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达对玄宗与杨贵妃的同情:咏李杨故事

表达对玄宗与杨贵妃的同情:咏李杨故事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嵬坡兵变中杨贵妃受到株连被杀,成为唐玄宗荒淫误国、杨国忠败坏朝政的牺牲品。在歌咏李杨故事的诗中,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杨贵妃的同情。诗人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无辜给予同情,另一方面批判唐末统治者荒淫误国。杨贵妃惨死马嵬驿,玄宗仍被作为圣明天子歌颂,杨贵妃担当了罪责。诗人表达了对杨贵妃的同情,而对把罪责推给杨妃表示不满。唐代后期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结局充满同情和悲悯,特别是涉及马嵬坡或马嵬驿的诗。

表达对玄宗与杨贵妃的同情:咏李杨故事

唐人心目中,玄宗的形象并不像后来的人们心中那样差,他的圣明留在唐人的记忆里。杨国忠为相,祸乱国家;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曾经引起人们对他的愤恨。但杨贵妃不曾干涉朝政,她只是一位受到君王宠幸的美人而已,政治清白。马嵬坡兵变中杨贵妃受到株连被杀,成为唐玄宗荒淫误国、杨国忠败坏朝政的牺牲品。对此唐代诗人一般也是有明白认识的。杜甫写诗固然批判过天宝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但他提起玄宗却无微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称他为“尧舜君”“圣人”。直到玄宗去世,杜甫始终怀念这位造就开元盛世并给其个人际遇造成深刻影响的明皇。

批评杨贵妃女人祸水的主题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数量并不多。鲁迅说:“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都由她”[39]。这个论断并不符合唐诗的总体情况。杜甫曾写诗讽刺过杨氏家族的豪奢,如《丽人行》,但恐怕主要厌恶的还是宰相杨国忠。在他的诗里写到杨贵妃,本来还是“明眸皓齿”的佳人,对她的死充满同情,如《哀江头》。在歌咏李杨故事的诗中,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杨贵妃的同情。有的诗人认为把罪责归于杨贵妃是不公平的。温庭筠《龙尾驿妇人图》:“慢笑开元有幸臣,直教天子到蒙尘。今来看画犹如此,何况亲逢绝世人。”[40]“妇人”即杨贵妃,龙尾驿画有明皇贵妃图,此诗有感而发,把罪责归于开元时“幸臣”,便有为杨氏开脱的意思。韦庄《立春日作》:“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41]当年玄宗幸蜀,把罪责归于杨氏。如今僖宗又西幸,可知天子蒙尘不关贵妃。罗隐《帝幸蜀》(一作狄归昌诗):“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42]诗人批判唐僖宗逃亡蜀地,联系唐玄宗,认为把君王幸蜀归罪于杨贵妃是不对的。诗人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无辜给予同情,另一方面批判唐末统治者荒淫误国。诗人严正指出,造成皇舆播迁、国家动荡的正是统治者自己,这次再也找不到替罪羔羊了。黄滔《马嵬》:“锦江晴碧剑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43]徐夤《马嵬》:“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44]安史之乱发生,那些像张均兄弟一样平时受玄宗器重的人都投降安禄山,忠于玄宗的只有杨贵妃。徐夤《开元即事》:“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45]张蠙《青冢》:“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冥寞更思回。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46]诗人联想到王昭君客死异乡,杨贵妃被赐死马嵬驿,把同情寄予女性身上,认为在不合理的社会里,女人总是牺牲品。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47]赵嘏《咏端正春树》:“一树繁阴先著名,异花奇叶俨天成。马嵬此去无多地,只合杨妃墓上生。”[48]鲜明地表达了对杨贵妃的同情。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49]这是一首讽刺诗。杨贵妃惨死马嵬驿,玄宗仍被作为圣明天子歌颂,杨贵妃担当了罪责。诗人表达了对杨贵妃的同情,而对把罪责推给杨妃表示不满。诗人反问,如果安史之乱的罪责归于贵妃的话,那南朝陈后主亡国的悲剧又由谁承担呢?陈后主就无罪过吗?这些诗都在替杨贵妃洗刷误国罪名,为杨贵妃鸣不平。

杨贵妃很得明皇的欢心,这种欢心不能说没有丝毫的爱意。唐玄宗无力保护,痛失爱妃,与丧位失权同样成为他晚年最刻骨铭心之事。唐代后期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结局充满同情和悲悯,特别是涉及马嵬坡或马嵬驿的诗。杨贵妃命断马嵬,唐玄宗也由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的标志性人物,他走下政治舞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此在唐代历史上马嵬驿兵变成为标志性事件,唐玄宗的时代是以此为句号的,玄宗与贵妃的恩爱生活也是在此结束的。——马嵬坡,成为唐朝盛世和李杨故事终结的符号。诗人们来到马嵬坡,想起那场兵变,想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结局,往往抚今追昔,产生感伤之情。他们把这种感伤融入对往事的追怀,或借明皇对贵妃的眷恋追悼写出,而明皇对贵妃的眷恋追悼往往植于马嵬兵变贵妃喋血、入蜀途中艰难跋涉、明皇归途路经马嵬、秋叶深宫缅怀思念几种情景。

首先,对那场惊心动魄的往事的追怀。马嵬坡兵变的事件史载甚详,但诗人的描写与史传不同,一是艺术的概括,二是情感的表达,三是丰富的想象。这是诗人的追忆,不等同于史籍的叙事,但表达的时人对此事的感受却是真实的。这些诗常常极力渲染那场兵变的惨痛,因此诗中往往使用“血”“泪”“死”“腥”“魂”“恨”“悲”等字眼。白居易长恨歌》描写最详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50]这一段记述基本是属实的,其他的诗写起此事,没有如此详细,但叙写中痛惜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马嵬驿兵变后,唐人以此事入诗的作品很多。唐求《马嵬感事》:“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51]诗人把玄宗出宫、奔波、兵变、伤悼依次写来,叙述的层次非常分明。唐诗写马嵬驿兵变,在简练的诗句中往往隐藏着那场记忆犹新的惨剧。贾岛《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52]前两句写途经马嵬驿时眼前所见,“孤驿危楼”引起诗人对当年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追想;后二句用夸张的笔法强调了那场兵乱的血腥与惨痛。吴融《华清宫四首》其二:“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53]《马嵬驿》:“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54]此诗与李商隐诗“不及卢家有莫愁”同旨。高骈《马嵬驿》:“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55]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当年惊心动魄的马嵬驿兵变概括为“蝉鬓不随銮驾去”,此事首先令这位入蜀的将军感怀,进而想到凡途经此地的人无不伤感,但一个“空”字意味着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记取,因此造成悲剧的重演,传达出怅然莫名的心境。罗隐《马嵬坡》:“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56]杨贵妃被缢死在佛堂,故此诗围绕佛屋来写。这些诗都是写由华清宫和马嵬驿回想起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兵变,流露出无限伤悼叹惋之意。蜀宫群仙《太真》:“春梦悠扬生下界,一堪成笑一堪悲。马嵬不是无情地,自遇蓬莱睡觉时。”[57]马嵬坡兵变后,杨贵妃的遗物也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寄托着诗人对她的哀悼之情。张祜《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58]

其次,写玄宗入蜀途中和在蜀中思念贵妃的痛苦心情。唐诗写马嵬驿事件发生后,玄宗入蜀途中的伤悼心情,往往通过两个题材表现,一是用道途的艰辛和环境的萧索烘托玄宗的悲伤心情。如白居易《长恨歌》写事件发生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59]黄滔《马嵬二首》其一:“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其二:“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60]二是借玄宗谱写的《雨霖铃》曲,表现玄宗对杨贵妃的悼念。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61]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崔道融《羯鼓》:“华清宫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淋铃?”[62]这两首诗用的就是这一典故,对贵妃之死和玄宗的无奈与思念,诗人流露的情感是伤怀和同情。张祜《雨霖铃》:“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63]这首诗则想象玄宗自蜀中返长安,又是雨夜,重闻《雨霖铃》曲,格外感人,据说此曲是明皇怀着悲伤之情教张徽弹奏的。张祜《散花楼》:“锦江城外锦城头,回望秦川上轸忧。正值血魂来梦里,杜鹃声在散花楼。”[64]散花楼在成都,隋初蜀王杨秀建。诗中写了玄宗在蜀,日思夜想,杨贵妃血魂入梦,幽怨的杜鹃声渲染了玄宗的悲伤。

再次,写明皇归途路经马嵬的情景。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从蜀中返长安,途经马嵬驿,杨贵妃的墓还在,玄宗派人祭之。[65]这件事是极富诗意的,因此不少诗人吟咏及此。白居易《长恨歌》着意渲染玄宗此时此地的惆怅心情:“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张祜《马嵬归》:“云愁鸟恨驿坡前,孑孑龙旗指望贤。无复一生重语事,柘黄衫袖掩潸然。”[66]望贤是驿站名,在咸阳,肃宗在此迎接从蜀中归来的玄宗。[67]诗写玄宗从蜀中返长安,路经马嵬坡,那令他掩袖伤感无复重谈的是什么呢?其中固然有权力的丧失和盛世的不复返,但在马嵬驿杨妃墓前,更沉重的应该还是对贵妃之事的遗恨和哀愁。温庭筠《马嵬驿》:“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68]诗人以周穆王代指玄宗,先写玄宗蜀中归来路经马嵬,看到杨贵妃的墓,昔日那悲惨一幕重现眼前,但贵妃死而不能复生,只见碧草萋萋,徒增哀愁。《海内十洲记》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死者在地,闻香即活。”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已死不可复生。长乐殿即长乐宫,汉代三宫之一,这里指唐代长生殿,那是玄宗曾和贵妃起誓“愿世世为夫妇”[69]的地方。玄宗乘车回到了长生殿,当宫中晨钟鸣响时仍然像先前一样从景阳楼上走下,但朝夕相伴的贵妃已一去不复返了。[70]这一联概括地叙述了唐玄宗在经历了一场动乱之后,回到长安,看到的是人去楼空、钟声依旧的悲切情景,饱含着他对亡妃的思念之情以及他所经历的孤独、寂寞、凄苦的生活。传说中经道士的努力,玄宗与成仙的贵妃建立了联系,但最终音信断绝,与杨妃魂魄相见的梦也终归破灭。[71]崔道融《銮驾东回》:“两川花捧御衣香,万岁山呼辇路长。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72]这些诗大都渲染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因此充满悲伤。(www.xing528.com)

最后,写玄宗深宫独处缅怀思念的凄凉。玄宗与贵妃一生一死,阴阳相隔,以杨氏的美貌多情,明皇对她的百般宠爱,她死后玄宗的思念必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铺展。陈鸿《长恨歌传》写玄宗回长安的生活,云:“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管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歔欷。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杨贵妃善《霓裳羽衣舞》,玄宗闻曲而念杨妃,故天颜不悦。玄宗归来后对杨妃的思念,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得最为动人: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极力渲染玄宗的深宫凄凉。吴融《华清宫四首》其三:“上皇銮辂重巡游,雨泪无言独倚楼。惆怅眼前多少事,落花明月满宫秋。”其四:“别殿和云锁翠微,太真遗像梦依依。玉皇掩泪频惆怅,应叹僧繇彩笔飞。”[73]两首诗都是写玄宗归来后的凄凉。徐夤《再幸华清宫》:“肠断将军改葬归,锦囊香在忆当时。年来却恨相思树,春至不生连理枝。雪女冢头瑶草合,贵妃池里玉莲衰。霓裳旧曲飞霜殿,梦破魂惊绝后期。”[74]据《明皇杂录》,玄宗蜀中归来,至德年间曾再到华清宫,在这里令谢阿蛮舞《凌波曲》,谢阿蛮曾得到杨贵妃厚遇,她拿出贵妃赠予之金粟装臂环,令玄宗十分伤感。[75]《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回銮后曾密令将杨贵妃改葬。[76]这首诗写杨贵妃改葬后,玄宗在华清宫所见情景,着意渲染故宫的冷落,衬托出玄宗内心的凄凉。钱珝《蜀国偶题》:“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77]汉宫人有贾佩兰,这里代指玄宗时的宫女。贵妃的死令玄宗伤感,因此了解她心情的宫女交代不要再进献荔枝,因为看到荔枝,玄宗就会想起喜食荔枝的贵妃。诗人极写贵妃之死对玄宗的铭心刻骨之痛。玄宗晚年再幸骊山华清宫,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此后再不重游。为什么呢?诗人认为,即便想到贵妃的美貌会让玄宗感到一丝安慰,但华清宫的冷落引起的伤感可能更加沉重。李益《过马嵬二首》其二(一作李远诗)云:“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魂无由离马嵬。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78]诗写玄宗从蜀中回,虽路经马嵬坡,但人鬼相隔,杨氏之恨魂不可能随銮驾回宫,只剩下玄宗悲凉的思念,那高悬在马嵬坡上空的明月把残辉送到玄宗难眠的夜台。诗人写得阴郁、寒峭、深沉、凄婉。马嵬坡事件似一缕阴影,时时笼罩在玄宗心头。杜牧《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79]“行云”,用宋玉高唐赋》中的典故,指杨贵妃。当玄宗回銮,再入华清宫,独处寂寞,杨贵妃却再也回不来了。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代表着一个盛世和这个时代的结束,因此感叹李杨的结局,往往包含着诗人对那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的缅怀和叹惋,充满感伤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