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断代史观念漏掉了一段重要历史

中华断代史观念漏掉了一段重要历史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轻易地将它以相同国家般对待,就是传统的断代史观念。虽然为事实但却拒绝承认由匈奴族汉朝所进行的交替之观念,大多是受到华夷思想、正闰论、正统史观的影响。只需要将焦点集中在时代及历史的基本构图。从4世纪初开始到5世纪初中期左右的中国分裂时代,通常将其称为五胡十六国时代。尽管如此,这个代国仍旧未被列入十六国中。若简单地说成是断代史观念的话,直到这一阶段为止,实际状况应该都是以匈奴王朝为一个国家吧!

中华断代史观念漏掉了一段重要历史

成为汉帝的刘渊,在短短的两年后永嘉四年(310年)时去世。此时为打倒晋朝作战的最盛时期。比起享受个人的荣华富贵及幸福,开展新时代的命运才更为符合具备该象征性血统及才干所被赋予的生涯。说不定他的英年早逝,是该匈奴王国以短命终结的原因之一,并且进一步地成为造成政情再度陷于混乱的远因。

尽管如此,失去刘渊之后的匈奴族汉朝,依旧继续追击渐趋贫穷的晋朝。永嘉五年(311年),晋朝首都洛阳在汉朝匈奴军前陷落。通常将这个时期前后的动乱称为“永嘉之乱”。

事实上,则是政权交替。然而,将此形容以对晋朝施予暴虐般“异民族之反叛动乱”说法,是拜中华思想所赐。

以晋为名的这个王朝国家,在此灭亡。而推戴该王族的一位宗室、在曾经是吴国之地“重建”的东晋,虽然在名义上继承了相同血统,但作为一个政权或是国家却是完全不同之物。

轻易地将它以相同国家般对待,就是传统的断代史观念。虽然为事实但却拒绝承认由匈奴族汉朝所进行的交替之观念,大多是受到华夷思想、正闰论、正统史观的影响。

那是一个在现实状况中无法明确区隔“异民族”或“汉民族”的时代。时代就是这样地在超越了近代主义偏狭又小家子气的“民族”局限下进展。

原本在这个时代,“民族”等都未被明确区分,也根本什么都没有。直接一点地说,就算是“汉民族”的成立也是在相当久远以后的事。再者,这是经过融合、吸收以及变迁的过程,况且以“汉民族”为前提之下作为其相反词的“异民族”及“少数民族”等词语,乱用在这个时期,这件事本身就只能说是毫无道理。

总之,一个时代在此终结,下个时代已经展开。这就如同常言道一般,确实是个大分裂时代。但在另外一面,却也是个大融合时代。在人种、文化、生活、地域、政治社会语言、风俗及习惯等,在各个面向上都有交流。

在这一点上,没有必要认为那是黑暗的分裂时代。反而不论是在草原或是在中国,构成其后历史基础的许多部分,可说是在这个时代中慢慢地形成样貌。

关于由晋汉交替开始的各种转变,已经不用在此唠唠叨叨地说明。只需要将焦点集中在时代及历史的基本构图

从4世纪初开始到5世纪初中期左右的中国分裂时代,通常将其称为五胡十六国时代。所谓的五胡,就是指匈奴及其旁支的羯、西藏系的氐及羌以及鲜卑。因为他们接连地在华北各地建立政权,合计共有16个国家的兴起与灭亡,故得此名。

然而,这也又有不得不说是中华思想产物的一面。想象来源之一是《晋书》的记载。在该书的序中,房玄龄将这个“时代”总括说明,总计是以刘渊宣告建立汉国的永兴元年(304年)开始到战国时代(五胡十六国)共计延续136年。

这很明确地是根据存在于甘肃的匈奴系弱小政权北凉于公元439年灭亡为终结。而且,真的是太过巧合,来年440年开始,就刚好以北魏英主太武帝之全盛时期年号太平真君元年为基准。在这之后,华北地区北魏的“北朝”及江南地区继承了东晋之宋朝以后的“南朝”接续,也就进入了所谓的南北朝时期。

但是若稍微冷静地思考的话,北魏早在公元44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且,若更进一步地思考回溯到被称为代国的建立于山西北边、长城地带之弱小割据政权时期的话,几乎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尽管如此,这个代国仍旧未被列入十六国中。

相反地,这次将时间往后推,这个由鲜卑拓跋部集结而成的代国,在成长至称为北魏的华北地区统一政权之后,又分裂为东魏及西魏,并且各自更换国名为北齐及北周,而这个北周又从隋改换成唐。总之,这些政权全部都是以鲜卑拓跋系集团为主要核心建构而成的一连串朝代。要做出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明确截然的切割,真的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从代国开始经历北魏,接着到唐这个朝代,虽然中华方式的王朝名字不同,却是个连续的国家。但若将目光放到权力实体本身的继续性、共通性的话,在现实中反而有部分面向是将其统一视为“拓跋国家”会更为恰当。可说是在其共通的基础、架构之中,各王朝各自展开其独立性。关于这一点,西方人将5世纪左右到9世纪之间的中华一带称为“Tabgach”或是“Tabgac”,真的是太正确了。所谓的Tabgach就是拓跋的讹音,正是将“拓跋国家”就是中华帝国这个现实直接地表现。不仅如此,正因为是由外观之的角度,反而更能以直率的眼光直接呈现出事实及实际状况的样貌。

笔者敢说,包含公元440年即太平真君元年前后,直至907年唐王朝灭亡为止,可以说五胡中的突厥·蒙古系鲜卑的血脉在“拓跋国家”的中心连绵延续。

所以说,将其称为五胡十六国,除了如同先前所述是便于时间设定之外,也是相当取巧的文字组合。五胡之中的羯是匈奴,实在没有必要将其特别分开列出。总之,就是因为“五”这个数字太好了,故想要这样组合。还有,就算说是十六国,但事实上也包含了由汉族建立的政权。这也又是因为“十六”这个数字听起来较顺,才故意这样搭配。此外,在刘渊的汉国之后,其血脉改称赵,故其部下石勒当然使用国号为赵,但因此而将这视为完全不同之物,并区分为汉、前赵、后赵这一点也是相当奇妙。若简单地说成是断代史观念的话,直到这一阶段为止,实际状况应该都是以匈奴王朝为一个国家吧!总之,“五胡十六国”这个称呼本身,带有浓厚的人为意图成分。老实说,是个从汉语语句的顺耳程度及政治上的思想作为,而特意做出的用语。

然而,如果我们以毫不怀疑的率直想法听到“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话,会被误导为好像只有这个时期是“周边蛮族”在中国横行的时代。但事实上,观察整个中国历史发现,可以被称为纯粹的汉族王朝的顶多也只有汉、宋、明这三个朝代。

此外“十六国”这个表现方式也是展现出蛮族们的各个政权是如何地在短时间内兴起灭亡,亦即如何地粗野欠缺永续性,是个乍看之下名副其实的证据。那么关于之后的五代十国时代又是如何呢?至少南方的“十国”,全部都是短命的汉族政权。

首先,即使是非汉族政权,拓跋的北魏及唐也都相当长命。将这个北魏及唐称为中华王朝,但将五胡十六国称为异族王朝,真的能说他们截然不同吗?

简单来说,这接近于欺骗,也就是隐含了特别意图的区别作为。就如同后面将说明般,当然就是鲜卑拓跋联合体出身的唐朝的“意图”。因为讨厌被指指点点是出之“异族”,可说是为了想要让人看起来像是正统中华王朝的唐朝所演出、根据中华思想的幻影。不管是在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或是在北魏之后的各国家,纯正无瑕疵的“异族政权”及“中华王朝”等,原本就事实上不可能存在。无论是政权方面或是民众方面,虽有程度的差异,但都是汉族、非汉族混合的状态。当时就是如此。(www.xing528.com)

但是,要特意说明的只有一点。成为树立政权的关键是军事力量这一点不容忽视,不管集团规模大小,任何政权主要的核心部分是军事集团,包含拓跋国家在内几乎都是如此。但为了避免误解,“汉族”被吸收进入异族政权的也并非全部都是文化人、知识人、地主、农夫,也有不少是明确地武装并成为战斗集团者。但是,非汉族与生俱来的骑马战斗力,较汉族更为强大。

从流亡离乱的3世纪开始到5世纪间,只要有部族单位的集团团结力及武力的话,就可简单地建立政权或国家。总之,在中国史中从东汉三国时代开始,已经进入这样的时代。事实上不管是草原或中华皆为相同状况。

回过头来说,若站在汉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立场来看,就可以了解想要使用“五胡十六国”的心情。即使是作为叙述上的语汇,确实有其方便之处。再加上我们重复地从历史教科书等听到这个词汇,所以也已经听习惯了。人对于感到熟悉的事物会抱有肯定的情感。但是,不可以忘记这是隐藏了误解结构的词汇及概念。

为何至今会对于这个“五胡十六国时代”称呼没有太多疑问而一直使用呢?关于这一点,最好与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及隋唐时代这些称呼合并一起思考。

答案相当简单。因为中国历史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如同已经说明过般,中国正史是以个别王朝作为一个段落的历史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断代史。只要王朝改变了,就会被写成不同的正史,故会有个别分开为不同历史般的错觉。

“拓跋国家”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例如北周、隋、唐等,不仅统治阶层相通,各别王室互相通婚,虽然会依发展、成长有所差异,但就连政权、国家的形态及制度也大致上相同。反而将其分开思考,甚至是较为不自然。若将从北魏开始的这个时代历史以“拓跋国家”时代做出贯穿性叙述的话,也许能更清楚地理解所有事态。

然而,事实上在这里还有一个被隐藏的真相。就如同砺波护在《隋唐帝国与古代朝鲜》(《世界历史·六》,中央公论社,1997年)书中的明快叙述般,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以载记另外统整,以“正统王朝”晋的附录般处理的《晋书》也全部都是在唐朝由国家编纂而成。非常谨慎注意地,关于南北朝这一段历史,在唐朝还依据个别王朝编纂了《梁书》及《陈书》(以上为南朝)、《北齐书》及《周书》(以上为北朝,事实上《隋书》也被视为此系列。在唐代并未将前朝的隋视为“统一王朝”,而仅将其当作北朝之一)。

这些正史全部都集中在从太宗开始到继任的高宗时代即唐朝初期编修完成。详细情况是太宗时期首先编撰所谓的的《五代史》也就是《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及《隋书》,公元646年时编纂《晋书》(以上在李世民时代完成的史书被统称为《六史》),接着高宗时期分别完成了《南史》及《北史》。从被视为中国正史的《史记》开始到《明史》为止的二十四史之中,占据三分之一的八个正史,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完成。

高宗这位如同影子般极其淡薄地存在的第三代皇帝之治世,基本上是在前任皇帝、父亲太宗留下的基业中继续。简单来说,就是以太宗李世民统治为中心完成了历史及正统史观,可说是在皇帝亲自主导下举国完成的计划。若在这层面来看,初期的唐朝政权可说是个具有异常高度历史意识的政权。

我们一般的想法,姑且先不论是否有所意识,几乎都是因袭了唐朝初期政权的这种“政府见解”。而且也有部分是不这样做不行。历史真的是以留下记录者为强。在明知这些因素下而不得不使用的历史研究中,自然而然地会有明确界限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

但是,如果假设当初正史是以“拓跋国家”这个观念被编纂而成,不知会是什么样貌?关于这个,有问题的“五胡十六国”也是,若当初不是使用特意地将每个弱小政权分别列出为“十六国”等欺骗方式,而是将几个主要王朝、国家个别统括,并个别编纂适当的历史书籍的话,不知会变成什么情况?

以各别王朝记录的断代史,确实较难适用,在完成正确的正史这一方面也有些难度。但是只要换个想法就好。在当时对于正史一定必须是断代史的这一个规则,应该没有非常强烈意识(反而是在唐朝完成六种断代史的编纂这件事本身,决定了后代的这种观念)。而且,唐朝不是也写出《南史》及《北史》吗?

也许在这个情况,更加微妙的就是关于一连串“拓跋国家”前身之代国时期的记述。若将这个时期编纂为“代史”或是“代书”的话,“五胡十六国”等想法应该就不会存在吧!

但是,唐朝想要表明“真正的统一王朝只有唐”这件事。尤其李世民更是这种想法。不仅在中国史,就算是在世界史上也没有类似李世民般希望自己在后世留下完美形象的人。杀死兄弟并拘禁父亲而掌握政权(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确实是唐朝的实际创建者,虽然是这般具有能力的君主,但他在世时却持续地打造让自己成为明显地超越其实的明君形象。

有关3世纪中期到6世纪为止的东亚历史,我们是受限于唐朝,尤其是李世民的作为及述作之中。要将这个时期编纂而成的历史,直接当作当时的历史状况,是困难的。因为这是被一层薄膜覆盖的“历史”。

唐朝的正统史观,创造了《晋书》以后一系列的正史史书。在其过程中,唐王室尽其可能地淡化自己是“异族”鲜卑拓跋部出身这件事。大到从正史本身的架构,小到每个字的表现,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思考及留意。

在以《晋书》为首,于唐朝著作完成的正史中,尤其是关于非汉族王朝的部分,若认为该叙述内容是接近于个别王朝自身立场的事实及见解,就是太过于乐观主义了。尤其是以大分裂及大融合时代为开端的《晋书》,应该可以探讨当中被特意扭曲、删除的部分。在这当中,意义最为深刻而且因描述方式不同而有可能带来危险者,绝对就是关于刘渊及其建立的匈奴族汉朝这一部分。

不用说,最具人为意图的,绝对是没有被记录下的部分。没有留下记录,就完全没有办法。而且在这种情况,足以代替《晋书》之后由唐朝编纂之正史的文献资料,现在都没有被传承保存下来(其原因大多数是在于唐朝政府不承认由自己编纂而成的正史以外的历史,故采取弃置不理的方针。而且在后世正史及明朝的《永乐大典》等大型的国家编纂时,也经常性地会同时消灭其他史书、典籍及记录)。

直接一点地说,现在不得不将这些正史当作主要数据源这件事,实在非常痛苦。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庞大的限制。在这些正史中的华夷思想本身,也许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立场。但是在另一方面的现实历史中,就如同前述,是在几乎完全没有华夷之别的情况中展开。

现在,若要观察从3世纪开始的东亚历史,应该要说是持续约400年的跨越草原及中华框架,重整及合并的波潮。这是超越华夷的新国家运动。其结果之一,就是由突厥·蒙古族统治支配的“拓跋国家”,而唐朝则是最后一个版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