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后期玉门关:失地的象征与诗歌意象

唐后期玉门关:失地的象征与诗歌意象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发生后,陇右、河西和西域先后陷于吐蕃。玉门关,当年出入西域的门户,现在成为吐蕃统治地区,唐后期的诗人再提到玉门关便充满痛心和伤感。唐后期玉门关陷于吐蕃,对于唐朝已成异域,但作为诗歌意象仍出现在诗人的吟咏中,在诗人笔下仍是边地的象征。[103]玉门关成为边关戍守之地的象征,这纯粹是文学意象了。

唐后期玉门关:失地的象征与诗歌意象

安史之乱发生后,陇右、河西和西域先后陷于吐蕃玉门关,当年出入西域的门户,现在成为吐蕃统治地区,唐后期的诗人再提到玉门关便充满痛心和伤感。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其八云:“胡马悠悠未尽归,玉关犹隔吐蕃旗。老臣一表求高卧,边事从今欲问谁。”[95]胡曾《独不见》:“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门外尘凝张乐榭,水边香灭按歌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争忍不成灰。”[96]这首诗从思妇角度写西域的丧失,玉门关陷于吐蕃,入西域驻守的夫君便一去不回,思念令妇人悲观失望,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张议潮起义,吐蕃势力被驱逐出河西,但这里并不太平。卿云《送人游塞》:“去去玉关路,省君曾未行。塞深多伏寇,时静亦屯兵。雪每先秋降,花尝近夏生。闲陪射雕将,应到受降城。”[97]这应是对当时通向西域的道路的真实描写。

唐后期玉门关陷于吐蕃,对于唐朝已成异域,但作为诗歌意象仍出现在诗人的吟咏中,在诗人笔下仍是边地的象征。李益《边思》:“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98]杨凭《边情》:“新种如今屡请和,玉关边上幸无他。欲知北海苦辛处,看取节毛余几多。”[99]李贺《摩多楼子》:“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行人临水别,陇水长东西。”[100]陈去疾《塞下曲》:“春至金河雪似花,萧条玉塞但胡沙。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101]赵嘏《昔昔盐二十首·一去无还意》:“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萧萧边马思,猎猎戍旗闲。独抱千重恨,连年未解颜。”[102]马戴《塞下曲二首》其一:“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103]玉门关成为边关戍守之地的象征,这纯粹是文学意象了。

阳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分别扼守西域南北两道。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汉唐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向达说:“唐人于役西陲者,尤喜以之入于吟咏。是故两关不仅在中外交通历史上有其地位,即在文学上亦弥足以增人伤离惜别之情。”[104]玉门关这座屹立在汉唐边陲的雄关,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将历史的沧桑和唐人的情感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永恒意象。

【注释】

[1]《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2]《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75页。

[3][法]沙畹(E.Chavannes):《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沙漠所获中国文书考释》序论(Les documents chinois de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Oxford.1913,pp.6-7)。

[4]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822页。

[5]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9~182页。

[6]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77~383页。

[7]〔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6页。

[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第1028页。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第1027页。

[10]〔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第228页。

[11]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376页。

[12]〔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12页。

[13]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4]李正宇:《双塔堡决非唐玉门关》,《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

[15]李宏伟等:《唐玉门关——破城子遗址》,《丝绸之路》2015年第3期。

[16]〔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第229页。

[17]《全唐诗》卷一〇六,第1108页。

[18]〔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卷一,巴蜀书社,2000年,第51页。

[19]《全唐诗》卷九一,第991页。

[20]〔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48页。

[21]《全唐诗》卷二〇,第241页。

[22]《全唐诗》卷四八七,第5539页。

[23]《全唐诗》卷二八一,第3192页。

[2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1页。

[25]《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4页。

[26]《全唐诗》卷五八,第698页。

[27]〔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314~315页。

[28]〔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29]〔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四,第298页。

[30]《全唐诗》卷一五三,第1590页。

[31]《全唐诗》卷五一四,第5869~5870页。

[32]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上编卷下,中华书局,2000年,第657页。

[33]《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第3871页。

[34]《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3页。

[35]《全唐诗》卷三一六,第3551~3552页。

[36]《全唐诗》卷三一七,第3560页。

[37]《全唐诗》卷三三四,第3750页。

[38]《全唐诗》卷六四七,第7425页。

[39]《全唐诗》卷三九,第501页。

[40]〔唐〕卢照邻著,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5~26页。

[41]《全唐诗》卷二〇三,第2119页。

[42]《全唐诗》卷三四八,第3890页。

[43]《全唐诗》卷四〇,第507页。

[44]《全唐诗》卷二五三,第2849页。

[45]〔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第168页。

[46]〔唐〕芮挺章选:《国秀集》卷下,收入〔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6页。

[47]〔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四,第279页。

[48]〔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五,第367页。

[49]《全唐诗》卷二七〇,第3007页。

[50]《全唐诗》卷五四,第661~662页。

[51]〔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六,第432页。(www.xing528.com)

[52]〔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六,第452页。

[53]〔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二三,第1345页。

[54]〔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二五,第1485页。

[55]《全唐诗》卷五四,第667页。

[56]《全唐诗》卷六三,第746页。

[57]《全唐诗》卷二七四,第3104页。

[58]《全唐诗》卷二六,第367页。

[59]《全唐诗》卷五四九,第6341页。

[60]《全唐诗》卷七四,第814页。

[61]《全唐诗》卷三四六,第3875页。

[62]《全唐诗》卷七四六,第8490页。

[63]《全唐诗》卷八九一,第10062页。

[64]《全唐诗》卷二四,第322页。

[65]〔唐〕李世民著,吴云、冀宇编辑校注:《唐太宗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66]《全唐诗》卷六一,第726页。

[67]〔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三,第269~270页。

[68]《全唐诗》卷七六,第824页。

[69]《全唐诗》卷二七〇,第3021页。

[70]《全唐诗》卷五四,第661~662页。

[71]《全唐诗》卷八三〇,第9365页。

[72]《全唐诗》卷九四,第1014页。

[73]〔唐〕骆宾王著,〔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74]《全唐诗》卷一九,第226页。

[75]〔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第165页。

[76]〔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六,第446页。

[77]《全唐诗》卷八三〇,第9365页。

[78]〔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卷一,第47页。

[79]〔唐〕骆宾王著,〔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四,第122~125页。

[80]《全唐诗》卷六七一,第7667页。

[81]《全唐诗》卷八二七,第9315页。

[82]《全唐诗》卷七三一,第8366页。

[83]〔唐〕李益著,范之麟注:《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5页。

[84]〔唐〕戴叔伦著,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

[85]《全唐诗》卷七〇八,第8140页。

[86]〔唐〕骆宾王著,〔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二,第45页。

[87]〔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第165页。

[88]〔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第168页。

[89]《全唐诗》卷三六,第471页。

[90]《全唐诗》卷二五七,第2876页。

[91]《全唐诗》卷一一三,第1151页。

[92]《全唐诗》卷二五三,第2849页。

[93]《全唐诗》卷一三三,第1348页。

[94]《全唐诗》卷一二〇,第1209页。

[95]《全唐诗》卷三〇一,第3425页。

[96]《全唐诗》卷六四七,第7417~7418页。

[97]《全唐诗》卷八二五,第9295页。

[98]《全唐诗》卷二八三,第3226页。

[99]《全唐诗》卷二八九,第3296页。

[100]〔唐〕李贺著,〔清〕王琦等评注:《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页。

[101]《全唐诗》卷四九〇,第5553页。

[102]《全唐诗》卷五四九,第6343页。

[103]《全唐诗》卷五五五,第6434页。

[104]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