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陆草原上的突厥、柔然和白匈奴:草原版三国鼎立

内陆草原上的突厥、柔然和白匈奴:草原版三国鼎立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以人种来看,高车国被评定为第一个由纯突厥系游牧民建立的“国家”。另外若以区域来看,也与之后清朝进行内陆草原争霸战的“最后的游牧国家”准噶尔王国相似。此时的草原世界从东开始依序分别为突厥·蒙古系的柔然联盟、突厥色彩浓厚的高车及政权主要核心为伊朗系的白匈奴等三个游牧国家横向并列的形势。但是这个草原版的“三国鼎立”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政权及国家的基本结构上,事实上与“草原三国”没有太大差异。

内陆草原上的突厥、柔然和白匈奴:草原版三国鼎立

如同柔然国家的成长、发展,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6世纪中期,在中亚地域,被通称为白匈奴的军事集团渐趋强大。关于这个名字,在汉文文献中则写在嚈哒、悒怛。

白匈奴的起源并不清楚。但由其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范围来看,应该是聚集了各式各样种类的部族,而成为政治权力主要核心的正是游牧民集团。这些人似乎是使用伊朗系语言

白匈奴的主要根据地是在兴都库什山北边山麓所谓的阿富汗、土耳其斯坦。尤其是切割入帕米尔高原最高处的狭长型巴达赫尚溪谷地形区,就是他们最佳的牧草地带。可以利用高低差的这个溪谷地形附近,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屈指可数的游牧民天地。

白匈奴更进一步地,也扩张至兴都库什山南侧。尤其是在干燥与湿润两个世界交界处的西北印度要冲犍陀罗,被称为特勤的嚈哒王子率领军团驻守于此地,统辖包含旁遮普(Punjab)地区的白匈奴“印度疆域”,所谓的特勤在突厥语中是指王子、诸王等,也就是类等于国王的可汗、汗等王侯。

此时,佛教圣地的犍陀罗呈现低迷衰微。这就是所谓的白匈奴“毁佛”。经常可以听到是由于蛮横、粗野的白匈奴,让佛教文化活动受到压迫,而该地林立的佛堂、伽蓝则是令人追溯历史遗迹

但那是调查西北印度佛教遗迹的20世纪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John Albert Marshall,1876年—1958年)无理的解释,他为了要找出犍陀罗佛教美术的年代架构,在太过求功心切下就直接将自己挖掘到的遗迹状况配合汉文佛教法典,称其为“毁佛”事件,这完全是简单捏造的谬论。

游牧民破坏了佛教的这种印象,占据了许多人们的心。因为很容易了解。仅依赖人类常识”的“容易了解”,有时会建构出庞大的假象。

当马歇尔稍带漫不经心地叙述时,某种“功名心”蛊惑了他。希望自己现在发现的事物能比现状获得更大评价的这种心情,会推动人前进是常有之事。

这个在世界上享有高知名度的白匈奴“毁佛”是个捏造的幻影一事,由身为中亚考古学者日本代表且对汉文史料也很熟悉的桑山正进以日文及英文在海内外公开发表。以多年来在阿富汗王国及西北印度实地进行遗迹调查为根据的细心考察,压倒了所有书籍。虽然犍陀罗佛教确实呈现低迷衰微,但却是因为交易路线改变让犍陀罗失去经济能力而导致的结果,与白匈奴毫无关系,以上是桑山的说法。

白匈奴在全盛时期,统治了北起天山北边山麓、南到旁遮普地区的广大疆域。另一方面,东方边境与塔里木盆地南边的于阗王国相邻,西方边境止于伊朗东部的花剌子模。

在帕米尔高原西侧以这种呈现南北纵长形式所建立的国家,早在贵霜王朝时期就已经有先例。出现于公元1世纪到2世纪间的贵霜王朝,是以迦尼色迦王(Kanishka)对佛教的保护而闻名。实情是,这只是佛教信众如此声称。如迦尼色迦王等贵霜王朝的国王,在印度次大陆中稍有特殊风俗及文化传统地域的西北印度,以“庇护”之名控制了具有相当力量的佛教教团(当时已经教团化)。简单来说,就是统治的手段。

顺带一提,这样的情况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第一个真正疆域国家的摩揭陀国(Magadha),也就是孔雀王朝(The Maurya Dynasty,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5年)的创立者旃陀罗笈多也是采取同样作为。之后,佛教端赞颂为“佛法拥护者”的旃陀罗笈多也只不过是再次以作为统治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利用了佛教。总之不局限于佛教,在特定宗教、宗派纪录中,明显地有仅适用于该集团的理论。所谓正确地掌握情况及客观事实,不少经常是在距离遥远的状况下做出的描述。一个人要同时共存有所坚持的心、不偏颇的精神,或许有困难之处。在历史研究中宗教文献的比重,大致上是随着时代越古比重越高。光是这一点,就必须要厘清事实与偏差。

从公元10世纪开始到13世纪初的古尔王朝也是相同情况,其扩张形态为先将政治基地安置在散布在兴都库什山南北边山麓的溪谷及牧地(在这之前,尤其是前面叙述过的从昆都士到巴达赫尚的大溪谷及以巴格兰为中心、直径约有一百千米的盆地状草原,在历史时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再用其拥有以游牧民为主要核心的优越军事力量,大幅地将统治版图扩张到北从阿姆河到锡尔河间的绿洲地区开始、南至印度农耕世界。(www.xing528.com)

在从公元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突厥族“西进运动”中,伊斯兰化的突厥族政治集团从中亚地域南下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几乎从10世纪开始持续进行。这个行动让北印度地域连续出现所谓的德里苏丹各王国,接着建立了被视为第二个帖木儿王朝的蒙兀儿王朝。现今巴基斯坦也是这个庞大趋势下的结果。

将欧亚大陆中央地带以垂直方式贯穿而且控制了东西及南北贸易路线的白匈奴,是贯穿这个时代大波潮的先驱者(当然若进一步地回溯,在贵霜王朝就已经可以看到此趋势)。

此外,在这样的大局势中,还有一个势力浮现。在东方柔然及西方白匈奴之间,阿尔泰山到天山之间的地区,出现了由高车族建立的独立游牧国家。这是公元5世纪末期之事。高车的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匈奴统一以前的丁零,主要核心集团可说是突厥系。另一方面,高车这个中国名字来自于他们使用了高轮子车辆。总之这并非是自己的称号,而是他人给的称号。

在这之前,社仑建立柔然这个游牧联盟时,高车族曾经一度被要求臣属。但是领导者阿伏至罗将族群移动到西方并且在持续与北魏联系交往下,于柔然及白匈奴的细缝间独立建国。

若以人种来看,高车国被评定为第一个由纯突厥系游牧民建立的“国家”。另外若以区域来看,也与之后清朝进行内陆草原争霸战的“最后的游牧国家”准噶尔王国相似。

此时的草原世界从东开始依序分别为突厥·蒙古系的柔然联盟、突厥色彩浓厚的高车及政权主要核心为伊朗系的白匈奴等三个游牧国家横向并列的形势。但是这个草原版的“三国鼎立”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这三国的东西方,分别有强大的政治势力。东边就是原本拓跋国家的北魏,西边就是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波斯萨珊王朝。北魏大概是具有浓厚的以游牧民为主要核心联盟的色彩,但另一边的萨珊王朝也是由七个主要家族为中心的复核心结构联合王权,而且主要军事力量是重装骑兵。在政权及国家的基本结构上,事实上与“草原三国”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根据地环境的差别及该地传承文化传统的差异,反而是明显的。

这三个国家及两个国家合计五个国家,互相联结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彼此对抗。此时的原则就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敌人的敌人是敌人。”

此外,在以这样的情势为前提下将视野放大来看的话,南中国的南朝与东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帝国大概也互相联结着不浅的关系及利害。总之,在欧亚大陆东西方,七个国家(更严谨地说,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后变成总共八个国家)串在一起彼此角逐。

历史以欧亚大陆规模进入了“国际关系”时代。虽然在这之前或许就已经有此类状态,但因为受到文献的限制,也就是所谓以文字记录的“文明”及其周边相关事物,终究也都不得不被局限住,难以掌握。

在史料方面,时代也早就改变了。还有,虽然信息量并非那么多,但有关于欧亚大陆整体的“时代状况”已经变得可以掌握。在此欧亚大陆规模动向的中心或是起点处,游牧民的存在是无可否定的。

在历史上罕见的七个国家或是八个国家的纠葛,是宣告“欧亚大陆时代”来临的第一声钟响。但是其角逐历程不过是半个世纪的事情。到了公元6世纪中期左右,非常突然地从中央欧亚大陆的角落出现了大幅改变、更加激荡时代及政局的大型游牧国家,那就是突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