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优化方法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 年3 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提出,拟用两年时间,对杰出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等。同年6 月,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制开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设置“用户权限管理”“普查管理”“系统管理”“帮助”四个功能模块,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优化方法

早在2005 年,文化部着手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次普查的有76 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86 万人次,投入经费3.7 亿元,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 万多件,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8.9 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 万小时,拍摄图片408 万张,汇编普查资料8 万册,“非遗”资源总量近56 万项[19]。此后至今,各地加大“非遗”普查,并通过录音录像等方法,形成了大量的“非遗”数字资源。如何保存和利用这些“非遗”数字资源,是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由此,“非遗”数据库建设成为“非遗”数字资源管理的首选。

数据库一般指一个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存贮起来的、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并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它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组织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20 世纪6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处理与存储数据最有效、最成功的技术,也已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数据库功能也日益完善,成为人们存储、管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www.xing528.com)

2005 年3 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提出,拟用两年时间,对杰出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等。同年6 月,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制开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设置“用户权限管理”“普查管理”“系统管理”“帮助”四个功能模块,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2006年11 月,文化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重申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及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并提出建立国家级“非遗”数据库,由此推动了全国“非遗”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说,“非遗”数据库是管理“非遗”信息资源的支撑和核心,它直接关系着“非遗”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