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方镇与文职僚佐考补优化方案

唐方镇与文职僚佐考补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戴伟华先生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详考在唐方镇幕府中任职的文士,[2]对研究唐史颇具参考价值。戴先生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一书,是研究唐代方镇使府制度方面重要的工具书,对研究唐史颇具重要价值。名后加“”号者,为《唐方镇年表》失考之方镇。《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以《唐方镇年表》朔方无张怀钦,推测张怀钦即张齐邱,萧直当为张齐邱节度掌书记,误。

唐方镇与文职僚佐考补优化方案

清代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是研究唐代方镇的重要工具书,[1]但书中有不少遗漏和错误,虽曾有人做过订补,亦不完善。戴伟华先生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详考在唐方镇幕府中任职的文士,[2]对研究唐史颇具参考价值。但因相关材料非常零乱,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遍检唐史文献基础上对二书遗漏和错误之处略做补正。

戴先生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一书,是研究唐代方镇使府制度方面重要的工具书,对研究唐史颇具重要价值。但正如傅璇琮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考方镇僚佐,确有一定的难处,这方面的史料较为零散,不易考见某一方镇在其任期内究竟集中多少文士,现在所列出的僚佐也不一定即能确切反映当时的实际人数。且有不少材料所记较为浮泛,不易考定其任何职,在何年;因此一不小心,就容易搞错。”与戴先生进行此项考证的同时,我正在做唐代幕府制度的研究,及至戴先生书出,检索手中资料,发现戴考有某些遗漏和失误,我在拙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一书前言中,曾指出戴考“存在某些错漏”。例如唐代的碑志材料,戴先生没有充分利用。我曾检索唐代墓志材料,多所利用。后来刘诗平先生为戴书写的书评中,指出了戴先生著作这一不足。[3]戴先生依据刘先生提示又作了《〈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订补》一文,[4]主要补充了周绍良先生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中的材料,但实际上戴书遗漏之处并非碑志一项,甚至戴先生利用过的书中亦有遗漏。故拟在戴先生考证的基础上做点补充。戴先生书中个别失误,也想借此加以纠正。在我的研究中,还发现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关于唐代方镇考证亦有疏误或遗漏,因此本文中也顺便加以补正。

本文依《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体例,以方镇为单位,时限始以该方镇设立,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其文职僚佐范围一般按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方镇排列顺序依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各方镇替代亦依吴表;每一方镇名前用“●”出示,名后为该方镇任期,亦为其僚佐在幕活动的大致时间。名后加“∗”号者,为《唐方镇年表》失考之方镇。每一僚佐入幕与出幕时间可考者,在注文中加以说明;有方镇名称可考而无府主可考者,系于某方镇之末,并以横线隔开;无方镇名称可考者,编于文末“待考”类。僚佐名前加“※”号者,为戴考误系某镇者。

凤翔

●李抱玉 永泰元年(765)—大历十二年(777)

杨□ 《全唐文》卷四二七于邵《送前凤翔杨司马赴节度序》:“御史大夫李公拥旌旄,领凤翔尹,西控数州之地,将戡定叛乱,纠逖僚吏,未及下车而思其人,故司马之才膺此骏选。幕中之画,居然有待。公顷佐是藩,天跸在雍,戎马巨计,注之有司,大东小东,无不仰给;日承顾问,休声四闻。人到于今,咸受其赐,交辟之下,得无光乎?况宏略泉深,硕谋云蓄,材气自逸,礼容必循。鸿鹄之举,烟霄可仰,在此行也。”[5]按:于邵,天宝末年进士,授崇文馆校书郎,累迁兵部郎中,拜谏议大夫、知制诰。贞元初除太子宾客,出为杭州刺史。故作此文应在肃代之际。又,肃代间任凤翔节度使之李姓者有李鼎、李抱玉、李忠臣三人。《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玉传》:“代宗即位,擢为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6]《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永泰元年正月戊申“泽潞李抱玉兼凤翔陇右节度使”。故杨某所赴方镇当为李抱玉幕。

●郑注 大和八年(834)

魏弘节 《新唐书》卷一七九《郑注传》:“注闻训败,乃还。其属魏弘节劝注杀监军张仲清及大将贾克中等十余人,注惊挠不暇听。”[7]

●王栖耀 贞元四年(788)—贞元十八年(802)

裴武 《因话录》卷一:“德宗躬亲庶政,中外除授,无不留神。余伯父自监察里行浙东观察判官,特授高陵县令。裴尚书武,亦自鄜坊监察宰栎阳。二人同制。”[8]《因话录》的作者赵璘,其伯父赵傪贞元三年(787)进士及第,当年制策登科。其入浙东幕应在贞元三年或其后。赵傪和裴武同制出幕任地方官,其在幕时间大致相近。鄜坊观察使自贞元三年至贞元十八年为王栖耀,因此裴武在鄜坊镇王栖耀幕为僚佐,其宪衔为监察御史。

夏绥

●韩全义 贞元十四年(798)—永贞元年(805)

崔放(行军司马) 《旧唐书》卷一六二《韩全义传》:“贞元十三年,为神策行营节度、长武城使,代韩潭为夏绥银宥节度,诏以长武兵赴镇。……十七年,全义自陈州班师,而中人掩其败迹,上待之如初。全义武臣,不达朝仪,托以足疾,不任谒见。全义司马崔放入对,德宗劳问,放引过,言招抚无功。”

朔方

●王晙 开元九年(721)

李楷洛(节度副使) 《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其先,契丹酋长。父楷洛,开元初,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据《新唐书·藩镇表》,开元九年,置朔方军节度使。李楷洛当在此时任节度副使。

●牛仙客 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元二十八年(740)

杨行审(六城水运使) 《全唐文》卷三一〇孙逖《授杨行审灵州长史仍充六城水运使制》。按:六城水运使为朔方镇僚属,孙逖任中书舍人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朝廷任命杨行审为朔方镇六城水运使当在其时。

●张怀钦∗ 天宝六载(747)

※萧直(掌书记) 《全唐文》卷三九二独孤及《唐故给事中赠吏部侍郎萧公墓志铭》:“公讳直,字正仲,梁长沙王懿七代孙。有唐御史中丞、临汝郡守谅之孟子。……十岁能属文,工书,十三游上庠,十七举明经上第,名冠太学;二十余以书记参朔方军事。中丞府君之遇谗谪居也,公亦播迁汉东。……所从之主则朔方元帅张怀钦……”按:朔方节度使当有张怀钦,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漏考,其书于朔方镇记载:“(天宝)五载,王忠嗣。旧传: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使,许之。……天宝五载十二月除张齐邱,又加管内采访使。”而天宝五载四月与十二月之间则缺考。张怀钦任朔方节度使当在其时。《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以《唐方镇年表》朔方无张怀钦,推测张怀钦即张齐邱,萧直当为张齐邱节度掌书记,误。

※尹□(节度参谋) 《宝刻类编》卷八《朔方节度张怀钦碑》:“尹(缺字),节别使参谋撰并书,天宝六年立。”[9]此碑确证张怀钦曾任朔方节度使,可补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之不足。而且,碑立于天宝六载,也让我们知道了张怀钦任朔方节度使时间如此短暂的原因,从第二年已亡故这一情况看,大概张怀钦赴任不久,便病重不能理事,朝廷又以张齐邱接替他的职务。“节别使”当为“节度使”之误。尹某在其幕府任参谋之职。《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尹某为张齐邱幕府,与系萧直为张齐邱之幕同误。

●安思顺 天宝十一载(752)—天宝十四载(755)

李光弼(节度副使) 《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十三载,朔方节度安思顺奏为副使、知留后事。”

敬羽 《新唐书》卷二〇九《酷吏传·敬羽》:“朔方安思顺表为节度府属。”《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朔方李林甫幕下,误。按: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六,天宝十一载四月,“会李献忠叛,林甫乃请解朔方节制,且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自代;庚子,以思顺为朔方节度使”,“十一月,丁卯,林甫薨”。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之前,为河西节度使;担任朔方节度使时,李林甫已卸任。

※杜鸿渐(节度判官) 《新唐书》卷一二六《杜鸿渐传》:“鸿渐第进士,解褐延王府参军,安思顺表为朔方判官。”《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李林甫幕下,误。

宣武

●董晋 贞元十二年(796)—贞元十五年(799)

董溪 《全唐文》卷五六四韩愈《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十九岁明两经获第,……太师贤而爱之,父子间自为知己,诸子虽贤,莫敢望之。太师累践大官,臻宰相,致平治,终始以礼,号称名臣,晨昏之助,盖有赖云。太师之平汴州,年考益高,挈持维纲,锄削荒类,纳之太和而已。其囊箧细碎,无所遗漏,繄公之功。”按:“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即宣武节度使董晋,唐时节帅与宾佐互称“知己”,所谓“父子间自为知己”,即董晋以子董溪为宾佐。

●王铎 咸通十四年(873)—乾符二年(875)

卢渥 《全唐文》卷八〇九司空图《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公讳渥,字子章,范阳人。……时宣宗锐意文治,白衣稍出流类,亦往往上门,故公中选甲科,籍则待制,名臣亦以得人为贺,皆为儒风隆替,当系于公。累辟诸侯府,亦以公去就为轻重。……时宰所忌,出倅宣武军以缓之,未更岁,入为某曹郎。”据《旧唐书》卷一七九《萧构传》,光启初,卢渥已为御史中丞。据司空图此碑,卢渥佐宣武幕后,入为某曹郎,迁拜万年令,拜某官知制诰六年,丁忧三年,而后拜陕虢观察使、御史中丞。据此上推十年有余,卢渥在宣武军幕,乃僖宗乾符初,其时宣武军节度使为王铎。

●朱全忠 中和三年(883)—天祐四年(907)

徐厚(节度参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六:“朱瑾之据兖州,梁祖攻之未克。……须臾,城上鼓噪,掷琼首于埤也。我军失色,梁祖哀恸久之,斩军谋徐厚。”[10]汴军克兖,事在乾宁四年(897)。

义成

●李勉 大历八年(773)—兴元元年(784)

崔元翰 《新唐书》卷二〇三《崔元翰传》:“崔元翰名鹏,以字行。……义成李勉表在幕府,马燧更表为太原掌书记,召拜礼部员外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谓“两唐书皆失其名”,误。

●贾耽 贞元二年(786)—贞元九年(793)

太平广记》卷二二三引《杜阳编》:“贾布衣时,谒滑台节度使贾耽。以宗党分,更喜其文甚宏赡,由是益所延纳。忽一日,宾客大会,有善相者在耽座下,及退而相者曰:‘向来贾公子神气俊逸,当位极人臣。然惜哉,是执政之时,朝廷微变。若当此际,诸公宜早避焉。’耽颔之,以至动容。及大和末,秉钧衡,有知者潜匿于山谷间,十有三四矣。”知贾曾列贾耽宾席。

●王铎 中和二年(882)—中和四年(884)

李縠 《旧五代史》卷二四《梁书·李珽传》:“李珽,字公度,陇西燉煌人。……父縠,仕懿、僖朝,官至右谏议大夫。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僖宗朝,晋公王铎提兵柄,镇滑台,縠居宾席。”[11]

感化(武宁

●张建封 贞元四年(788)—贞元十六年(800)

裴均(团练判官) 《新唐书》卷一〇八《裴均传》:“均字君齐,以明经为诸暨尉。数从使府辟,硁硁以才显。张建封镇濠、寿,表团练判官。时李希烈以淮、蔡叛,建封捍贼,均参赞之。以劳加上柱国,袭正平县男。”

河阳

郑又 《因话录》卷六:“郑又自说:早承相国武都公知奖。当时为大理司直,常叹滞淹。……既而以侍御史历作河阳、浙西、淮南,累至检校郎中,方除比部员外郎。”侍御史与检校郎中皆方镇僚佐所带宪衔和朝衔。郑又曾入河阳等三镇幕府。

河东

张说 开元八年(720)—开元九年(721)

李憕 《新唐书》卷一九一《李憕传》:“说在并州,引憕置幕府。及执政,为长安尉。”《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入朝以戎服见。帝大喜,授检校并州长使,兼天兵军大使,修国史,敕赍稿即军中论撰。”据《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条,河东节度使,开元十一年(723)前称天兵军节度,其年三月四日改为太原已北诸军节度,至十八年(730)十二月,宋之悌除河东节度,以后遂为定额。

●张孝嵩 开元十二年(724)—开元十四年(726)

郭震 《全唐文》卷四二〇常衮《咸阳县丞郭君墓志铭》:“公讳某,字某。……父济州刺史崇礼,……公即济州府君之长子也。……寻以明经擢第,历洺州平恩县尉,左金吾卫兵曹参军。明恕贞恪,清廉仁爱,克施于政,政有经矣。故幕府三辟,时称得俊。御史中丞李处古、侍御史崔希逸、节度使张嵩,爰以将命之务咨焉。……开元十八年四月十八日寝疾,终于长安里第。”按:林宝《元和姓纂》卷一〇“诸郡郭氏”:“崇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12]郭某为郭崇礼之长子,当为郭震。《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作郭豫,误。

●裴度 开成二年(837)—开成三年(838)

※孙简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三册《孙简墓志》:“裴中令度镇北都,辟为留守推官,以殿中侍御史供奉充职。又转节度掌书记,又改判官,奏加上柱国赐绯鱼袋。”[13]据《新唐书》卷一七三《裴度传》,裴度两次节度河东,然元和十四年(819)首任,未有中书令之官职。文宗大和八年(834),“徙东都留守,俄加中书令”,“开成二年,复以本官节度河东”。故孙简入裴度河东幕当在裴度第二次出镇河东时。《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推测其“当在裴首镇河东时入幕”,误。

●李拭 大中四年(850)—大中五年(851)

※马戴(掌书记) 《金华子杂编》卷下:“以恩地为恩府,始于唐马戴。戴大中初为掌书记于太原李司空幕,以正言被斥,贬朗州龙阳尉。戴著书自痛不得尽忠于恩府,而动天下之浮议。”[14]据《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马戴“字虞臣,会昌进士第”。《唐才子传》卷七云:马戴“会昌四年左仆射王起下进士,与项斯、赵嘏同榜,俱有盛名”。马戴会昌年间进士,按照当时制度,其入幕充职应在进士及第之后。所以这里所谓“大中初”入太原李司空幕,在时间上是合理的。大中年间为河东节度使之李姓者有二人,即李拭、李业。李拭最早,乃大中四年,故当在其幕中。《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推测“大中”为“大和”之误,马戴入幕在大和年间,入李程幕,不当。那时马戴进士未及第,为“无出身人”,不得为节度使府所辟,并担任掌书记之职。

河中

郭子仪 广德二年(764)—永泰元年(765)

张昙(节度判官) 《因话录》卷二:“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据《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仆固怀恩作乱汾州,朝廷“以子仪兼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其事在代宗广德二年。“明年九月,以子仪守太尉,充北道邠宁、泾原、河西已东和蕃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其关内河副元帅、中书令如故。”可知郭子仪任河中节度使镇汾州在此期间,其时张昙在郭子仪幕中为判官。根据我们研究,方镇幕府僚佐有尊卑之别,并有由低到高的升迁。一些僚佐常随节帅转镇,其幕职时有变动。《资治通鉴》卷二二五记载:“郭子仪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刚率,谓其以武人轻己,衔之。”[15]知张昙十多年来一直在郭子仪幕中,并由判官升为副使。

●赵宗儒 元和九年(814)—元和十一年(816)

按:《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将赵宗儒误作二人,镇河中者为赵崇儒。唐无赵崇儒。此亦非字误,本书索引有“赵崇儒”“赵宗儒”两人,而实为一人。《旧唐书》卷一六七《赵宗儒传》记载,赵宗儒先后任荆南节度使,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晋绛慈隰节度观察等使。

●杜审权∗ 大中十一年(857)—大中十三年(859)

郑仁表(掌书记) 《旧唐书》卷一七六《郑肃传》:“仁表擢第后,从杜审权、赵骘为华州、河中掌书记,入为起居郎。”杜审权不曾镇华州,因此郑仁表当入杜审权河中幕。《旧唐书》卷一七七《杜审权传》记载:大中十一年“其年冬,出为陕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虢都团练观察使,加检校户部尚书、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懿宗即位,召拜吏部尚书”。杜审权自大中十一年至大中十三年为河中节度使,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失考,而据《文苑英华》《玉堂遗范》所载之《授徐商崔玙节度使制》,误以崔玙为此期间河中节度使。大中十年(856)虽有《授徐商崔玙节度使制》之任命,但未言崔玙任职截止时间,大约崔玙仅任一年左右,朝廷便有了新的任命,由杜审权接替崔玙,并一直任至懿宗即位,由令狐绹接任。《新唐书》卷六三《宰相表》:大中十三年“十二月丁酉……(令狐)绹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河中节度使”。然而,据《旧唐书》本传,杜审权于咸通十一年(870)再度出任河中晋绛节度使。郑仁表何时入杜审权河中幕,待考。

●李都 乾符五年(876)—广明元年(880)

王重荣(节度副使) 《北梦琐言》卷一三:“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始为牙将,黄巢犯阙,元戎李都奉伪,畏重荣党附者多,因荐为副使。”

义成(郑滑)

●李融 贞元九年(793)—贞元十年(794)

赵隐(节度副使) 《旧唐书》卷一七八《赵隐传》:“贞元初,迁郑州刺史。郑滑节度使李融奏兼副使。十年,融病,军府之政委于植。”

昭义

●卢从史 贞元二十年(804)—元和五年(810)

马卢符(节度参谋) 《全唐文》卷六三九李翱《秘书少监史馆修撰马君墓志》:“公讳某,字卢符,宣州刺史元庆之曾孙,著作郎赠少府监恬之子。公九岁贯涉经史,鲁山令元德秀行高一时,公往师焉。鲁山令奇之,号公为马孺子,为之著《神聪赞》,由是名闻。中书令郭公子仪奏为怀州参军,充四镇伊西庭节度巡官,从事河阳三城、河东三府,累转试大府丞。因得太原府仓曹。黜陟使裴伯言谓公堪为谏官,荐之于朝,拜殿中侍御史,充昭义军节度参谋。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迁主客员外郎,使于海东。复命授兴元少尹,入为将作少监,改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又加史馆修撰。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己酉寝疾卒。”据其任职时间,马卢符很可能在卢从史幕任节度参谋。

幽州

●张说 开元六年(718)—开元八年(720)

※任□ 《全唐诗》卷八七张说有《送任侍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一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疑即张说送幕僚监察御史任某江南发粮以赈管下河北百姓”。此判断有误。自张守珪为御史大夫,幕府僚佐始带宪衔,其事在开元二十年(732)之后。[16]

※王尚一、严嶷 《全唐诗》卷八七张说有《送王尚一严嶷侍御赴司马都督军》一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疑王尚一、严嶷皆为张说幽州幕僚”。此判断与上述任某的结论同误。

●赵含章 开元十八年(730)—开元二十年(732)

孙构 《全唐诗》卷一九七张谓《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寒沙榆塞没,秋水滦河涨。策马从此辞,云山保闲放。”此诗咏赵含章坐赃遭贬,孙构受株连事。孙构当为幽州节度使僚佐[17]

●薛楚玉 开元二十年(732)—开元二十一年(733)

王审礼 《全唐文》卷三五二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有云:“臣又与侍御史王审礼、节度副使乌知义及将士等佥议,咸以为然。”按:开元二十年以前,幕府僚佐无带宪衔者,王审礼以侍御史监军,不是幕府僚佐之职。《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以为王审礼为幕府僚佐,误。书中“薛楚玉”作“薛楚王”,字误。

●张守珪 开元二十一年(733)—开元二十七年(739)

萧诚(节度驱使) 《全唐文》卷三〇九孙逖《授萧诚太子左赞善大夫仍前幽州节度驱使制》:“敕:朝议郎恒州司马随军副使幽州节度驱使上柱国借绯鱼袋萧诚,……可守太子左赞善大夫,依前幽州节度驱使,仍专检校管内诸军新召长远往来健儿事。”按:孙逖任中书舍人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萧诚可能在张守珪幽州幕中。

马元庆(节度副使) 《全唐文》卷三一〇孙逖《授马元庆河西节度副使制》:“敕:云麾将军右骁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节度副使上柱国马元庆,名重武臣,才优将略,有刚勇以制敌,能廉干以成务。河湟作镇,戎狄是虞,既资攻守之术,恒佐军州之任,可充河西节度副使,判凉州长史,兼赤水军副使,仍都知兵马使,余如故。”按:孙逖任中书舍人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后。马元庆的调任在其时,因此马元庆可能在张守珪幽州幕中。

●朱滔 大历九年(774)—贞元元年(785)

马实(要籍) 《全唐文》卷五九八欧阳詹《大唐故辅国大将军兼左骁卫将军御史中丞马公墓志铭》:“公讳实,字某,其先扶风人,生于幽州。……起家为范阳军要籍,本军疑政,画多自出。……贞元初,本军之事有大者合议于天子,自管内二千石已下择贤能,以公当其选。天子异其议,奇其词,决所议,答于本军,而留近侍,拜左骁卫将军宿卫。”马实在幽州幕为要籍,贞元初入朝。在此之前,朱滔长期担任幽州节度使,马实在其幕中无疑。

●李匡威 光启元年(885)—景福二年(893)

李贞抱 《北梦琐言》卷一三:“景福中,幽州帅李匡威率兵救镇州,军次博水。会军乱,推其弟匡俦充留后,诸军皆散。乃以书报弟,付之军政,南欲赴阙。泊于陆泽,镇州赵王王镕以匡威救难失国,因请税驾于常山府郭,以中离变(原注:此四字各本无,语亦不可解。按:‘中离’二字,当为‘观’字之误)。会匡威有幕客李贞抱自阙回,与匡威相遇,同登寺楼,观镇州山川之美,有爱恋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建章 《北梦琐言》卷一三:“张建章为幽州行军司马,后历郡守。……曾赍府戎命往渤海,……回至西岸,经太宗《征辽碑》,半在水中。”《南部新书》卷三:“张建章,四镇之行军司马也。”张建章在幽州幕时间不可考,但在晚唐无疑。其时已无所谓“四镇”。而且出使渤海,其在幽州幕为可信。《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安西四镇,误。

成德

●王武俊 建中三年(782)—贞元十七年(801)

卢泚 《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常传》:“贞元十四年秋,成德军节度使太尉王公命从事御史卢泚贶五百金,辟为掌记,不就。”《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据《全唐文》卷六九〇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送卢端公归恒州序》,于王武俊幕府列有“卢某”,不知其名,当即卢泚。

山南东道

●李蔚∗ 咸通十四年(873)—乾符元年(874)

柳玭(掌书记) 《旧唐书》卷一六五《柳玭传》:“玭应两经举,释褐秘书正字。又书判拔萃,高湜辟为度支推官。逾年,拜右补阙。湜出镇泽潞,奏为节度副使。入为殿中侍御史。李蔚镇襄阳,辟为掌书记。湜再镇泽潞,复为副使。入为刑部员外。湜为乱将所逐,贬高要尉,玭三上疏申理。……寻出广州节度副使。明年,黄巢陷广州,郡人邓承勋以小舟载玭脱祸。”按:李蔚镇襄阳,《唐方镇年表》失考。其事在高湜两度镇泽潞之间,高湜第一次出镇泽潞在咸通十三年(872)至十四年(873),第二次在乾符元年(874)至乾符二年(875)。中间曾有张彦远短期任职。故李蔚任襄阳节度使在咸通十四年与乾符元年间。其前任当为杨知温,接任者当为于琮。

荆南

●李岘 至德元载(756)—至德二载(757)

向萼 《全唐文》卷三六七贾至《授向萼光禄少卿制》:“荆南奏事官、守太子仆同正向萼等,咸膺推擢,俾在兹任,可守光禄少卿同正。”据《新唐书》方镇表,至德二载,置荆南节度。贾至于安史乱起,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中书舍人。疑向萼作为荆南奏事官入朝,接受任命当在此际,故系于李岘幕府。

●裴胄 贞元八年(792)—贞元十九年(803)

裴均(行军司马) 《新唐书》卷一〇八《裴均传》:“均字君齐,以明经为诸暨尉。数从使府辟,硁硁以才显。张建封镇濠、寿,表团练判官。时李希烈以淮、蔡叛,建封捍贼,均参赞之。以劳加上柱国,袭正平县男。迁累膳部郎中,擢荆南节度行军司马,就拜荆南节度使。按:据《唐方镇年表》卷五,裴胄于贞元八年至贞元十九年为荆南节度使,裴均于贞元十九年接替裴胄为荆南节度使,可知在此之前,裴均为荆南节度行军司马,在裴胄幕中。

※梁易从(掌书记) 《旧唐书》卷一二二《裴胄传》:“胄以书生始,奏贬书记梁易从,君子薄其进退宾客不以礼,物议薄之。”按:裴胄曾先后领宣歙、湖南、江西、荆南诸镇,梁易从在其幕任掌书记,当在荆南幕中。宣歙、湖南、江西皆为观察使,观察使下无掌书记之职。只有荆南为节度使,其府中有掌书记之职。又各藩镇待幕府僚佐不以礼,成为风气,在德宗贞元年间,时称“贞元故事”[18]。故梁易从在裴胄幕为掌书记,并遭裴胄奏贬,必在荆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湖南,误。

●成汭 龙纪元年(889)—天复三年(903)

李珽(掌书记) 《旧五代史》卷二四《梁书·李珽传》:“李珽,字公度,陇西燉煌人。……成汭之镇荆州,辟为掌书记,逾时乃就。”《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以为与李班似为一人,但引《册府元龟》上记载,材料晚出,不如《旧五代史》本传直接。

●朱全忠 天祐二年(905)—天祐四年(907)

贺环(留后)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二年九月乙丑,杨师厚入襄阳。丁卯,荆南节度使赵匡明奔成都。戊辰,朱全忠引兵击江陵,荆南牙将王建武迎降,朱全忠以贺环为荆南留后。

高季昌(行军司马、留后)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三年十月,“武贞节度使雷彦威屡寇荆南,留后贺环闭城自守。朱全忠以为怯,以颍州防御使高季昌代之”。《北梦琐言》逸文卷三:“江陵高季昌,唐末为荆州留后。时宰相韦说、郑珏,舅甥姻娅也,朱梁太祖时,皆得制方面。高氏以贵公子任行军司马,常以歌筵酒馔款待数公。”

淮南

●杜佑 贞元六年(790)—贞元十九年(803)

卢泚(节度参谋) 《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常传》:“贞元十四年秋,成德军节度使太尉王公命从事御史卢泚贶五百金,辟为掌记,不就。其年,淮南节度左仆射灞陵杜公奏为参谋,授秘书省校书郎。”

●崔铉 大中九年(855)—咸通三年(862)

杨牧(判官) 《因话录》卷六:“相国崔公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眦生赘,如息肉,欲蔽瞳人,视物极碍,诸医方无验。一日,淮南判官杨员外牧,自吴中越职,馔召于中堂。因话扬州有穆中善医眼,来为白府主,请遗书崔相国铉,令致之。崔公许诺。”崔慎由任浙西观察使在大中九年至大中十年(856)。其事必在此二年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又 《因话录》卷六:“郑又自说:早承相国武都公知奖。当时为大理司直,常叹滞淹。……既而以侍御史历作河阳、浙西、淮南,累至检校郎中,方除比部员外郎。”侍御史与检校郎中皆方镇僚佐所带宪衔和朝衔。郑又曾入淮南幕府。

浙西

郑又 《因话录》卷六:“郑又自说:早承相国武都公知奖。当时为大理司直,常叹滞淹。……既而以侍御史历作河阳、浙西、淮南,累至检校郎中,方除比部员外郎。”侍御史与检校郎中皆方镇僚佐所带宪衔和朝衔。郑又曾入浙西幕府。

福建

●李承昭 上元二年(761)—大历七年(772)

王晃(行军司马) 《全唐文》卷六〇八刘禹锡《唐兴元节度使王公先庙碑》:“太尉府君生于治平时,在文学自奋。年十有五贲然从秋赋,明年春升名于司徒。……天宝中历右拾遗,左补阙,礼部、司驾二员外郎。属幽陵乱华,遣兵南服,因佐闽、粤,改检校比部郎中、行军司马。时中原甫宁,江南为吉地,二千石多用名德,乃以府君牧温州。”按:据本碑文记述,王晃即王涯之父,其在闽、粤任行军司马,一定是在节度使府。而据《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上元元年(760),升福建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唐方镇年表》卷五引《淳熙三山志》:“上元二年,李承昭为福建泉汀漳潮六州节度使。”此后至大历七年,福建节度使一直是李承昭。王晃当在其幕。

赵晔(判官) 《旧唐书》卷一八七下《赵晔传》:“赵晔,字云卿,邓州穰人。……乾元初,三司议罪,贬晋江尉。数年,改录事参军。征拜左补阙,未至,福建观察使李承昭奏为判官,授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试司议郎,兼殿中侍御史。入为膳部、比部二员外。”

●柳冕 贞元十三年(797)—永贞元年(805)

卢泚(节度参谋) 《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常传》:“贞元十四年秋,成德军节度使太尉王公命从事御史卢泚贶五百金,辟为掌记,不就。其年,淮南节度左仆射灞陵杜公奏为参谋,授秘书省校书郎。厥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居无何,湘东倅戎,转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元和六年,由侍御史入为水部员外郎。”所谓“泉府从事”,即福建观察使僚佐。卢泚于贞元十四年(798)入淮南杜佑幕府。杜佑于贞元十九年(803)罢幕,于是转福建镇。其时柳冕任福建观察使。

●元锡 元和十年(815)—元和十四年(819)

卢陲 《全唐文》卷七一七长孙巨源《卢陲妻传》:“汾州刺史崔恭幼女曰少元,事范阳卢陲。陲为福建从事。……元和丁酉岁巨泽聆于王君,乃疏本末。”元和丁酉即元和十二年(817)。

湖南

●薛苹 永贞元年(805)—元和三年(808)

卢泚(观察副使) 《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常传》:“贞元十四年秋,成德军节度使太尉王公命从事御史卢泚贶五百金,辟为掌记,不就。其年,淮南节度左仆射灞陵杜公奏为参谋,授秘书省校书郎。厥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居无何,湘东倅戎,转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元和六年,由侍御史入为水部员外郎。”所谓“湘东倅戎”即担任湖南观察使副职。卢泚于贞元十九年离杜佑幕,入柳冕福建幕。柳冕于永贞元年罢幕,卢泚便入湖南观察使幕。这一年薛苹接替杨凭为湖南观察使,组织幕府,卢泚入其幕。(www.xing528.com)

剑南西川

●裴观∗ 开元十二年(724)—开元十五年(727)

蔡希周 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1册《蔡希周墓志》:蔡希周“改蜀郡新繁尉,而西南之使臣曰前张公守洁,后张公敬忠,间以裴公观相踵诣部,虚心(一字漫漶)能,皆以公职事修理,命公为采访支使,或兼节度判官”[19]。按:张守洁当即张嘉贞,《旧唐书·张嘉贞传》不言“嘉贞”是其名抑或其字,《新唐书》本传云“张嘉贞字嘉贞”。其人当名守洁,字嘉贞,而以字行。在张守洁与张敬忠之间,当还有裴观出镇,史籍未载,此墓志补史之不足。张守洁等三人先后出镇剑南在开元十二年和十五年之间。《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将裴观系于张敬忠之后,误。

●武元衡 元和二年(807)—元和八年(813)

张汾(安抚巡官) 《太平广记》卷四九六引《乾馔子》:“武元衡镇西川,哀其龙钟,奏充安抚巡官,仍摄广都县令,一年而殂。”此言张汾事,《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误作邢君牙。

●杜元颖 长庆三年(823)—大和三年(829)

孙景商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4册《孙景商墓志》:“大和二年,清河崔公郾下擢进士甲科,赴诸侯之辟于蜀西川,于荆,于越,凡所从悉当时名公,公亦以国士之道居于其府。御史丞得其名奏为监察,历殿中侍御史,益有名。入尚书省为度支员外郎。丁继母裴夫人忧,毁逾于礼。卒丧,除刑部员外郎,转度支郎中。时宰相李德裕专国柄,忿公不依己,黜为温州刺史,移滁州刺史。”[20]孙景商于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他没有担任其他官职便入幕充职了。他首次入剑南西川幕,府主应当是杜元颖,因为杜元颖于长庆三年至大和三年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和四年(830)至六年(832)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李德裕。而从后来李德裕怒景商不附己来看,他不可能为李德裕所辟。《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李德裕幕,当误。杜元颖罢幕后他应当转入荆南幕,此时荆南节帅为段文昌。段文昌在荆南镇至大和六年。孙景商出荆南幕后当入浙江东道幕。李绅于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镇浙东,故其府主当为李绅。如果孙景商在李绅罢幕前后入朝为尚书郎官,此时李德裕已于大和八年(834)出为兴元节度使,朝廷政局发生了变化,牛党势力正在抬头。孙景商的入朝和得意应当与牛党引拔有关。开成五年(840)李德裕再次入相,便“忿公不依己”,将孙景商外放。孙景商先后入杜元颖、段文昌、李绅之幕,其中段文昌曾为宰相李逢吉所引拔,李逢吉与牛党令狐楚相善,说明段文昌在政治立场上是倾向于牛党的。因此孙景商为牛党重用而与李党结怨,也是当年他在荆南幕中埋下的伏笔。他一生的沉浮与牛李党争的大势相合。

●夏侯孜 咸通元年(860)—咸通三年(862)

李敬 《唐摭言》卷一五:“李敬者,本夏侯谯公之佣也。……凡十余岁,公自中书出镇成都,临行有以邸吏托者,一无所诺;至镇,用敬知进奏,既而鞅掌极矣。”[21]李敬是夏侯孜的忠诚老仆,被用作知进奏官,反映晚唐时藩镇用人违反朝廷规定的现象。

●韦昭度∗ 龙纪元年(889)—大顺二年(891)

吴融 《北梦琐言》卷四:“唐吴融侍郎策名后,曾依相国太尉韦公昭度,以文笔求知。每起草先呈,皆不称旨。吴乃祈掌武亲密,俾达其诚。且曰:‘某幸得齿在宾次,唯以文字受眷。虽愧荒拙,敢不著力,未闻惬当,反甚忧惧。’掌武笑曰:‘吴校书诚是艺士,每有见请,自是吴家文字,非干老夫。’由是改之,果惬上公之意也。”所谓“齿在宾次”,即为幕府僚佐。据《旧唐书》卷一七九《韦昭度传》,“昭宗即位,阆州刺史王建攻陈敬瑄于成都,隔绝贡奉,乃以昭度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招抚宣慰等使。昭度赴镇,敬瑄不受代。诏东川顾彦朗与王建合势讨之。昭度为行营招讨。卒岁只拔汉州。……昭度然之,奏请还都。昭度未及京师,建以重兵守剑门,急攻成都下之,杀敬瑄,自称留后。”韦昭度为藩镇,只此一事,则吴融当为韦昭度剑南西川节度使府僚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侯籍 《北梦琐言》卷一一:“唐相国夏侯公孜,富贵后得彭、素之术,甚有所益。……有夏侯长官者,本反初僧也,曾依相国门庭,乱离后,挈家寄于凤州山谷,寻亦物故,惟寡妻幼子而已。……其子名籍,学吟诗,入西川依托勋臣,为幕下从事。”

崔□ 《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送崔詹事中丞赴上都序》:“初,公由尚书郎出佐蜀郡。无何,熊轼畅毂,专席而坐,休绩布于巴汉。天子器之,时人谓公逸足骎骎,视公卿如步武耳。”

岭南东道

●何履光 至德二载(757)

崔国辅 《全唐文》卷四〇二崔国辅《上何都督履光书》:“崔国辅谨上书于都督何公节下,昨有自府廷而退者云,君公垂责,以为怠于奉上之礼,死罪死罪。窃闻礼不妄说,人为近佞媚也;不好狎,自全仁义也。故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君臣上下,非礼勿定;宦学事师,非礼勿亲。所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修身,践言合道以成礼。今人无礼,多涉于佞媚,不全于仁义。故以难进而易退,孜孜善行者为失礼,悲夫!古之有礼者则贵,今之有礼者则贱。虽然,君子修身,终不弃礼为苟容。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善人不拘俗也。国辅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殊不知君公以凡徒见待。君公闻叔向乎?闻张良乎?夫叔向者,不能言退,然不胜衣,为晋国之望;张良,妇人也,而懦夫下辈,宜君公不礼。萧曹为刀笔吏,碌碌无奇节。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屈原之忠贞逐于楚,张仪之利口鞭于梁,皆士之屯蒙,莫能自异。仆今日何复言哉!”

●杜佑 贞元元年(785)—贞元三年(787)

权德舆 关于权德舆与杜佑的关系,《唐语林》卷四“企羡”条自注云:“杜佑佐权德舆幕,李珏佐牛僧孺幕,后与使主同为相。”[22]其言有误。《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云:“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再迁监察御史。府罢,杜佑、裴胄皆奏请,二表同日至京。”据此可知,当权德舆尚在节镇为僚佐时,杜佑已为节度使,更不当佐权德舆之幕。权德舆应有短期在杜佑幕中之经历。在权德舆入朝之前,可能曾入杜佑幕,时杜佑为岭南节度使,与江西为邻镇。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朝为相,直到元和七年(812)因病致仕。在此期间,元和五年(810),权德舆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则权德舆与杜佑曾同朝为相。

●韦丹∗ 贞元八年(792)

王叔雅 《全唐文》卷七一三许志雍《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墓志铭》:“公讳叔雅,字元宏,太原祁人也。……郡举进士,……为礼部侍郎刘太真深见知遇,再举而登甲科。浃辰之间,名振寰宇。俄为山南东道嗣曹王皋辟为从事。丁太夫人忧,服阙,调补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环卫望高,以优贤也。未几为岭南连帅韦公丹举列上介,表迁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莲府才雄,军门瞻重,每下徐孺之榻,独夺陈琳之笔。属本使节制东川,府幕遂散,邀公独行,奏迁廷尉评兼监察御史。府公再迁慈晋,俄领江西,复随镇,拜监察御史里行,以南康□牧假行刺史事。……无何寝疾,经时沉痼,以元和四年正月七日告终于洪州南昌县之官舍。”按:韦丹曾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唐方镇年表》失考。据王叔雅仕历,韦丹节度岭南当在贞元八年,在李复与薛珏之间。王叔雅先入嗣曹王李皋山南东道幕,李皋于贞元三年(787)出镇山南,王叔雅当于此时或稍后入其幕,但不久丁母忧离职。按礼制丁忧期满应在贞元六年前后。丁忧期满他又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之职,不久便入岭南节度使韦丹幕,其时应在贞元七年、八年、九年数年间。岭南东道节度使自贞元三年至贞元八年为李复,贞元八年至十一年(795)为薛珏,所以韦丹为岭南东道节度使只能在贞元八年。据本志记载,韦丹调任剑南东川节度使,独邀王叔雅赴任,但实际上并未成行,因为自贞元二年(786)至十八年(802),剑南东川节度使一直是王叔邕担任,没有变动。朝廷有以韦丹接替王叔邕之命,但未能落实,韦丹只是名义上的东川节度使。后来韦丹改镇慈晋,不久又改镇江西。王叔雅则一直在其幕中。韦丹任江西观察使在元和二年(807)至五年(810),王叔雅便是在其幕任职期间去世的。

桂管

●李某 元和五年(810)—元和八年(813)

卢遵 《全唐文》卷五七八柳宗元《送内弟卢遵游桂州序》:“遵,予弟也。……以予弃于南服,来从予居五年矣。……则予之弃也,适累斯人焉,以爱予而慰其忧思,故不为京师游以取名当世。以桂之迩也,而中丞之道光大,多容贤者,故洋洋焉乐附而趋,以出其中之有夫如是,则宜奋翼鳞,乘内波以游乎无倪。往哉,其渐乎是行也。”柳宗元贬永州之第五年乃元和五年(810),据《唐方镇年表》,其时桂管观察使为李某,卢遵从永州赴幕。

华州

●赵骘∗ 约咸通七年(866)—中和二年(882)

郑仁表(掌书记) 《旧唐书》卷一七六《郑肃传》:“仁表擢第后,从杜审权、赵骘为华州、河中掌书记,入为起居郎。”按:赵骘镇华州,《唐方镇年表》失考。据《旧唐书》卷一七八《赵隐传》附:“弟骘,亦以进士登第。大中末,与兄隐并践省阁。咸通初,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转郎中,正拜中书舍人。六年,权知贡举。七年,选士,多得名流,拜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累迁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卒。”《唐方镇年表》以骆元光(李元谅)镇华州自德宗建中四年(783)至僖宗中和二年,其中有误。

晋慈

●姚齐梧 贞元十一年(795)—贞元十二年(796)

柳公绰(观察判官) 《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公绰性谨重,动循礼法。……慈隰观察使姚齐梧奏为判官,得殿中侍御史。冬荐授开州刺史,入为侍御史,再迁吏部员外郎。”按本传“冬荐授开州刺史”一句,断为“冬,荐授开州刺史”,误。如此断句,意为其年冬,柳公绰便被荐授开州刺史。传中未云何年,怎么突然出现一个“冬”字呢?是哪一年的冬天呢?其实“冬荐”乃唐朝后期一种选官、任官制度,这里是说柳公绰通过“冬荐”的途径获开州刺史的任命。

●韦丹 元和元年(806)

王叔雅 《全唐文》卷七一三许志雍《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墓志铭》:“公讳叔雅,字元宏,太原祁人也。……未几为岭南连帅韦公丹举列上介,表迁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属本使节制东川,府幕遂散,邀公独行,奏迁廷尉评兼监察御史。府公再迁慈晋,俄领江西,复随镇,拜监察御史里行”。据《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元和元年三月“己亥,以前剑南东川节度使韦丹为晋绛观察使”。

河西

●萧嵩 开元十五年(727)—开元十七年(729)

裴宽 《新唐书》卷一〇一《萧嵩传》:“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回纥又杀凉州守将王君,河陇大震。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封兰陵县子。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完树陴坞,怀保边人。”知裴宽等人入萧嵩幕在河西。《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朔方镇,误。

郭虚己 同上。

牛仙客 同上。

●安思顺 天宝六载(747)—天宝十一载(752)

李光弼(节度副使) 《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天宝)五载,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补为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八载,充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崔希逸 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元二十六年(738)

马元庆(节度副使) 《全唐文》卷三一〇孙逖《授马元庆河西节度副使制》:“敕:云麾将军右骁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节度副使上柱国马元庆,名重武臣,才优将略,有刚勇以制敌,能廉干以成务。河湟作镇,戎狄是虞,既资攻守之术,恒佐军州之任,可充河西节度副使,判凉州长史,兼赤水军副使,仍都知兵马使,余如故。”按:孙逖任中书舍人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马元庆的调任在其时,因此马元庆可能从张守珪幽州幕调至河西,大约在崔希逸任节度使时。《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据《册府元龟》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条记载,系于王君幕中。据《旧唐书》卷一〇三《王君传》,马元庆曾在王君手下任积石军副使,不是节度副使。可能的情况是:马元庆曾在河西任积石军副使,后入幽州任节度副使。当河西战事吃紧时,朝廷又把他调至河西任节度副使。其事当在崔希逸时。

陇右

●哥舒翰 天宝十二载(753)—天宝十四载(755)

※严武 《旧唐书》卷一一七《严武传》:“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迁侍御史。”《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哥舒翰河西幕,误。

安西四镇

●夫蒙灵詧 开元二十九年(741)—天宝六载(747)

王滔(行官) 《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将军程千里时为副都护,大将军毕思琛为灵詧押衙,并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尝构谮仙芝于灵詧。”

康怀顺 同上。

陈奉忠 同上。

毕思琛(押衙) 同上。

刘单 《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天宝六载八月,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师。九月,复至婆勒川连云堡,与边令诚等相见。其月末,还播密川,令刘单草告捷书,遣中使判官王廷芳告捷。”其时安西四镇节度使为夫蒙灵詧,高仙芝为四镇兵马使,刘单为夫蒙灵詧幕中文士。

●高仙芝 天宝六载(747)—天宝十载(751)

刘单 《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天宝六载八月,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师。九月,复至婆勒川连云堡,与边令诚等相见。其月末,还播密川,令刘单草告捷书,遣中使判官王廷芳告捷。……(夫蒙灵詧)又谓刘单曰:‘闻尔能作捷书。’单恐惧请罪。”高仙芝为四镇兵马使,刘单为夫蒙灵詧幕中文士,却为高仙芝效力。夫蒙灵詧罢职,高仙芝接替他的四镇节度使的职务,刘单应被高仙芝留用。

附:安西行营节度使及其僚佐

●李嗣业∗ 至德二载(757)—乾元二年(759)

段秀实(节度判官) 《旧唐书》卷一二八《段秀实传》:“嗣业既受节制,思秀实如失左右手,表请起复,为义王友,充节度判官。安庆绪奔邺,嗣业与诸军围之,安西辎重委于河内。乃奏秀实为怀州长史,知军州,加节度留后。”按:其时李嗣业统安西行营兵马,任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参加中原地区平叛,寓军怀州。

●荔非元礼∗ 乾元二年(759)—上元二年(761)

段秀实(节度判官) 《旧唐书》卷一二八《段秀实传》:“诸军进战于愁思冈,嗣业为流矢所中,卒于军,众推安西兵马使荔非元礼代之。秀实闻嗣业之丧,乃遗先锋将白孝德书,令发卒护嗣业丧送河内。秀实率将吏哭待于境,倾私财以奉丧事。元礼多其义,奏试光禄少卿,依前节度判官。”

●白孝德 上元二年(761)—广德元年(763)

段秀实(节度判官) 《旧唐书》卷一二八《段秀实传》:“邙山之败,军徙翼城,元礼为麾下所杀,将佐亦多遇害,而秀实独以智全。众推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稍定。又迁光禄卿,为孝德判官。”按:白孝德初继荔非元礼之任,为安西行营节度使。《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其事于邠宁镇,误。白孝德后“改镇邠宁,奏秀实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

威戎军

刘命昌(副使) 《全唐文》卷六二〇元友谅《汶川县唐威戎军制造天王殿记》:“副使彭城刘公命昌,辅佐戎军,恒持妙略,昔闻飞将,而见轻车。判官西河蔺公弇,风流倩倩,文质彬彬,阮元瑜书记之能,王仲宣从军之乐。……州守摄判官李建俌等,风情廓少,文武纵横,俱怀奉主之心,共守安边之术。”

蔺弇(判官) 同上。

李建俌(摄判官) 同上。

邕州

●陈昙∗ 贞元中(785—805)

刘绶 《南部新书》甲:“贞元中,邕州经略使陈昙怒判官刘绶,杖之二十五而卒。”

另外,唐代幕府有各种形式,如元帅府幕府,性质与方镇使府有别,但僚佐名称有的相同,因此容易混淆。《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将一些元帅府僚佐系于方镇使府,未加区别,不妥。

信安王李元帅府

王某等 高适《信安王幕府诗序》:“开元二十年,国家有事林胡,诏礼部尚书信安王总戎大举,时考功郎中王公、司勋郎中刘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监察御史崔公,咸在幕府,诗以颂美数公,见于词凡三十韵。”[23]按:《新唐书·玄宗纪》云:“开元二十年正月乙卯,信安郡王袆为河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以伐奚、契丹。三月,战于蓟州,败之。”故王某以下等人在信安王元帅幕,乃行军统帅幕府,与方镇幕府不同。《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河东道,不妥。此河东、河北道之“道”与藩镇之“道”,不是同一概念。

郭子仪元帅府

张镒(元帅府判官) 《旧唐书》卷一二五《张镒传》:“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尝伏事齐丘,辟镒为判官。授大理评事,迁殿中侍御史。”

畅璀 《旧唐书》卷一一一《畅璀传》:“畅璀,河东人也。乡举进士。天宝末,安禄山奏为河北海运判官。三迁大理评事,副元帅郭子仪辟为从事。”

王寅(随军要籍) 《全唐文》卷四一二常衮《授王寅太子左谕德制》:“敕:关内河东副元帅随军要籍朝议郎试秘书省著作郎赐绯鱼袋王寅,业继儒门,才通吏术,尝践清秩,不渝素检。自参戎府,更展文韬,进职宫僚,用嘉勤绩,可试太子左谕德,余如故。”常衮于宝应、永泰年间知制诰,此制当草于此时。其时任关内、河东副元帅者,为郭子仪。《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是时,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方顿军汾州,掠并、汾诸县以为己邑。乃以子仪兼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此宝应元年事,在此之前,郭子仪已任关内副元帅。《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河东镇,又系于王缙幕,皆误。

虞当(判官) 《金石萃编》卷七九《第五公等题名》:“前相国京兆第五公自户部侍郎出牧括州,子婿关内河东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兼侍御史虞当自中都济河,于华阴拜见,从谒灵祠,因纪贞石,时大唐大历五年六月四日。”[24]同谒者有司勋郎中兼侍御史李国清、仓部员外兼侍御史张昙、大理正兼监察御史王翙、右卫录事参军第五准。据《旧唐书·郭子仪传》,郭子仪从宝应元年起任关内河东副元帅,“德宗即位,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草料,所领诸使、副元帅并罢”。可知直到德宗即位,关内河东副元帅一直由郭子仪担任。《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将虞当系于河东镇,又系于王缙幕,皆误。张昙一直是郭子仪幕府僚佐,亦可作为佐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虞当,会稽人,为郭尚父从事。终沔州刺史,以信闻。”第五公即第五琦,《旧唐书》卷一二三《第五琦传》:“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据此碑,第五琦贬所当为括州。又据此碑或可为郭子仪杀张昙找到另一理由。《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大历十三年十二月:“郭子仪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刚率,谓其以武人轻己,衔之。孔目官吴曜为子仪所任,因而构之。子仪怒,诬奏昙煽动军众,诛之。”第五琦坐与鱼朝恩友善而遭贬,鱼朝恩一直与郭子仪为敌。在郭子仪幕中的虞当为第五琦之“子婿”,当第五琦被贬括州路经华阴时,虞当特意“济河”前来送行,而同在郭子仪幕府中的张昙等人亦随虞当同谒,说明他们关系非同一般。郭子仪恨鱼朝恩专权跋扈,迁怒于张昙。因此在鱼朝恩、第五琦等人倒台后,便诛张昙以泄愤。

※柳并(掌书记) 《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柳并传》:“柳并者,字伯存。大历中,辟河东府掌书记,迁殿中侍御史。丧明,终于家。初,并与刘太真、尹征、阎士和,受业于颖士,而并好黄老。”按:所谓“河东府”,当指关内、河东副元帅府。大历中,郭子仪一直担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柳并乃郭子仪元帅府僚佐。《全唐文》卷三七二柳并《代汾阳王祭贞懿皇后文》:“维某年月日驸马都尉郭暧父、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王、臣子仪谨遣上都进奏院官傅涛,敢昭告于贞懿皇后行宫。……”正是柳并在郭子仪河东副元帅府为郭子仪起草的祭文。《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系于河东镇,又系于薛兼训幕,皆误。

待考

王璠 《旧唐书》卷一六九《王璠传》:“王璠字鲁玉,父础,进士,文辞知名。元和五年,擢进士第,登宏词科。风仪修饰,操履甚坚,累辟诸侯府。”

尹悦 《全唐文》卷七一三尹悦《瀛州使府公宴记》:“元和六年秋,悦奉方伯常山公命,致问于瀛州使府。”

卢渥 《全唐文》卷八〇九司空图《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公讳渥,字子章,范阳人。……时宣宗锐意文治,白衣稍出流类,亦往往上门,故公中选甲科,籍则待制,名臣亦以得人为贺,皆为儒风隆替,当系于公。累辟诸侯府,亦以公去就为轻重。”

李筌 《云溪友议》卷上:“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25]

张镐 《全唐文》卷三六六贾至《授张镐谏议大夫制》:“门下侍御史南汝节度判官张镐,……可谏议大夫。”

张继 《唐才子传》卷三:“尝佐镇戎军幕府。”

庞□ 《因话录》卷四:“京兆庞尹及第后,从事寿春。有江淮举人,姓严,是登科记误本,倒书庞、严姓名,遂赁舟丐食。就谒时,郡中止有一判官,亦更不问其氏,使诣门投刺,称从侄。”所谓“从事寿春”即在寿州任幕府僚佐。

独孤宁、独孤实 《全唐文》卷五七七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仆间岁骤游邠壃,今戎帅杨大夫时为候奄,尽护群校。……今又能旁贵文雅,以符召文士之秀者河南独孤宁,署为记室,俾职文翰。……独孤生与仲兄实连举进士,并时管记于汉中、新平二连帅府,俱以笔砚承荷旧德,位未达而荣如贵仕,其难乎哉!”按:《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已考定独孤宁入邠宁杨朝晟之幕,而其入汉中、其仲兄独孤实入新平二镇则无考。

唐扶 《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唐扶传》:“扶字云翔,元和五年进士,累佐使府。……扶佐幕立事,登朝有名,及廉问瓯、闽,政事不治。”

郭彦 《全唐文》卷五二三杨于陵《为判官郭彦郎中谢手诏表》:“臣某言:监军使判官马某至,伏奉敕书,奉宣口敕,慰抚臣及将士等。……叨佐戎旃,无借箸之谋。”

萧立南 《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侍御讳立南,兰陵人也。……天宝元年,诏征贤良方正,以备多士。公时年十七,射策甲科,盛名翕然,震喧京邑,论者知远大之迹自此始也。既而荏苒宦途,遭遇世故,历佐戎幕,周旋江海。攸徂之邦,必闻其政;嘉谟成绩,藏在诸侯之策。既言中彝伦,亦动与吉会,由是自廷尉评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崔□ 《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送崔詹事中丞赴上都序》:“初,公由尚书郎出佐蜀郡。无何,熊轼畅毂,专席而坐,休绩布于巴汉。天子器之,时人谓公逸足骎骎,视公卿如步武耳。既而剖符驱传,出入吴楚,专五城,佐三府,府罢身退,复藏于密,出处之道,历二十载而未光,知公者不堪其叹,公未始屑于胸臆。”按:崔某可能与同书同卷独孤及《送崔员外还鄂州序》中之“崔员外”为同一人,所谓“出入吴楚”者也。

崔密、崔绘 《旧唐书》卷一一七《崔宁传》:“宁弟密,密子绘,父子皆以文雅称,历使府从事。”

窦叔向 《全唐诗》卷二四二有张继《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又有《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后者乃窦叔向答诗,自署“前国子博士窦叔向”。可知窦叔向就任某使府判官。[26]

裴休 《旧唐书》卷一七七《裴休传》:“裴休字公美,河内济源人也。……大和初,历诸藩辟召,入为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

崔珙 《旧唐书》卷一七七《崔珙传》:“珙,琯之母弟也。以书判拔萃高等,累佐使府。性威重,尤精吏术。”

薛九 《全唐文》卷三一五李华《送薛九远游序》:“薛都卿以夷澹养素,以文章导志。……惠然访余,告以行迈,将棹溪吴越,濡札江峤。东南胜事,落尔胸中,况为诸侯上宾。知大夫之官族古所贵,勉之哉!”

【注释】

[1]〔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2]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3]刘诗平:《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书评》,《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戴伟华:《唐代文学研究丛稿》,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

[5]《全唐文》卷四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27页。

[6]《旧唐书》卷一三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3646页。

[7]《新唐书》卷一七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6页。

[8]〔唐〕赵璘:《因话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1页。

[9]〔南宋〕佚名:《宝刻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74~275页。

[10]〔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6页。

[11]《旧五代史》卷二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321页。

[12]〔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一〇,中华书局,1994年,第1560页。

[13]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14]〔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页。

[15]《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中华书局,1956年,第7254页。

[16]参拙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17]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四“张谓”条,中华书局,1989年,第139页。

[18]参拙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第425~434页。

[19]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0页。

[20]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4册,第66页。

[2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5~166页。

[22]〔北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第381页。

[23]〔唐〕高适著,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24]〔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七九,收入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历代碑志丛书》第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70页。

[25]〔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页。

[26]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四,第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