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内核,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践行“工匠精神”就必须重视创新。目前,“非遗”创新除了“非遗”传承方式创新外,“非遗”文化产品也需要创新。“非遗”文化产品外延包含了物质产品和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中,物质产品指的是“非遗”产业制造出的“非遗”商品,例如看得见、摸得着的皮影、道具、服饰等;精神产品指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以意识形态存在的“非遗”产品,例如“非遗”的表演视频、纪录片等等。“非遗”文化产品关系到“非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符合大众需求的“非遗”文化产品则可以为“非遗”发展提供足够动力,吸引更多的“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关注“非遗”、宣传“非遗”和学习“非遗”;质量低劣、形式陈旧的“非遗”文化产品则会脱离市场,无人问津,使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陷入停滞。因此,创新“非遗”文化产品,生产出符合广大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优质的、特色的、符合时代需求的“非遗”文化产品才能为“非遗”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首先,关于“非遗”文化产品中物质产品的创新需要融入新的思想和方法。我国“非遗”项目数以千计,并且历史悠久,正是由于这种悠久的年代感,往往会使得“非遗”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目前,充斥在市场上的“非遗”商品主要以“非遗”传统手工艺美术品居多,如刺绣、雕刻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编织工艺品等等,这部分工艺美术品仍然带有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创新这类“非遗”商品时,企业或个人更多地从工艺制造层面进行创新,例如引进机器生产,没有能够从设计层面对“非遗”产品的外在形式进行创新。以葵扇的制作为例,目前葵扇原有的实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传统的葵扇扇面只有动物或者花草的图案,十分单一,而且审美观念与当下的审美观念有所差别。因此,在葵扇的制作上可以沿用传统的手工艺,但是在设计理念上应该添加当下的时代元素。再者,在“非遗”商品的营销方面也可以引进新的方法,例如捆绑销售。例如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捆绑销售形成连锁效应,并且可以划分市场段位,高端市场用于收藏,低端市场用于实用。(www.xing528.com)
再者,关于“非遗”文化产品中的精神产品创新需要引进新的技术。2016 年,在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主办方将传统的“非遗”项目与当下深受欢迎的虚拟现实(VR)技术相结合,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25]。实际上,在互联网环境下,“非遗”精神文化产品拥有诸多展示平台,而且形式多样,如在直播平台在线展示“非遗”技艺,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非遗”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等等。“非遗”与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文化与技术的碰撞,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非遗”文化产品中将使得“非遗”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总而言之,在“非遗”传承中引入新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非遗”传承寻求新出路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