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传入中国的器物,因为新奇珍贵引起诗人歌咏的兴趣。螺壳可作酒杯和碗,螺杯和螺碗来自海外国家或南方沿海地区。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流杯渠》:“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似知人把处,各向面前来。”[133]曹唐《南游》:“尽兴南游卒未回,水工舟子不须催。政思碧树关心句,难放红螺蘸甲杯。”[134]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写与元稹的友情和交游:“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香飘歌袂动,翠落舞钗遗。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135]吴融《个人三十韵》诗:“鱼网徐徐襞,螺卮浅浅倾。”[136]南海地区用花藤制成的药盒得到诗人的吟咏。朱昼《赋得花藤药合寄颍阴故人》云:“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剪削为花枝,何人无文章。非才亦有心,割骨闻余芳。繁叶落何处,孤贞在中央。愿盛黄金膏,寄与青眼郎。路远莫知意,水深天苍苍。”[137]
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屡见于诗人的吟咏。许浑《送客南归有怀》:“绿水暖青,湘潭万里春。瓦尊迎海客,铜鼓赛江神。”[138]皮日休《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铜鼓夜敲溪上月,布帆晴照海边霞。”[139]温庭筠《河渎神》:“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140]东南亚地区用鱼骨、贝壳制成的酒樽,被称为诃陵樽。皮日休《五贶诗·诃陵樽》:“一片鲎鱼壳,其中生翠波。买须能紫贝,用合对红螺。尽泻判狂药,禁敲任浩歌。明朝与君后,争那玉山何。”[141]陆龟蒙《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尊》:“鱼骼匠成尊,犹残海浪痕。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仑(酒名)。水绕苔矶曲,山当草阁门。此中醒复醉,何必问乾坤。”[142]诃陵,古南海国名,大约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二岛。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诃陵国分界,交趾郡为邻。”史载贞观十四年(640)诃陵曾遣使来朝。大历三年(768)、四年(769)皆遣使朝贡。元和十年(815)遣使献僧祗僮五人、鹦鹉、频伽鸟并异种名宝。所谓“诃陵樽”当出于其国。
火浣布即石棉布,是用石棉纤维纺织而成的布。由于其具有不燃性,在火中能去污垢,所以中国早期史书称之为“火浣布”。火浣布是怎样制成的,中国人很长时间都不明就里。其产地亦有不同说法,一曰西域,二曰火洲或炎洲。所谓火洲或炎洲,其地大约在东南亚或斯里兰卡。相传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兽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焦。斫刺不入,打之如灰囊。以铁锤锻其头,数十下乃死。而张口向风,须臾复活;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以缉为布,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国人衣服垢污,以灰汁浣之,终无洁净。唯火烧此衣服,两盘饭间,振摆,其垢自落,洁白如雪。”[143]相传东方朔撰《神异经》云:“南荒之外有火山,长三十里,广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烧,得暴风猛雨不得灭。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可以作布。恒居火中,色洞赤,时时出外而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织以为布。”[144]东汉杨孚《异物志》云:“斯调国有火州,在南海中。其上有野火,春夏自生,秋冬自死。有木生于其中而不消也,枝皮更活,秋冬火死则皆枯瘁。其俗常冬采其皮以为布,色小青黑;若尘垢污之,便投火中,则更鲜明也。”[145]斯调国即今斯里兰卡。三国吴朱应《扶南土俗传》云:“火洲在马五洲之东可千余里。春月霖雨,雨止则火燃洲上,林木得雨则皮黑,得火则皮白。诸左右洲人,以春月采木皮,绩以为布,即火浣也,或作灯炷。”[146]马五洲,一般认为在印度尼西亚,或谓巴厘岛,或谓马鲁古群岛。[147]唐诗中写到火浣布,以之为贵族服饰。李颀《行路难》:“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父兄子弟绾银黄,跃马鸣珂朝建章。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148]唐代多取火浣布来自炎洲或火洲之说。诗人王贞白《寄郑谷》:“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149]元稹《估客乐》写商贾:“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150]其《送岭南崔侍御》写岭南物产:“火布垢尘须火浣,木绵温软当绵衣。”[151]他们把火浣布视为珍异之物,看作南海异域国家的特产。
在中外文化交流形成高峰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也为唐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上所引唐诗中关于海外舶来品的吟咏,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补史籍之不足。
【注释】
[1]《全唐诗》卷三七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4174页。
[2]〔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0页。
[3]〔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59页。
[4]〔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07~1308页。
[5]《全唐诗》卷六二五,第7186页。
[6]《全唐诗》卷六一四,第7081页。
[7]《全唐诗》卷八三一,第9375页。
[8]〔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第396页。
[9]〔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4页。
[10]《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592页。
[11]童养年辑录:《全唐诗续补遗》卷一四,收入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第514页。
[12]《全唐诗》卷五五四,第6408页。
[13]〔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二,第227页。
[14]〔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第280页。
[15]《全唐诗》卷一九七,第2020页。
[16]〔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17]《全唐诗》卷四九二,第5574页。
[18]〔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第222~223页。
[1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〇,中华书局,1979年,第1818页。
[20]〔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五,第1314页。
[21]《全唐诗》卷二四三,第2731页。
[22]〔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页。
[23]《全唐诗》卷六〇八,第7020页。
[24]《全唐诗》卷一九七,第2020页。
[25]《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70页。
[26]〔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第126页。
[27]《全唐诗》卷一五五,第1600页。
[28]《全唐诗》卷五七〇,第6616页。
[2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〇,第1809页。
[30]〔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六,第1368页。
[31]〔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七,中华书局,1982年,第202页。
[32]〔唐〕杨炯著,徐明霞点校:《杨炯集》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5页。
[3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下,中华书局,1963年,第198页。
[34]《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66页。
[35]〔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七,中华书局,2005年,第67页。
[36]《全唐诗》卷二四三,第2731页。
[37]〔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二,第145页。
[38]《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253~3254页。
[39]《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268页。
[40]〔西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七《崇礼》,中华书局,1992年,第438页。
[41]《全唐诗》卷四九二,第5577页。
[42]《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592页。
[43]《全唐诗》卷六四〇,第7340页。
[44]《全唐诗》卷二五四,第2858页
[45]《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73页。
[46]〔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二四,第283页。
[4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69页。
[48]〔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六,第1368页。
[49]《全唐诗》卷六三五,第7292页。
[50]〔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一五,第313页。
[51]《全唐诗》卷九九,第1072页。
[52]〔唐〕刘长卿著,储仲君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325页。
[53]〔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第280页。
[54]〔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七,第202页。
[55]《全唐诗》卷六一四,第7082页。
[56]〔唐〕康骈:《剧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4页。
[57]《全唐诗》卷八八六,第10019~10020页。
[58]《全唐诗》卷一一〇,第1130页。
[5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〇,第854页。
[60]〔唐〕戴叔伦著,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24~225页。
[61]《全唐诗》卷三〇七,第3485页。
[62]《全唐诗》卷四九二,第5574页。
[63]《全唐诗》卷一三三,第1353页。
[64]《全唐诗》卷二七,第382页。
[65]《全唐诗》卷七一七,第8242页。
[66]《全唐诗》卷七〇八,第8141页。
[67]《全唐诗》卷六五四,第7522页。
[68]〔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四,第583页。
[69]《全唐诗》卷五一四,第5866页。
[70]《全唐诗》卷五九〇,第6849页。
[71]《全唐诗》卷六四〇,第7342页。
[72]《全唐诗》卷六五〇,第7467页。
[73]《全唐诗》卷六五三,第7504页。
[74]《全唐诗》卷六九四,第7987页。(www.xing528.com)
[75]《全唐诗》卷七〇九,第8165页。
[76]《全唐诗》卷七四六,第8491~8492页。
[77]《全唐诗》卷八九六,第10119页。
[78]〔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第46页。
[79]《全唐诗》卷五二六,第6020页。
[80]《全唐诗》卷五五四,第6414页。
[81]《诗渊》第6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4449页。
[82]《全唐诗》卷八三一,第9373页。
[83]〔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第46页。
[84]〔南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七,中华书局,1999年,第266页。
[85]〔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第44~45页。
[86]〔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第280页。
[87]《全唐诗》卷二〇,第261页。
[88]〔唐〕戴叔伦著,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卷四,第256页。
[89]〔唐〕李贺著,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37页。
[90]〔唐〕李贺著,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外集,第342页。
[91]《全唐诗》卷五六一,第6519、6520页。
[92]《全唐诗》卷五八四,第6770页。
[93]《全唐诗》卷六八五,第7870页。
[94]《全唐诗》卷七〇六,第8132页。
[95]《全唐诗》卷八九一,第10059页。
[96]〔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前集《木篇》,第177页。
[97]兰日勇、覃义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第4期。
[98]刘永新主编:《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78页。
[99]〔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93页。
[100]《旧唐书》卷一七上《敬宗纪》,第512页。
[101]〔唐〕李贺著,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外集,第332~333页。
[102]〔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六,第801页。
[103]《全唐诗》卷八九一,第10065页。
[104]《全唐诗》卷二九〇,第3300页。
[105]〔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一〇,第625页。
[106]〔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四,第287页。
[107]《全唐诗》卷三〇五,第3470页。
[108]《全唐诗》卷七二六,第8324页。
[109]〔唐〕李贺著,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卷一,第22页。
[110]《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585页。
[111]〔唐〕罗隐著,雍文华校辑:《罗隐集·甲乙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112]《全唐诗》卷七三五,第8393页。
[113]〔明〕杨慎:《词品》卷二,《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464页。
[114]《全唐诗》卷六〇,第713页。
[115]《全唐诗》卷二四三,第2731页。
[116]〔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外集卷七,第687页。
[117]〔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81页。
[118]《全唐诗》卷七三一,第8369页。
[119]《全唐诗》卷八九一,第10070页。
[120]《全唐诗》卷六三一,第7237页。
[121]《全唐诗》卷七三五,第8394页。
[122]《全唐诗》卷七四八,第8526页。
[123]《全唐诗》卷七六七,第8711页。
[124]〔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中国风土志丛刊》第61册,广陵书社,2003年,第20页。
[125]雷云飞等:《佛教圣树诃子及其开发利用展望》,《广东林业科技》2010年第4期。
[126]《全唐诗》卷二〇五,第2140页。
[127]〔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8页。
[128]〔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一,第928~929页。
[129]《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598页。
[130]《全唐诗》卷六一四,第7080页。
[131]《全唐诗》卷七九三,第8929页。
[132]《全唐诗》卷八八〇,第9959页。
[133]〔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五,第621页。
[134]《全唐诗》卷六四〇,第7343页。
[135]〔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一三,第246页。
[136]《全唐诗》卷六八五,第7870页。
[137]《全唐诗》卷四九一,第5561页。
[138]《全唐诗》卷五三〇,第6062页。
[139]《全唐诗》卷六一四,第7082页。
[140]《全唐诗》卷八九一,第10067页。
[141]《全唐诗》卷六一二,第7059页。
[142]《全唐诗》卷六二二,第7160页。
[143]〔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5页。
[144]《太平御览》卷八二〇《布帛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册,第315页。
[145]《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中华书局,1959年,第117页。
[146]《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七《四夷·南蛮》,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0页。
[147]陈佳荣等:《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中华书局,1986年,第167页。
[148]《全唐诗》卷二五,第345页。
[149]《全唐诗》卷七〇一,第8061页。
[150]〔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二三,第268页。
[151]〔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七,第2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