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而更加闻名,这首诗语言朴实,抒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即与亲人朋友的离别。诗中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使它适合于各种离筵别席演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这首诗被谱写乐曲传唱,称《渭城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是唐代送别的名曲。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6]可见《阳关三叠》当时已成为饯别名曲,广为流传。
唐诗反映了这支乐曲感人之深和流行的程度。白居易《醉题沈子明壁》:“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君。”[37]唐人喜置筵送别,筵席上往往奏乐赋诗。离筵上往往奏此曲。白居易《答苏六》诗:“但喜暑随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来。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38]当时有人以善唱此歌而闻名。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病容衰惨澹,芳景晚蹉跎。无计留春得,争能奈老何?篇章慵报答,杯宴喜经过。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沈前后惠诗十余首,春来多醉,竟未酬答,今故云尔。)敢辞携绿蚁,只愿见青娥。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自注:沈有讴者,善唱‘西出阳关无故人’词。)”[39]从王维所处时代开始,《渭城曲》一直流行不衰,几十年后,便有了“古调”之称。戴叔伦《送别钱起》:“阳关多古调,无奈醉中闻。归梦吴山远,离情楚水分。孤舟经暮雨,征路入秋云。后夜同明月,山窗定忆君。”[40]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洞中屐响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珠树重行怜翡翠,玉楼双舞羡鹍鸡。兰回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41]谭用之《江馆秋夕》:“耿耿银河雁半横,梦欹金碧辘轳轻。满窗谢练江风白,一枕齐纨海月明。杨柳败梢飞叶响,芰荷香柄折秋鸣。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42]张祜《听歌二首》其二:“十二年前边塞行,坐中无语叹歌情。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43]从这些诗的描写来看,此曲在唐代数百年间一直传唱不衰。一曲《渭城曲》触发多少离别之情,直至晚唐别筵离席之上唱《阳关曲》,仍然感动着无数人。
由于《阳关曲》的流传和唐诗中的反复吟咏,“阳关”成为极常见的边塞和离别意象频繁出现在后世的诗词中,如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鹊踏枝》:“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44]宋代苏轼诗词中“阳关”一词出现不少于二十次,如《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霏雾。”[45]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46]姜夔《琵琶仙》:“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47]宋代有人以此诗和此曲之意作画,黄庭坚《题阳关图二首》其一:“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其二:“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见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48]元曲大家白朴《水龙吟·丙午》:“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49]白朴《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还又喜、小窗虚幌,伴人幽独。荐枕恰疑巫峡梦,举杯忽听阳关曲。”[50]宋词中有《古阳关》或《阳关引》的词牌,往往写离情别绪。如晁补之《古阳关》:“暮草蛩吟噎。暗柳萤飞灭。空庭雨过,西风紧,飘黄叶。卷书帷寂静,对此伤离别。重感叹、中秋数日又圆月。 沙觜樯竿上,淮水阔。有飞凫客,词珠玉,气冰雪。且莫教皓月,照影惊华发。问几时、清尊夜景共佳节。”[51]在后世诗词曲中,“阳关”一词的出现不胜枚举,粗略统计唐宋诗词中便有近三百篇作品,其中使用“阳关”意象者,大多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由于《渭城曲》的流行,“阳关”几乎成为单一的离别意象,只有少数诗中仍为边塞意象,如陆游《看镜》:“胡尘遮断阳关路,空听琵琶奏《石州》。”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西域。阳关和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分别扼守西域南北两道,唐代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被称为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而阳关、玉门关便是通向西域的两扇大门。向达先生说:“唐人于役西陲者,尤喜以之入于吟咏。是故两关不仅在中外交通历史上有其地位,即在文学上亦弥足以增人伤离惜别之情。”[52]阳关、玉门关这两座屹立在汉唐边陲的雄关,成为诗人喜欢吟咏的素材,引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把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意象。唐代诗歌中写玉门关的作品多,写阳关的少,其原因可能是玉门关在北,古代中原政权与西北民族的战争和交往多利用玉门关,与玉门关有关的历史事件更多,因此更容易被诗人作为意象吟咏。阳关相对于玉门关战争较少,形势比较安定,道路比较通畅,生活比较平淡,人们以“阳关道”形容道路的畅通和生活的顺利,把它和“独木桥”相对,故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之说。诗人们喜欢把新奇动人的物象作为意象,这方面阳关逊于玉门关。但由于《渭城曲》的流行,后世诗词曲中写到“阳关”的又多于玉门关。
【注释】
[1]庞娟、李斌:《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北方文学》2014年第1期。
[2]李泰《括地志》云:“玉门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3160页。清孙星衍认为,“玉门关”当是“阳关”之误。向达从之,见氏著《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89页,注[三]。
[3]参《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三、《舆地广记》卷一七。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151页。
[5]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374~375页。
[6]《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7]〔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第370页。
[8]〔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三,第236页。
[9]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10]〔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6页。
[11]〔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3页。
[12]〔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二,第76页。
[13]《全唐诗》卷七七,中华书局,1960年,第835页。
[14]《全唐诗》卷七九,第863页。
[15]《全唐诗》卷一二〇,第1209页。
[16]〔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一,第200~201页。
[17]〔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八,第140页。
[18]〔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八,第142页。
[1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第626~627页。
[20]《全唐诗》卷一五〇,第1549页。
[21]《全唐诗》卷二三六,第2603页。
[22]《全唐诗》卷二六八,第2977页。
[23]《全唐诗》卷六〇三,第6967页。
[24]《全唐诗》卷五九八,第6920页。(www.xing528.com)
[25]《全唐诗》卷五九四,第6887页。
[26]《全唐诗》卷八〇一,第9011页。
[27]〔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57页。
[28]《全唐诗》卷二六八,第2981页。
[29]〔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五,第407页。
[30]《全唐诗》卷五四九,第6341页。
[31]《全唐诗》卷一一一,第1140页。
[32]《全唐诗》卷七七三,第8766页。
[33]《全唐诗》卷九六,第1032页。
[3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5页。
[35]《全唐诗》卷一八,第190页。
[36]〔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二六,中华书局,1979年,第598页。
[3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二一,第472页。
[38]〔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二七,第614页。
[39]〔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三三,第756页。
[40]《全唐诗》卷二七三,第3072页。
[41]〔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二,第528页。
[42]《全唐诗》卷七六四,第8673页。
[43]《全唐诗》卷五一一,第5844页。
[44]曾昭岷等编撰:《全唐五代词》卷三,中华书局,1999年,第654页。
[45]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第302页。
[46]〔南宋〕李清照:《李清照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28页。
[47]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2178页。
[48]〔北宋〕黄庭坚:《山谷外集》卷七,《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385册,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第38页。
[49]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629页。
[50]唐圭璋编:《全金元词》,第632页。
[51]唐圭璋编:《全宋词》,第563页。
[52]向达:《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