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无国界的艺术创意

动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无国界的艺术创意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迪斯尼的动画可以取得全球性的成功依赖于迪斯尼文化作品近一个世纪在全球的铺垫,进而形成文化消费符号。同时迪斯尼的动画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编剧公式,以跨越文化的普世价值观视角创作可以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下传播的作品。我们将以1998年迪斯尼的动画《花木兰》作为案例,分析动画表演的跨文化传播。尤其是动画作品,往往并不限制语言和抽象思维层次的信息传播,而是更注重超越语言、肢体、建筑结构以及情绪层次的传播。

动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无国界的艺术创意

作为创意文化产品,动画作品不仅要考虑内容的设计,更要考虑内容的接受者,如何有效地设计动画表演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也是动画工作者需要注意的。迪斯尼的动画可以取得全球性的成功依赖于迪斯尼文化作品近一个世纪在全球的铺垫,进而形成文化消费符号。同时迪斯尼的动画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编剧公式,以跨越文化的普世价值观视角创作可以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下传播的作品。

我们将以1998年迪斯尼的动画《花木兰》作为案例,分析动画表演的跨文化传播。而要研究跨文化传播,首先要重新梳理场域和符号的概念。文化场域的概念是法国布迪厄分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将“群体”这一概念拓展到“场域”。将空间、关系、市场,甚至这一群体所共通的文化习惯纳入这一概念之内。

美国动画《花木兰》

动画作品所面临的观众依照地理、文化、经济、民族等等不同的观众人群,在一个特定地域内,观众会形成特定的约定俗成的逻辑,形成独特的风俗文化。从符号理论可知,无论是语言、肢体、图像符号都有三层意思。符号的本身和所指往往便于理解,但往往符号的能指则会在不同的场域中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龙的符号在能指方面,在东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西方龙是邪恶和战争的象征。而在东方,龙则是皇权和祥瑞的象征。在这一个角度上,就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误解。在欧洲传教士对中国的记录中,就将中国描述成为崇拜龙的邪恶民族。同样在语言层面,语言相通,未必文化层面相通。语言只是传播的编码和符号,而文化才是最后的解码器。很多地方化的俚语,脱离了地方的文化和文化场域中的人群,到了另外一个场域中,往往就不知所云了。跨场域传播所面临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文化层面的壁垒。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观众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甚至得到情感和娱乐的满足之前,首先追求的是观赏的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影视作品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场域的相关性。为了进行全球化的传播,将其电影市场打通到不同场域中,好莱坞对异域文化题材的故事,只取其形式,而在故事的主题和概念上大多采取的是普世的视角和价值观,去除了异域的独特文化内涵。在剧情设计上既披着异域文化外皮同时讲的又是观众所熟悉的家长里短。这样观众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文化场域中,得到情感层面的安全感和认同,同时体验和观赏异域文化的形式美。(www.xing528.com)

既有来自真实的安全感,又给人带来新奇感和创造感,这样的双重享受都来自于即兴戏剧最基本的“YES AND”(是的,而且)的原则。“YES”的是真实,这种真实来自于观众所熟悉的生活,即使在最疯狂的想象创作中,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关系。而“AND”是结合当下情节的最终目标,依托现实进行的创造。

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如果想制作具有国际化影响的动画作品,首先要发现目标场域的真实,对动画表演的内容进行改造,从而有效地向异域文化转移主体内容。去除和转换本土故事中只在特定场域中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鼹鼠的故事》以及中国的《三个和尚》等等经典的动画作品,就超越了台词的限制,为童年带来了温馨和快乐的回忆。

形式和内容进行转化背后是跨文化的移情,跨文化移情来自于如何超越自我文化意识框架,自觉转换文化立场。同时找到不同场域中共通的情感、语言符号、肢体符号等等信息,建立不同场域间的情感联系。而跨越场域的情感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直接的情绪进行传播。尤其是动画作品,往往并不限制语言和抽象思维层次的信息传播,而是更注重超越语言、肢体、建筑结构以及情绪层次的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