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源出儒家经籍之外文献中的成语典故更多

源出儒家经籍之外文献中的成语典故更多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愈才高学深,知识广博,从他散文中使用的成语典故可以知道他阅览广泛。除儒家典籍外,在他的散文写作中,正史、杂史、诸子百家、诗赋杂文、小说神话中的成语典故,常常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此外,韩愈对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也喜欢使用出于这些思想家著作中的成语典故。韩愈文中不少成语典故出于这几部书。后世那些哲学理论著作往往也归于“经史子集”中之“子”类,韩愈文章中对这些著作的成语典故也多所引用。

源出儒家经籍之外文献中的成语典故更多

韩愈才高学深,知识广博,从他散文中使用的成语典故可以知道他阅览广泛。在《进学解》一文中,他借太学生之口,形容他知识的渊博,云:“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除儒家典籍外,在他的散文写作中,正史、杂史、诸子百家、诗赋杂文小说神话中的成语典故,常常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人们用“诸子百家”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之众多。在诸子百家中,韩愈只是对老子的学说百端排诋,对儒家格外推崇。此外,韩愈对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也喜欢使用出于这些思想家著作中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除孔子的著作外,《老子》《管子》《孙子》是影响较大的著作。韩愈文中不少成语典故出于这几部书。韩愈《通解》云:“向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和光同尘”,指随俗处世、随波逐流,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这里用老子语而有批评之义。《老子》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是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和光同尘”在这里泛指合于“道”的智者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做法,并非贬义。而韩愈则肯定伯夷、叔齐的独立特行,对混同世俗持批评态度。《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内容丰富,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韩愈《进学解》云:“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各得其宜”出于《管子·明法解》:“有功者赏,乱治者诛,诛赏之所加,各得其宜。”《荀子·正论》用此成语:“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汉书·董仲舒传》亦用此成语:“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孙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孙武论兵法的军事理论著作。韩愈有少量几篇论兵的文章,其中多用此书成语。如《论淮西事宜状》云:“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以逸待劳”出于《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战国时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家。《墨子》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墨翟的著作,韩愈曾精读《墨子》,故作《读墨子》一文。他认为墨子的思想与孔子有许多相同之处,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他对墨子的著作也非常推崇,喜用《墨子》语典。《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云:“前古已来,不可胜数。”《复仇状》云:“伏以子复父仇……不可胜数。”“不可胜数”,也作“不可胜计”。语出《墨子·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上宰相书》云:“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语出《墨子·非乐上》:“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的著作,后世把庄子跟老子一样看作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老庄”。但韩愈似乎对庄子很感兴趣,不像对老子那样反感,在文章中常用庄子语典。《答李翊书》云:“昭昭然白黑分矣。”成语“昭然若揭”出于《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与崔群书》云:“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不见畛域”,意思是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语出《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与崔群书》又云:“岂以出处近远累其灵台邪?”“灵台”指心,语出《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论变盐法事宜状》云:“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见其近而不见其远也。”出于《庄子·天地》引孔子语:“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除崔群户部侍郎制》赞扬崔群“清而容物,善不近名”,语出《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韩非子》是战国末年韩非的著作,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文章喜用寓言说理。韩愈既提倡儒学,也赞成法家的法治思想,他的文章中喜欢使用《韩非子》的寓言典故。《答崔立之书》:“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我戚戚也。……足下以为仆之玉凡几献,而足凡几刖也。”这里用“和氏之璧”“献玉刖足”的典故,出于《韩非子·和氏》。《黄家贼事宜状》云:“百姓怨嗟,如出一口。”成语“如出一口”出于《韩非子·内储说下》:“荆王疑之,因问左右,左右对曰‘无有’,如出一口也。”

后世那些哲学理论著作往往也归于“经史子集”中之“子”类,韩愈文章中对这些著作的成语典故也多所引用。《请上尊号表》称赞唐宪宗“小大之材,咸尽其用”,化用“人尽其才”,语出《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韩弘神道碑铭》云:“自吾舅殁,五乱于汴者,吾苗薅而发栉之几尽。”“苗薅发栉”,本义是除去禾苗间的杂草,像梳头一样全面清理。比喻剪除作乱的人。马其昶注云:“《淮南子》语。”《后十九日复上书》说自己“强学力行有年矣”,“强学力行”出于扬雄《法言·修身》。《徐泗豪三州掌书记厅石记》云:“志同而气合,鱼川泳而鸟云飞也。”“志同气合”同“志同道合”,语本东汉王充《论衡·逢遇篇》:“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伤风败俗”,语本王符《潜夫论·实贡》:“苟务作奇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黄家贼事宜状》:“杀伤疾患,十室九空。”“十室九空”,形容灾荒、战乱和横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和流亡的惨象。出于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中国正史在韩愈时已有十四部,韩愈散文中常常用到正史中的事典和语典。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4]韩愈推崇这部书“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与鄂州柳中丞书》云:“愈诚怯弱不适于用,听于下风,窃自增气,夸于中朝稠人广众会集之中,所以羞武夫之颜,令议者知将国兵而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稠人广众”出自《史记·魏其武安列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云:“近者阁下从事李协律翱到京师,……数日籍益闻所不闻。”“闻所不闻”,也作“闻所未闻”,形容事物新奇罕见。出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后廿十日复上书》云:“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岂特吐哺捉发为勤而止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吐哺捉发”,用周公的典故,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也作“吐哺握发”。语出《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答刘正夫书》云:“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与世沉浮”,随大流,大家怎样自己也怎样。出于《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韩愈《顺宗实录》卷一云:“勇于杀害,民吏不聊生。”成语“民不聊生”语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记载汉代历史的正史除《史记》外,还有《汉书》《后汉书》。班固与司马迁齐名,世称“班马”,他的《汉书》记载西汉一代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并称“史汉”。韩愈文章中出于《汉书》的成语典故也很多。《上李尚书书》云:“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云:“以为宜求骨鲠之臣,忧国如家,忘身奉上者,超其爵位,置在左右。”“忧国如家”,有时作“忧国忘家”。《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语出《汉书·翟方进传》:“君其熟念详计,塞绝奸源,忧国如家,务便百姓。”《黄家贼事宜状》云:“大抵岭南人稀地广。”成语“人稀地广”,语出《汉书·地理志》:“习俗颇殊,地广民稀。”[5]《答冯宿书》云:“仆何能尔?委曲从顺,向风承意,汲汲恐不得合,犹且不免云云,命也。”“委曲从顺”,指曲意迁就,随从世俗。出于《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所执不强,不广用士,尚有好恶之忌,荡荡之德未纯,方与将相大臣乖离之萌也?”《明水赋》云:“降于圆魄,殊匪金茎之露。”用汉武帝作承露盘以承甘露的典故。《汉书·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辍侍从之荣,受腹心之寄。”语出《汉书·严助传》:“廷尉张汤争,以为助出入禁门,腹心之臣,而外与诸侯交私如此,不诛,后不可治。”南朝刘宋时范晔著《后汉书》,记载东汉一代历史。韩愈《与孟尚书书》中称自己“进退无所据”,成语“进退失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语出《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韩愈《感二鸟赋》云:“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家见户说”,或“家到户说”,语出《后汉书·赵典传》:“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明水赋》云:“光华暗至,如还合浦之珠。”典出《后汉书·孟尝传》:“(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www.xing528.com)

记载魏晋北朝历史的正史有《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等十一部。《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增加了许多史料。韩愈《请上尊号表》云:“天人合愿,不谋而同。”“不谋而同”,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出于《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潮州刺史谢上表》云:“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死不闭目”同“死不瞑目”,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语出《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石鼎联句诗序》:“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弥明应之如响。”“应之如响”出于《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深壁高垒”,形容加强防御。语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皆高垒深壁,勿与战。”又《三国志·魏志·陈泰传》:“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韩愈《顺宗实录》卷五:“韩泰白叔文,计无所出。”成语“计无所出”语出《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遣,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韩愈《顺宗实录》卷四:“万福,武人,时年八十余,自此名重天下。”成语“名重天下”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晋书》是记载两晋五胡十六国历史的史书。韩愈《与崔群书》:“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出群拔萃”,同“出类拔萃”,出于《晋书·夏侯湛传》:“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心,刃迎缕解。”“刃迎缕解”,同“迎刃而解”,语出《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论淮西事宜状》:“太山压卵,未足为喻。”“太山压卵”,同“泰山压卵”,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语出《晋书·孙惠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魏书》是东魏魏收所著记载北朝历史的著作。韩愈《顺宗实录》卷二:“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焉。”“无所顾忌”,语出《魏书·张彝传》:“步眄高上,无所顾忌。”《北史》是唐初李延寿所著记载北魏到隋历史的著作。韩愈《顺宗实录》卷四:“士谔性倾躁,时以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党相扇,颇不能平。”“朋党相扇”,语出《北史·杨敷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纳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梁书》记载南朝梁历史。《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操纸笔立书”化用“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评价梁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上张仆射书》:“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率以为常”,出于《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及其当还,高祖及武明后俱有赉遗,率以为常。”

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众多,除正史外,还有诸多杂史、别史。从韩愈散文使用的成语典故来看,韩愈对各种杂史、别史都是感兴趣的。《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著着重记人物言论的国别体史书,韩愈《答吕医山人书》云:“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三浴三熏”,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而后接待客人。这是中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语出《国语·齐语六》:“(管仲)比至,三衅三浴之。”韦昭注:“以香涂身曰衅,亦或为熏。”《战国策》是战国时记载策士们言论事迹的史料,经西汉刘向整理而成的国别体史书。《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不可胜计”,形容数量极多。语出《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东观汉记》是东汉官修本朝纪传体史书。韩愈《与于襄阳书》:“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又《潮州刺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千载一遇”,一千年才可遇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出于《东观汉记·耿况传》:“耿况彭宠,俱遭际会,顺时乘风,列为藩辅,忠孝之策,千载一遇也。”晋常璩《华阳国志》是一部记载四川一带历史的地方志史书。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树业,令纵从而为之歌颂。”“建功树业”,又作“建功立业”“建功立事”。语出《华阳国志·巴志》:“桂林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

韩愈是文学家,对各种文学作品都有广泛的阅览,其散文语典不少出于前人诗赋铭颂等韵文。赋是从战国屈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韩愈本人也有赋作传世,如《感二鸟赋》《复志赋》《闵己赋》《别知赋》等。他应该也大量阅读过屈原以来的辞赋作品。如屈原《离骚》中云:“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韩愈《复志赋》云:“考古人之所佩兮,阅时俗之所服。”宋玉是战国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其《高唐赋》有云:“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韩愈《复志赋》云:“情怊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怊怅自失”被用作成语。《答尉迟生书》:“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本深而末茂”,同“根深叶茂”,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语出汉代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成语“熟视无睹”,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出于晋代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韩愈《画记》描绘“杂古今人物小画”的内容:“牛大小十一头,……皆曲极其妙。”“曲极其妙”,同“曲尽其妙”,意思是曲折而详尽地将其妙处都表现出来。形容表现技巧极其高超。语出陆机《文赋》:“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送孟秀才序》:“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心存目识”,指对某种事物心中已有深刻的印象。语出晋潘岳《寡妇赋》:“心存兮目想。”《与孟尚书书》:“辱吾兄眷顾而不获承命,惟增惭惧。”“不获承命”,语出梁武帝萧衍《孝思赋》序:“江津送别,心虑迫切,不获承命,止得小船,望星就路。”《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史官沈传师等采事得于传闻,诠次不精,致有差误,圣明所鉴,毫发无遗。”“毫发无遗”,一点遗漏都没有,形容非常细致周密。语出杜甫诗《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古代各种应用文往往写得精练华美,成为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这些文章体裁多样,我们称之为杂著。韩愈对这些文章的语言也多所借鉴,袭用其成语。如《黄家贼事宜状》:“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远虑深谋”,语出贾谊过秦论》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诚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依类托喻,事之纤悉不可图验。”“依类托喻”,语出司马相如《封禅文》:“厥之有章,不必谆谆。依类托寓,谕以封峦。”《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朝令夕禁”,语本晁错《论贵粟疏》:“朝令而夕改。”《争臣论》云:“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从谏如流”,出于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趋时如响起。”《与祠部陆员外书》:“自后主司不能信人,人亦无足信者,故蔑蔑无闻。”“蔑蔑无闻”,亦作“蔑然无闻”“默默无闻”,语出蔡邕《释诲》:“时逝岁暮,默而无闻。”《石鼎联句诗》云:“方当洪炉然,益见小器盈。”成语“小器易盈”,比喻器量狭小,容易自满。语出东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小器易盈,先取沈顿。”韩愈《顺宗实录》卷三云:“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道勿履,非礼勿行。”“亲贤远佞”,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万端千绪”,头绪非常多,形容事情复杂纷乱。出自三国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举张正甫自代状》云:“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成语“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出于潘岳《杨荆州诔》:“闻善若惊,疾恶如仇。”《贺册尊号表》:“环海之间,含生之类,欢欣踊跃,以歌以舞。”“欢欣踊跃”出于三国应璩《与满公琰书》:“欢欣踊跃,情有无量。”《祭十二郎文》云:“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零丁孤苦”,又作“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所依傍。语出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成语“天涯地角”,或作“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出于南朝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答陈生书》云:“彼圣贤者能推而广之,而我蠢焉为众人。”“推而广之”,出于南朝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唐代以前的小说,我们称为“古小说”。古小说中的逸闻趣事虽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但对唐代传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韩愈也写过传奇之类的作品,如《石鼎联句诗序》《毛颖传》等。他应该读过不少古小说作品,从他的散文里可以看出,有的成语典故出于这类作品。《论变盐法事宜状》云:“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家至户到”,语出旧题汉刘向《列仙传·负扃先生》:“后大疫病,家至户到,与药,活者万计,不取一钱。”《明水赋》云:“出自方诸,乍似鲛人之泪。”“鲛人之泪”,典出西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为人求荐书》云:“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栋梁之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语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