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闻吸引回国的“核司令”
1950年,一位在英国已经从事多年物理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正在打点行囊,准备返回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他放弃了在英国的一切成就和似锦前程,尽管这里的科学家都非常看好他,极力挽留,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回到祖国,那里才有自己的根。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对祖国魂牵梦萦,无日不期盼可以回去,但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实在是让自己报国无门,直到一年前的一则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街头报童不断吆喝:“号外!号外!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在长江被中国人的炮火击中了。”原来,这艘停泊在长江的英国军舰不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在敏感时期驶入长江,公然挑衅,因此遭到解放军的炮击,还被扣留,这在当时普遍蔑视中国的英国人之间,顿时掀起轩然大波。而此时,这个后来决心回国的年轻人仔细品味着报道,心中却充满了希望与期盼,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开甲。程开甲从解放军敢于向无故挑衅的英国军舰开火的事件里,看到了这个新政权敢于维护国家主权,敢于回击一切外来侵略的勇气,他相信这个新政权可以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因此他毅然决定回国。
程开甲回国后不久,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序幕就拉开了。1960年,由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点将,程开甲来到核武器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是中国最早投身原子弹研究领域的专家之一。在核武器研究所,他主管理论设计,负责计算炸药引爆原子弹的冲击聚焦条件。
在原子弹设计制造和引爆试验这两者间,程开甲的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联人曾说过,给你一颗原子弹,你也没法将它引爆。倘若负责设计制造和负责引爆试验的队伍各自为政,设计者不考虑试验环境,试验的人不了解产品参数,那就很难成功引爆原子弹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声惊雷巨响,仪表指针剧烈跳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
此后,程开甲又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他为“核司令”。
毁灭者与和平维护者
1945年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只有4吨重的炸弹却产生了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的威力,最终导致超过20万人丧生。原子弹一出世就震惊了全世界!
原子弹巨大的威力源自核裂变。核能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当核能释放出来时是非常惊人的。在235U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打在原子核上,使这个大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和两个新的中子,反应后粒子的总质量减少了一小部分,这部分质量被转化为能量,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威力已经足够惊人。一个235U原子核的裂变就可以产生2亿电子伏的能量—要知道一单位分子的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化学能只有不足10电子伏。
一次裂变反应产生的两个多出来的中子,又可以让周围其他的235U原子产生核裂变,随后再产生中子,这样一级一级传下去,形成犹如链条般的反应(链式反应),并释放出毁灭性的力量,一颗原子弹产生的能量足以毁灭一个大城市。
但也正是因为原子弹乃至后来的氢弹威力过于强大,已经有了足以毁灭人类的能力,世界各国都不敢发动核战争,才确保了二战之后几十年都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大战,所以核武器是毁灭者,也是和平的维护者。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想要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不惧怕任何威胁,就必须要拥有核武器来震慑敌人,因此中国要想富强,就必须拥有核武器。
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一大批像程开甲、邓稼先这样的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www.xing528.com)
我国原子弹依靠哪些人才
原子弹是在一大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最终获得了成功,那么都有哪些人做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呢?
朱光亚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科学技术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亲自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的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关键性的部署,对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彭桓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淦昌是中国原子弹实验物理工作的开拓者和指挥者,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马负超子。
郭永怀是举世闻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他组织并指导进行了空气动力学、核武器环境试验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保证了核武器最后试验的成功。
程开甲是核爆炸试验测试的卓越领导者,他带领新疆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记录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97%的数据。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攻关的组织领导者,对原子弹中的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主要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陈能宽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实验研究领域的主要组织领导者。
周光召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攻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等诸多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正是依靠这样卓越的科学家群体,我们又能挺直腰杆,自豪地说一声:“我是中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