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皮影戏遍布我国各地,并且根据皮影戏表演形式的不同,皮影戏演化出众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皮影戏流派包括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这些地方流派皮影戏在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上,融合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9]。整体看来,皮影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南、北三大派,流传地域十分广泛,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西部衍生出青海、四川等地的皮影戏。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总的来说,主要的三大种类是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流传区域有冀东、东北、内蒙古东部、北京东部、天津郊县等地。西部皮影流传区域有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晋南、豫东、鄂西、冀中和北京西部等地。中部皮影流传区域除浙江之外,还包括冀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台湾等地[10]。
北方皮影的代表是乐亭皮影,又称古滦州皮影。乐亭县在历史上隶属滦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唐山地区(今属唐山市),所以乐亭皮影就有了“滦州皮影”和“唐山皮影”的称谓,又因影人是用驴皮刻制,故称“驴皮影儿”。冀东一带的驴皮影戏即滦州影戏,传统剧目繁多,难以计数,内容包括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宣扬的是历史兴衰、封建道德、忠孝节烈、因果报应、世态炎凉等社会现状。传统的驴皮影戏有自己独具风格的声腔体系,不与其他剧种同腔共韵,而且素以唱腔婉转动听、乡土韵味浓郁著称。其早期的唱腔音乐旋律简单、尾音平板、节奏缓慢,后逐渐吸收当地民歌、俚曲及其他曲种、剧种的牌子曲,形成别具一格、调式复杂多样的方音唱腔[11]。
西部皮影以陕西皮影最具代表性,分为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法均不同。东路一派聚集于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每个人物约28 厘米高,男女形象区别显著。西路一派以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最为集中,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 厘米,面部特征比较夸张。南路一派皮影,汲取了东西两路的精华,影人形制大小介于两者之间,一般约24 厘米,长度适中。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国际上都把中国皮影正式称为“华剧”,可见华县地位之高,历史源远流长。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戏曲艺术之绝唱[12]。
中南部皮影包括中部及其以南地区的皮影,以浙江皮影、湖北皮影为代表。
浙江海宁皮影发源于今陕西一带,逐步成熟于唐宋时期,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南宋时期因战乱南下,迁都至此,与当地曲调相结合,可搭配不同乐器吟唱表演,既可以高亢激烈,又可以轻松愉快,刻画的皮人脸谱造型独特,有近三百个剧目品种,表演形式灵活多样。
湖北皮影的代表和典型是江汉平原皮影戏和云梦皮影戏。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湖北皮影戏的代表,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凡举办谢神会事,就有唱皮影戏的内容,日久成俗。伴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与皮影相关的雕镂艺术也日臻成熟。江汉皮影以其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2006年5 月20 日,江汉平原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云梦皮影戏发源于清朝中叶,其早期的戏班大都由4 人至5 人组成,其中前台演唱、操纵皮影的只有1 人,后台锣鼓梆则由3 人到4 人敲打,起、落腔也由后台接腔(称号子)合唱。至清末,戏班为适应茶坊座馆表演需要,渐渐变成了“二人台”——前台演唱、操纵,后台击乐伴奏。这种被称为“戏剧轻骑”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深受群众喜欢。云梦皮影戏兴衰更迭,绵延至今,仍有皮影戏26 台,演出长年不断。2010 年5 月19 日,云梦皮影戏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4]。
图2-1 云梦皮影戏演出舞台(秦垒摄)
图2-2 云梦皮影戏演出后台(秦垒摄)
上述三大派皮影戏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被评定为国家级的皮影戏也分布在河北、湖北等十余个省、直辖市。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了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皮影戏名单;2008 年,13 项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见表2-1。
表2-1 国家级皮影戏代表性项目分布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遗”网(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名录”一栏。
由上表可知,第一批国家级皮影戏项目以省份分布的大类项形式申报,扩展项目中以具体的皮影戏名称申报,由此奠定了国家级皮影戏“非遗”项目的框架。北方皮影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和黑龙江4 个省(市);西部皮影以陕西、山西、甘肃3 省分布居多,少量分布在四川、青海省;中南部皮影分散于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广东6 省,皮影戏辐射面积广,影响深远。(www.xing528.com)
以上皮影戏所在省份中,省级及以下皮影戏项目更是不可计数。以河北省为例,在5 批省级“非遗”名录中,已先后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乐亭皮影戏、滦南皮影戏、昌黎皮影戏、曲周皮影戏、秦皇岛皮影戏、沙河皮影戏、蔚州灯影戏、雾灵皮影戏11 种皮影戏列入。陕西省公布了4 批省级名单,有华县皮影戏、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周至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定边道情皮影戏、洋县皮影戏、汉阴皮影戏、旬阳道情皮影戏、商州皮影戏共计10 种皮影戏入选。湖北省发布了5 批省级“非遗”项目,涉及云梦皮影戏、渔鼓皮影戏、下谷皮影戏、秭归皮影戏、堵河皮影戏、荆门皮影戏、曾都皮影戏、东宝沮漳皮影戏、麻城皮影戏、红安皮影戏、巴东皮影戏、郧阳皮影戏12 种。皮影戏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吸取融合文化精髓,地区发展特色明显。
皮影戏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历史上,皮影戏传承人无以计数,难以寻找。自文化部设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政策后,上述皮影戏的三大流派也产生了众多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的分布情况见表2-2。
表2-2 国家级皮影戏传承人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遗”网(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传承人”一栏。
由上表可知,我国国家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自2008 年列入相关名录以来,平均年龄在50 岁以上,以男性为主,北方、西部、中南部地区分别有13、14、14 个传承人,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但从省份分布来看,以河北、陕西两省居多。
近几年,皮影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即使是腾冲皮影戏、河湟皮影戏等不太知名的皮影戏,也逐渐得到重视,皮影戏传承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影响较大的皮影戏,例如华县皮影戏等,一方面,将代表性皮影项目及传承人上报有关部门,竭力获取政府的支持,挖掘创新渠道,采取有效方法抢救、保护皮影戏,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将皮影戏推向世界,通过“申遗”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全球。2011 年11 月2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 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皮影戏,成为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从2006 年开始“申遗”,中国皮影戏在经历了5 年之后,最终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皮影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我国皮影戏的“申遗”历程见表2-3。
表2-3 中国皮影戏申遗状况时间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