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阐释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匠精神早已存在,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然而,机器时代依然需要工匠精神,体现为科技应用、不断创新等,这推动“工匠精神”原有精神内涵的不断延伸。无论是传统的“工匠精神”还是新时期重塑的“工匠精神”,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项目的传承也离不开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中的敬业诚信品质内涵以促进“非遗”的科学传承、“非遗”市场的规范有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阐释

从古至今,工匠精神在我国的演变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以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为特征的孕育阶段,以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为特征的产生阶段,以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和以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特征的传承阶段[4]。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5]:一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即师徒在技艺传授过程中,学徒恭敬师父、尊重同门的师道传统;二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即工匠对于器物制造提出严苛技术标准和挑剔审美标准,赋予每一件产品生命;三是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即工匠通过创业将所掌握的技艺转化为经济利益,以稳定其社会地位、巩固其社会关系;四是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即对前人技术方法或产品的思考和改良,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五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即不仅获取技艺知识,还要不断思考加以改进,大胆实践。归根到底,工匠精神就是凝结在工匠身上或制作、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它的起点是自觉,载体是制作或工作,核心是精益求精、敬业奉献。

工匠精神早已存在,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古代,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于骨器、象牙、玉器、石器不同的加工方法,体现了工匠对待手工制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尔雅·释器》记载,“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6]。其中,精益求精的追求、持之以恒的态度、敬业诚信的品质、艰苦朴素的作风,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传统手工制造逐渐被现代机器制造所取代,传统的手工制造和技艺遭遇了破灭性的困局。然而,机器时代依然需要工匠精神,体现为科技应用、不断创新等,这推动“工匠精神”原有精神内涵的不断延伸。

无论是传统的“工匠精神”还是新时期重塑的“工匠精神”,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笔者将“工匠精神”归纳为精益求精的追求、持之以恒的态度、敬业诚信的品质、轻利重质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的思维五个方面。

1.精益求精的追求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精神内涵,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手工业发展历史离不开广大手工技艺者根深蒂固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考工记》记载战国编钟的精致“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由此可见当时制造编钟的工匠对于编钟精致、完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编钟制作技艺的高超[7]朱熹也曾指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8]。在工匠对于手工产品精益求精的启发下,一些学者将精益求精引申到做人和学习上,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写道:“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意思是事在人为,每天都要有新的变化,不断变得精密。在一些“非遗”项目中,如木雕石雕等需要从艺者反复雕琢、修饰和完善,最终使得工艺品呈现出最为完美的形态,这个过程往往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艺者缺少精益求精的追求根本无法 完成。

“非遗”传承过程中,不论是传统的音乐、舞蹈,还是美术杂技等,传承人对于传承技艺的把握,只有在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笔者调查的云梦皮影戏,以及前文提及的华县皮影戏、苏州昆曲等,无论是本土化的唱腔,还是道具的制作、动作的展示,都是传承人精益求精的结果。

2.持之以恒的态度

持之以恒指的是工匠长期对于技艺的学习,不断的坚持,积累经验,专心致志,最后成为技艺的集大成者。《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意思是工匠们所从事的技艺不能一边耕作一边从艺;《韩非子·解老》中也说“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意思是工匠们反复改变自己的行业不会做出成绩。此外,持之以恒还体现在工匠长期以来对于技艺的艰苦钻研。例如我国古代汉族的铸剑技艺——棠溪宝剑,棠溪宝剑诞生于春秋年间,距今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战争原因,棠溪宝剑的冶炼铸造的技艺早在唐朝就已经失传。然而,自20 世纪40 年代开始,河南省西平县的高锡坤父子一直致力于棠溪宝剑铸造技艺的钻研,终于经过40 多年的查阅典籍文献和反复铸剑试验,棠溪宝剑的铸造技艺于1986 年再现人间,并在1987 年恢复了生产。正是高氏父子对于棠溪宝剑铸造技艺持之以恒地探索和钻研,才使得棠溪宝剑的铸造技艺得以重现[9]

“非遗”项目的传承也离不开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调查发现,不少“非遗”传承人,包括对于“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都是几十年之久,耗费了自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1978 年拜刘修昌为师学演皮影戏,至今在舞台上已近40 年,演出剧目长年不断,便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即使是面临后继传承人逐渐减少、传承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依然坚持每年演出364 天,这体现了老一辈传承人坚持不懈地推动“非遗”有效传承的毅力。(www.xing528.com)

3.敬业诚信的品质

“工匠精神”的另一内涵存在于其道德层面,一个优秀的工匠除了需要具备无出其右的技艺之外,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特别是敬业和诚信。敬业需要工匠对自身所从事行业的热爱,虽然可能所在行业的地位不高,收益较少,但是能够甘贫乐道,努力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而诚信则要求工匠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孟子·尽心下》里提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意思是工匠从事技艺时要和车轮一样要有规矩,不能越过道德底线。《吕氏春秋·贵信》也说道:“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颜色不贞。”意思是工匠们如果没有信用,那么造出来的器械都是假的,做出来的油漆颜色都不会纯正。实际上强调了工匠从艺要有信用,不弄虚作假,不偷工减料,做到童叟无欺。

随着“非遗”市场化的兴起,有些从事“非遗”产品生产的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不顾产品的质量,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也使得“非遗”的传承偏离了原有的正确轨道。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中的敬业诚信品质内涵以促进“非遗”的科学传承、“非遗”市场的规范有序。此外,“非遗”传承过程中,新晋“非遗”传承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敬业精神,在向老艺人学习的过程中狠抓产品质量,这也是提升工匠精神敬业品质的基本要求。在湖北省,“非遗”传承人显得非常缺乏,“非遗”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非遗”传承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以质量为根本,将是推动“非遗”发展的重要前提。

4.轻利重质的信念

相比于我国古代工匠对手工产品柔性美的追求,即过于重视形式美,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反复琢磨和钻研,最终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手工产品,西方工匠更加重视对刚性美的追求,即产品质量的高标准,正是在这种对于质量高标准的追求之下,才使得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享誉全球,诸多企业摒弃原有对于产量的单一追求,开始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技术和人才,完善生产流程,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稳定和拓展消费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德国的博西家电、法国的施耐德电气、美国的A.O.史密斯、瑞士的劳力士手表等,这些制造业品牌能够享誉全球靠的不仅是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更是长期以来对“工匠精神”中轻利重质信念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制造业站稳了脚跟,然而制造业中享誉全球的品牌却是少之又少,追根溯源就在于我国制造业领域对轻利重质这一“工匠精神”的淡化。2016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10]

“非遗”传承中也需要轻利重质。如果看重利益,将利益放在第一位,“非遗”传承将无法持续。课题组调查表明,在政府的关怀下,湖北省“非遗”传承人都能领取一定的补贴,但这种补贴并不高,也仅仅是维持日常生活而已。他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行“非遗”传承活动,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不是看重这个补贴,而是对自己传承了十余年甚至是一辈子的“非遗”项目的爱,是轻利的体现。

5.科技创新的氛围

2016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时间成为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丁建臣教授认为,“工匠精神”要求企业像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其核心是要企业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11]。2016 年5 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时提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创新意识和传统产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使新旧功能融合发展,并带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12]。2016 年12 月,李克强总理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上作出批示: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质增效、追求卓越,努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装备,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有力支撑[13]。新时期,“工匠精神”更多地和“企业家精神”联系在一起,“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是“工匠精神”在企业家层面的引申产物,其内在核心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工匠精神”里融入了科技创新的因素,对于转变“非遗”传承观念、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非遗”传承中,科技创新非常重要。课题组调查云梦皮影戏发现,陆春元从16 岁正式登台演出开始,就一直琢磨皮影戏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自己制作了八路军、打腰鼓、传统盔甲、传统蟒袍四套影子,参加1953 年在印尼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时获纪念金章一枚。1957 年7 月,他筹建了由18 位皮影戏艺人组成的云梦县皮影队,对皮影影子的制作、操作技巧、演唱声腔、伴奏乐器、影幕灯光等工序都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革新,设计和制作了在纱幕上能张口眨眼的“活”皮影,推动了皮影戏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