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效应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效应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故事结构的层面,迪斯尼对原版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如果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有什么是真实的。迪斯尼为了实现跨文化的全球传播,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普世价值、剧情结构、动画表演与表现形式的改造,在全球取得了超过三亿美元的票房和口碑上的丰收。这个源自于中国的角色,成为了迪斯尼重要的IP资源。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效应

动画片《花木兰》上映于1998年,当时欧美的大片刚刚引进中国,中国的院线建设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是中国题材的电影,但迪斯尼为了迎合当时最大的北美以及全球的市场,运用好莱坞迪斯尼的编剧符号,对原版故事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

从主题和概念的层面看,中国的木兰故事主要讲的是孝道、臣道。而在迪斯尼的版本中,故事的主题则变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个人成长。从中国君臣之道的儒家价值观,变成了当代美国的普世价值观。动画片中木兰生活世界,人们穿着中式的服装,有着中式的造型和妆容,但似乎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具备西方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从故事结构的层面,迪斯尼对原版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如果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同时,因为主要目标人群为儿童,更增加了木须龙、蛐蛐和三位搞笑战友角色。为全篇故事增添了喜剧的异态。全剧结构也符合好莱坞大片三段式基本结构和情节点的安排。

《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剧照 角色展现出中式的造型和妆容

《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和木须龙,蛐蛐这两个搞笑角色

《花木兰》剧照 反映角色表演的动作设计更具东方符号美感

《花木兰》剧照 反映角色表演的动作设计更具东方符号美感(www.xing528.com)

从动画表演的层面,迪斯尼的《花木兰》也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从角色表演的角度,木兰的性格更像是一位迪斯尼的公主,内心渴求自己价值的实现,在位阶关系的转化上也更具弹性,对目标的追逐更加主动。而她的小伙伴木须龙的角色表演,则与中国场域中的龙相去甚远,更像是一个小丑,而木须龙与木兰第一次见面的一刻,木须龙在木兰面前映射出的投影更符合龙在西方人心目中邪恶的形象。另外,在影片中,木兰的家族祖先成员,走下了严肃的神坛,卸掉了意识形态的面具,更像是吵闹不停的老街坊,这种角色的设计对于中国文化场域的创作者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但却在全球取得了移情作用的点睛之笔。

《花木兰》动画中角色表演的动作设计更具东方符号美感,但中国的观众观看明显觉得很多肢体符号是日本式的,与熟悉的古装片角色的肢体表演明显不同,而在其他生活化的情境中,角色行动和肢体更像是现代人。在木兰独唱《倒影》的一段,虽然妆容、道具和环境是东方的,但这种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追问、人生意义的思考,传递出的情感却是超越种族的。引发了全球观众尤其是女孩子的共鸣,引发全球性的“女力”风潮。

从目标设计的角度来看,木兰在全剧的核心目标是她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具体目标是:木兰女扮男装是否被发现,她是否能胜任这次成军的任务,是否能阻止单于,救得了皇帝、救得了中国,并以此相对应地设置了强大的障碍。心理情感目标:是否能够取得李翔的信任与尊重、家人的尊重,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荣耀。所有的目标设计都是全球当代的观众可以理解的。

《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在全剧的核心目标是她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在全剧的核心目标是她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迪斯尼为了实现跨文化的全球传播,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普世价值、剧情结构、动画表演与表现形式的改造,在全球取得了超过三亿美元的票房和口碑上的丰收。这个源自于中国的角色,成为了迪斯尼重要的IP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