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高原:地表屋脊上的阳光与权威

西藏高原:地表屋脊上的阳光与权威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帕米尔高原东南方,西藏高原如隆起的硕大岩盘,是地表最高也最坚实的土地。据西藏史研究权威的佐藤长表示,当初策妄阿拉布坦仅率领3000名准噶尔铁骑就突破了中央羌塘高原。高原气候阳光普照,空气稀薄且湿度低,几乎没有天然遮蔽避免阳光直射,加上堪称地表屋脊的高度,紫外线更是强烈。16世纪后,达赖喇嘛的权威影响已不局限于狭义的“西藏”地区,也获得北亚到中亚东半部广大信众的支持。

西藏高原:地表屋脊上的阳光与权威

在帕米尔高原东南方,西藏高原如隆起的硕大岩盘,是地表最高也最坚实的土地。这个地区总让人有黑暗神秘的幻象,或许是人类到现在还难以进入超过高原一半的区域。据西藏史研究权威的佐藤长表示,当初策妄阿拉布坦仅率领3000名准噶尔铁骑就突破了中央羌塘高原。高原气候阳光普照,空气稀薄且湿度低,几乎没有天然遮蔽避免阳光直射,加上堪称地表屋脊的高度,紫外线更是强烈。长年日晒便会在皮肤上形成晒伤、雪晒般焦状的黑斑和深刻的皱纹

西藏也曾经有“王国”。最初施行政治权力的“王国”,也有人称“帝国”。大约在唐朝的时候,松赞干布(Songtsan Gampo)即位后便迅速成为强大势力,与唐朝曾有战事并签署结盟,目前还可见当初的纪念碑。后来松赞干布也占进中亚,曾掌权敦煌一带,不过时间并不长。

遭贵族割据的西藏,宗教势力渐渐抬头扩大,并朝着以宗教权威为首的“王国”之路演进。西藏佛教从安多(青康藏高原东部)进入蒙古高原传教,范围达亚洲东半部,形成辽阔的“藏传佛教圈”。16世纪后,达赖喇嘛的权威影响已不局限于狭义的“西藏”地区,也获得北亚到中亚东半部广大信众的支持。

西藏佛教能从各教派林立的混乱局面转换到伸展更远大的区域并形成了“藏传佛教圈”,其实归因于外来的强大影响力。13世纪后半期,大可汗忽必烈率领蒙古帝国并扩及欧亚,同时也提升了西藏宗教地位。

在噶玛噶举教派、直贡噶举教派、格鲁教派(又称黄教)及帕木竹巴教派等山头参错各立中,萨迦教派的年轻导师八思巴后来成为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国师”,后来更成为“帝师”,藏传佛教正式成为元朝皇室的宗教。

北京承继了忽必烈时代“大都”的文物建筑,高耸入空的西藏式佛塔“白塔”(位于元朝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的寺庙内,现为妙应寺),即是忽必烈时代的建物,当时类似印度、西藏风格的多层建筑到处林立。

西藏在当时也相当风光,16世纪时内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1507年—1582年)曾在青海与“第三世达赖喇嘛”(追溯第一及第二世的封号而得)会面,这是蒙古与藏传佛教闻名的第二次接触。

俺答汗将自己比喻为忽必烈,而将“第三世达赖喇嘛”比喻为八思巴。达赖喇嘛〔直译为“海的高僧”,喻义为“传遍四海的师僧”。以“达赖”来表现“海”“大海”般深邃的威严、喻令及恩典之意,出自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贵由写给罗马教宗伊诺森四世的国书〕从此透过蒙古的政治权力,成为内陆亚洲世界宗教权威。西藏高原南端耸立着喜马拉雅山脉,相当令人惊讶地在此发现贝壳化石,原来山脉本在海底,被从非洲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与西藏坚实地盘撞击下,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南侧斜面陡降形成印度的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也是自然现象。(www.xing528.com)

祁连山南北与天山南北麓极为相似,同样因山脉隔离湿度,只是祁连山是北侧干燥、南侧还算温润。

武帝著名的“西域经营”政策,原本并非以经略为目的,只是不甘成为匈奴附庸国的抗战而已,这是自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来就一直推行的政策,当时一直朝北方进攻,但无战绩。情况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河西战略逆转,改由祁连山北侧进攻。其中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在现今的甘州一带,甘州是祁连山北侧最大的绿洲,再加上山麓斜面绿草如茵,也是优良的牧草地,直到清代,此地还当作军马牧场,至今仍名声远播。

匈奴游牧联合体的右翼——统管西部的右贤王——就占据此地,下方则有休屠王扎营。从甘州绿洲沿着黑河往北,可抵匈奴单于宫廷所在的蒙古中部;若穿过祁连山谷,则可通过南侧青海的牧草原。右贤王及休屠王二王连手掌握了祁连山及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塞。

若是祁连山战事失利的话,汉武帝只能从山麓北侧——匈奴的正面力攻,幸好汉朝成功地击退右贤王、休屠王往西逃奔,此为足以撼动大局的关键,匈奴从此断丧了从大月氏夺来的祁连山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初次作战,在史上留下相当高的名声。

休屠王占据的地区,称为“焉支山”或“燕脂山”,或可写成燕支、胭脂,由于当地可采集到名为“臙脂色”颜料的草而得名。据《西河旧事》一书记载,匈奴失去了祁连山及焉支山后,传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之歌。此外,唐代诗人也借此深深感叹匈奴女子没有点缀妆容的红胭脂而失色,来叙述汉武帝时的盛况

汉代从此获得进入西域的钥匙,为了防止右贤王匈奴的右翼军再来袭,于是便沿着祁连山北麓设置星罗棋布的管理据点,从中国境内依序订定武威张掖酒泉及敦煌等河西四郡(元朝时称凉州、甘州、肃州及沙州),现今甘肃省即取自其中两州的名称,总之即是点与点连成的防御线和领地。

历朝都致力保有这一连串绿洲城市,至于各游牧民居所的南侧,除了隋炀帝曾讨伐吐谷浑之外,几乎没人踏足过。若是祁连山脉北麓没有绿洲的话,或许中国长久以来都不会进入西域吧?进入西域的途径,可称为“甘肃走廊”或“河西走廊”,在英文称为“Gansu Corridor”(甘肃走廊),仅是穿廊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