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一位名叫陈建功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著名的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藤原教授在庆祝会上动情地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不过,我有一位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
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里,日本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人普遍看不起中国留学生,但陈建功却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出类拔萃,那么他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陈建功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好学,一直是文理兼优的好学生,在数学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从1913年到1929年,陈建功先后三次东渡日本求学,直到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他是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当中首位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也是在日本取得这一成绩的首位外国科学家。要知道,当时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日本。
最能证明陈建功学术功底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他的导师藤原教授苦于当时日本在三角函数专业领域根本没有日文著作,所以只能以英文授课,使用英文教材。藤原教授便委托陈建功以日文撰写一部《三角函数论》高校教材。陈建功欣然领命,并圆满完成了任务。这部教材,既能够反映当时的国际最新成果,也涵盖了陈建功自身的一些研究心得。由于当时日本在三角函数方面的很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很多英文名词都没有恰当的日语名词对应。因此,陈建功在写书时首创了很多的日文专业名词,至今依旧被日本延用。这也是陈建功为日本数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这部著作在几十年后,依旧是日本数学界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一生为国,不慕富贵
博士毕业后,学校和导师都希望陈建功能够留在日本,但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回国后,陈建功受聘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与随后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的苏步青教授一起,在1931年创办数学讨论班,对青年教师与高年级大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他们独立工作与科研的能力。从此两位教授密切合作长达2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国际上广为称道的“浙大学派”,也称“陈苏学派”。这一学派代表着中国函数论和微分几何研究的最高水平,培养了多位杰出的数学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从杭州出发,不断西迁,辗转数千里,耗时两年多,才最终迁到贵州。陈建功把家眷送回了绍兴老家,只身随学校西行,沿途多次遭受日机轰炸,生活曾经极度困苦,但他对学术研究和对教学的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表示:“决不留在沦陷区!”“一定要把数学系办下去,不使其中断。”
1945年抗战胜利,浙江大学迁回杭州。生物学家罗宗洛邀陈建功前往台湾,接手刚从日本人手中收回的台湾大学,并邀请陈建功出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临行前,陈建功对同事说:“我们是临时去的。”1946年春,他又回到浙江大学任教。1947年,他应邀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任研究员。美国优越的科研与生活条件并没有打动他,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祖国。一年后他又回到浙江大学。(www.xing528.com)
1949年,杭州解放,陈建功随即意识到,今后中国会与苏联有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于是率先学习俄文,又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苏联的数学成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卫祖国,陈建功还主动送儿子参军。
1958年,古稀之年的陈建功应上海科技出版社之约,将自己数十年在三角级数方面的研究成果,再结合国际上的最高成就,写成恢宏巨著《三角级数论》。此后,陈建功继续努力钻研、提携后学,直到1971年因病去世。
蜚声世界的“陈苏学派”
“陈苏学派”是蜚声世界的著名数学流派,陈建功教授和苏步青教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执教,相继培养了程民德、谷超豪、夏道行、王元、胡和生、石钟慈、沈昌祥等多位院士,和熊全治、杨忠道、周元燊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而这些专家学者又培养了更多的学术骨干。如今,这个学派开枝散叶,影响已经遍及国内外。“陈苏学派”正是两位赤心为国的学者相知相惜、奋斗一生的伟大成果。
陈建功在启程回国之前,和同在日本求学的苏步青击掌相约:“两年之后我在浙江大学为你摆酒接风,我们一定要把浙大数学系办成全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数学系。”
两年之后,苏步青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争相高薪聘请,条件都比浙大优厚,日本的大学也曾高薪挽留,但苏步青还是如约来到浙大。陈建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数学系系主任一职让给了更年轻、更有朝气的苏步青。苏步青后来曾回忆,他之所以如此坚决地赶赴浙大任教,除了浙江是家乡之外,“主要是陈建功教育的结果,他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陈、苏二人的友谊持续了45年,其中共事29年,直至陈建功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