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朓悲剧及原因

谢朓悲剧及原因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谢朓悲剧的原因,首先是高才被嫉。在萧齐统治阶级内部这一轮争权夺利的政治风浪中,谢朓始终受到萧鸾的信任和重用,官位不断升迁。对萧鸾的知遇之恩,谢朓感恩戴德,成为萧鸾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这为他日后政治立场的选择和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谢朓离开宣州,立刻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谢朓面临人生的一大抉择,无论他倾向于哪一方,都是生死考验。谢朓告发岳丈之举,在声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

谢朓悲剧及原因

谢朓人生的悲剧性,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出身华贵、才华高显而遭谗嫉,踏上仕途不久就遭遇挫折;二是身处险恶恐怖环境生活在忧危恐惧之中;三是最终蒙冤被杀。

造成谢朓悲剧的原因,首先是高才被嫉。谢朓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衣冠士族,又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外甥,“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善草隶,长五言诗”。[1]武帝即位之初他踏上仕途,一帆风顺。他先在豫章王萧嶷手下任太尉行参军[2]其年十九岁。永明四年(486),齐武帝第八子随王萧子隆迁东郎将、会稽太守,谢朓任其官属。不久转任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3]又转任文惠太子萧长懋舍人。[4]再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为“竟陵八友”[5]之一。永明八年(490),随王萧子隆受命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第二年赴任。谢朓被任为镇西功曹,[6]文学[7]随萧子隆赴荆州。谢朓少有文名和仕途通顺是他遭受嫉妒的根苗。

萧子隆喜爱文学,“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谢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8]。这引起他的顶头上司镇西长史[9]王秀之的嫉妒。长史是镇西将军府僚属长官,功曹、文学都是其属下。他的属下谢朓与将军亲近,这让他心里不舒服。王秀之身领荆州学府之“儒林祭酒”[10],长于经学,与将军兴趣爱好不同。因此他担心长于文学的谢朓会占上风。谢朓正受萧子隆赏识,他无法在萧子隆面前中伤谢朓,便直接打小报告给齐武帝,“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11]。诬告谢朓和一帮年轻人彼此呼应,结成了朋党。亲王出镇,属下结为朋党,又受亲王信重,这是最高统治者最担心的事情,齐武帝敕令谢朓还都。齐武帝把镇西将军萧子隆府中几位亲近的幕僚拆散,防患于未然。谢朓只好离开荆州还都。在荆州遭到猜忌,谢朓感到忧危恐惧,赴京途中写《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寄给镇西将军府的同事们,其中云:“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12]他把对手比成“鹰隼”,流露出强烈的畏惧之感;而自比“时菊”,说明他自信清白高洁

谢朓的悲剧是险恶的时代造成的。南朝是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相斫”和“篡夺”的时代,在频繁的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中伴随着血腥的杀戮。谢朓生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卒于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正是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位士人要想安身立命是很难的。生活在这个时代里,谢朓无法摆脱政治恐怖气氛造成的心理恐惧。从谢朓的诗题中“暂使下都”来看,谢朓还以为此行只是使职差遣性质,到京师办完事即可返镇西将军府。但来到京师,“迁新安王中军记室”[13]。职位虽有提升,却让谢朓感到意外,也感到身不由己,他在《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中表达了这种感触:

故吏文学谢朓死罪死罪。即日被尚书召,以朓补中军新安王记室参军。朓闻潢污之水,愿朝宗而每竭;驽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何则?皋壤摇落,对之惆怅;歧路西东,或以呜唈。况乃服义徒拥,归志莫从;邈若坠雨,翩似秋蒂。朓实庸流,行能无算,属天地休明,山川受纳,褒采一介,抽扬小善,故舍耒场圃,奉笔菟园,东乱三江,西浮七泽,契阔戎旃,从容宴语。长裾日曳,后乘载脂,荣立府廷,恩加颜色。沐发晞阳,未测涯涘;抚臆论报,早誓肌骨。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澥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惟待青江可望,候归艎于春渚;朱邸方开,效蓬心于秋实。如其簪履或存,衽席无改,虽复身填沟壑,犹望妻子知归。揽涕告辞,悲来横集,不任犬马之诚。[14]

可见这个任命是谢朓回到京城后接到的,事先没有思想准备。但在京师,他很快受到重用。谢朓还都,正遇上萧齐政权的一个动荡时期。齐武帝病殁,皇孙萧昭业即位,武帝堂弟萧鸾受遗命辅政。回都后谢朓先任新安王萧昭文中军府记室,又兼尚书殿中郎。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谢朓又担任骠骑咨议,领记室,管霸府文笔。这些显然都出于萧鸾的安排。萧鸾有野心,阴谋篡位,一年之内先后废除了昭业、昭文兄弟,自登皇位,改元建武,是为明帝。在这个过程中,谢朓参与了这场政治斗争,他为萧鸾所用,站在萧鸾一边,为萧鸾篡权为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齐明帝让封宣城公表》《为宣城公拜章》《为明帝拜录尚书表》《为录公拜扬州恩教》《为百官劝进齐明帝表》等皆出于谢朓手笔。谢朓以杰出的文才效命于萧鸾,也从萧鸾那里得到了报偿。萧鸾即位,谢朓转任中书郎,[15]掌中书诏诰。在萧齐统治阶级内部这一轮争权夺利的政治风浪中,谢朓始终受到萧鸾的信任和重用,官位不断升迁。对萧鸾的知遇之恩,谢朓感恩戴德,成为萧鸾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这为他日后政治立场的选择和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www.xing528.com)

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给谢朓心理造成浓重的阴影。好友王融、他长期追随的竟陵王萧子良、萧子隆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先后丧命。王融企图拥立萧子良,在昭业即位十多天后,“于狱赐死”。萧子良“以忧卒”,萧子隆“见杀”。这种风云变幻、朝不保夕的心理阴影令谢朓惴惴不安。建武二年(495)夏,他出任宣城太守,离开京师那个政治斗争旋涡中心,他感到松了一口气。但他在宣城仅一年多,便又“以选复为中书郎”返京。不久出为镇北将军、晋安王萧宝义的咨议、南东海郡太守,行南徐州事。南徐州密迩京师。谢朓离开宣州,立刻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永泰元年(498),明帝病重,对会稽太守王敬则深怀猜忌,密加防范。王敬则是南齐开国元勋,辅助齐高帝代宋建齐,官至司空。会稽是江南重镇,王敬则手握重兵,他对明帝的用心有所察觉,准备起兵。谢朓是王敬则的女婿,王敬则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密告谢朓,欲共商大计。谢朓面临人生的一大抉择,无论他倾向于哪一方,都是生死考验。

谢朓选择了朝廷,他把来人抓起来,把王敬则的阴谋驰报朝廷。王敬则阴谋暴露,提前发兵,兵败被杀。明帝嘉赏谢朓之功,升任他为尚书吏部郎,谢朓三次上表辞让,终不见许。谢朓告发岳丈之举,在声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其妻对他痛恨入骨,“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16]。谢朓的行为不仅为当时人所不齿,后来的史家亦多所讥刺。有人认为,谢朓告发岳丈,是出于“懦怯畏葸,勉求避祸”[17],未必为确论。谢朓在关键时刻选择朝廷,其原因在于齐明帝一直器重赏识谢朓,谢朓是齐明帝政权的核心人物,对明帝有感恩戴德之情;跟从王敬则谋反是附逆,站在朝廷一边是效顺,逆顺之理对于一位士人来说涉及政治气节,谢朓自然选择效顺。另外,明帝乃“多虑”“雄忍”“严能”之主,善用“计数”,得位后时刻严防异己,对王敬则已有提防。他任命心腹张瑰担任吴郡太守,张瑰是一员猛将,“素著干略”,南可以阻挡王敬则,北可以控制南徐州。王敬则谋反胜算无多;谢朓稍有动静,立刻会遭到朝廷和张瑰的夹击。谢朓放弃私情,国家利益至上,他的大义灭亲使南齐避免了一场动乱,于国于己,他的选择可能都是明智的。但王敬则毕竟是其岳父,在政治大节与人情伦理方面不可得兼时,他选择前者,既出于不得已,内心也充满矛盾与内疚。他临死时说:“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18]

王敬则事件反映了摆在谢朓面前的现实是多么严酷,生死荣辱忠孝难全之间谢朓保持着对明帝的忠贞。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证明了谢朓对明帝的感恩戴德和对王室的忠贞。明帝病死,太子萧宝卷即位,即东昏侯。萧宝卷失德,明帝的表弟江祏、江祀兄弟欲废之,立明帝第三子江夏王萧宝玄。不久,又改主意欲立明帝之侄始安王萧遥光,他们把想法告诉了谢朓,希望得到谢朓的支持。萧遥光也派刘沨密见谢朓,笼络谢朓。谢朓再次遇到艰难的选择。史载:“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19]高宗即齐明帝,说到底知恩思报的心理对谢朓的抉择起着支配作用。[20]在谢朓犹豫徘徊之际,萧遥光要以谢朓为心腹,并举荐谢朓兼知卫尉事。卫尉是非常重要而敏感的官职,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江祏、萧遥光想谋夺帝位,宫禁侍卫官的立场非常关键。谢朓接受这个任命,就意味着他成为萧遥光集团的一员,他不敢接受这个任命。但拒绝这个任命便意味着不与萧遥光合作,必为萧遥光所不容。因此他决定告发江祏和萧遥光,他把他们的阴谋告诉辅国将军左兴盛,但左兴盛“不敢发言”。江祏闻说,告知萧遥光,萧遥光大怒,又急于杀谢朓以灭口,“乃称敕召朓,仍回车付廷尉,与徐孝嗣、祏、暄等联名,启诛朓”。同时指使御史中丞范岫上奏朝廷,“收朓,下狱死”[21]。后来,江祏、萧遥光谋反失败,亦被杀。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一方面说明谢朓对明帝知恩思报的忠心矢志不渝,另一方面说明无论做什么选择,对于他来说都意味着生死存亡。在那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谢朓死得很冤,所以后来沈约《伤谢朓》诗云:“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22]

关于谢朓的为人,争议和分歧很大。除他的政敌对他的陷害诬蔑之外,对于谢朓出卖岳父和告发江祏等人之举,当时和后世都有人持贬议,认为谢朓人格有问题,为了保全个人性命,不惜出卖亲友,“在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中本无一定的向背”[23],因此被视为“反覆小人”而饱受讥议,“宣城死于畏祸,天下疑其反覆,即与吕布许攸同类而共笑也”[24]。也有人认为跟谢朓性格有关,说他疏于世务,懦怯畏葸,“昧乎明哲保身之诫”[25]。有人认为谢朓贪恋禄位,甚至认为这是他最终遭受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26]这就过多地把他的悲剧归结于他的个人原因。我们不同意这些认识。把谢朓的行为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我们就会对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谢朓的悲剧是政治立场问题,不是人格和性格问题。他的行为不能仅从人格和性格来解释,说到底是他不愿意背弃自己的政治立场,弃顺从逆。另外士人知恩思报和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也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支配作用。谢朓一直想摆脱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祸害,但未能如愿,最终还是死在这种矛盾斗争中,成为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