鉴手机充电宝的充电模式,解决电动单车充电麻烦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部分高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发了染整废水深度处理系统。这个系统针对传统的污水排放大户纺织染整行业的废水处理,研发了全新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自来水的标准,日处理能力1000吨,目前正在攻克日处理1万吨的技术大关。未来该项目有望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将很好地解决纺织染整行业的废水处理难题。
金属生锈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所以在工业上,有时经常要对铁锈进行清洗,但传统的清洗方法经常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为了寻找更清洁的清洗方式,有高校学生开发了激光环保清洗机器人系统,运用激光清洁物体表面附着物、油污、锈斑。激光清洗对人体和环境是无害的,同时还不会损伤材料。清洗对象包括钢、铝合金、钛合金、玻璃和复合材料等,在汽车工业、五金模具、建筑建材、船舶、高铁、航空航天、核电和海洋航行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高校创新能力的大发展
国家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基层科研工作者,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才是我们国家创新的真正源头,从源头抓创新,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我们国家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国家,自然要有庞大的科研队伍和巨额的科研经费。而作为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达到了998.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
目前,全国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了131个,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6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3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有57个。高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项。
我们国家积极和国际科学界进行往来,并投身于国际科研项目的联合研发,使得我国科研队伍在国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各高校的科研院所更是成就极多,与世界频繁接轨:近年来,我国除了研究自己的热核反应堆外,还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研制;让自己的天眼卫星进入太空的同时,也参与了国际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研发;在进行国内的基因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参与的诸如此类的国际大型科研工程和科研计划不胜枚举。此外,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学者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专题和主题报告,也已经是常态化的事情了。(www.xing528.com)
国家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高校还主动服务国民经济,在实现科技为经济服务,实现新跨越发展上,有了诸多贡献。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围绕高铁列车设计、共性基础技术、轨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助力我国高铁走向世界。
高校还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有了飞速增长。以2015年为例,全国高校的专利授权量为1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是5.7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1/5,是10年前的9.2倍。
高校创新,见微知著
说了一大串数据,似乎离我们太远了点,其实我们来举一个高校创新的实际例子,就好理解多了。我们每天都要在电视上、网络上查看天气预报,聆听空气质量实时情况,来决定我们当天出门的穿着打扮,而这些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依靠气象卫星了!这话倒是没错,但卫星为什么能预报这些呢?很多人就回答不出来了。其实卫星能预报天气,一方面是依靠太空照片和实时影像,方便地面上的科学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太空遥感技术。
什么是太空遥感技术呢?遥感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让卫星能够在太空遥远地感知地球表面乃至地下区域的情况。太空遥感技术可太重要了,除了能预报天气,还可以寻找地下存在的矿藏,帮助绘制精确地图,也是实现电子导航的必备技术,还能预估农业产量、预报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遥感技术了。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产的光学遥感卫星的几何定位精度,与国外的同类卫星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很多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卫星上的很多关键零件和关键科研数据,都需要从国外购买,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科研项目因此被处处掣肘。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武汉大学积极开展国产高分辨率卫星的设计论证,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国产卫星影像数据处理系统,使得我国的卫星遥感技术精度飞速发展,全面优于法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同类卫星,在国际同类卫星中居领先地位,彻底结束了我国遥感卫星几何精度不高,无法用于精确测图的历史。
有了这样优秀的遥感技术,我们国家采用遥感大数据挖掘方法,首次揭示了叙利亚等热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结果被联合国安理会引用,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我国的遥感仪器也从此今非昔比,开始走向世界,被多个国家进口。
这只是我国高校创新成果中的一个典型与无数成果中的一个。也正是依靠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高校创新环境和无数的创新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