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的新奇和神奇使它成为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因此成为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跟胡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相同,它首先是作为一种食物进入诗歌领域的。唐代诗人王绩《食后》写自己的晚饭云:“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胡麻山样,楚豆野麋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103]王缙《送孙秀才》写招待朋友的饮食:“帝城风日好,况复建平家。玉枕双纹簟,金盘五色瓜。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赊。”[104]秦系《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写自己的穷困:“空山岁计是胡麻,穷海无梁泛一槎。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高吟丽句惊巢鹤,闲闭春风看落花。借问省中何水部,今人几个属诗家?”[105]牟融《题道院壁》:“山中旧宅四无邻,草净云和迥绝尘。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星坛火伏烟霞暝,林壑春香鸟雀驯。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闲身。”[106]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写游山时受到山中道人的招待:“道人摘芝菌,为予备午馔。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如何事于役,兹游急于传。却将尘土衣,一任瀑丝溅。”[107]有粮食时胡麻并不用来作为主食,用胡麻为饭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诗中写到用胡麻为饭,都是在强调生活的穷困或简朴,胡麻成为珍馐佳肴的对应物,乃隐者、贫穷之家聊以度日和待客的食材。
因为在道家修道理论中服食胡麻可以长生,修道者往往服食胡麻,胡麻成为道教意象。李白诗残句有云:“举袖露条脱,招我饭胡麻。”[108]招食者显然乃修道之士。在诗人笔下那些修道者往往服食胡麻。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写玉真公主的生活:“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109]王昌龄《题朱炼师山房》:“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磬步虚人。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110]姚合《过张云峰院宿》:“不吃胡麻饭,杯中自得仙。隔篱招好客,扫室置芳筵。家酝香醪嫩,时新异果鲜。夜深唯畏晓,坐稳岂思眠。棋罢嫌无敌,诗成贵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111]意为服食胡麻饭可以成仙,而逍遥自在的生活其实可比神仙,所以说自己不食胡麻饭也可成仙。这里包含着服食胡麻可以成仙的意思。钱起《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古也忧婚嫁,君能乐性肠。长男栖月宇,少女炫霓裳。问尔餐霞处,春山芝桂旁。鹤前飞九转,壶里驻三光。与我开龙峤,披云静药堂。胡麻兼藻绿,石髓隔花香。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窅然高象外,宁不傲羲皇。”[112]李端《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昨宵梦到亡何乡,忽见一人山之阳。高冠长剑立石堂,鬓眉飒爽瞳子方。胡麻作饭琼作浆,素书一帙在柏床。啖我还丹拍我背,令我延年在人代。乃书数字与我持,小儿归去须读之。觉来知是虚无事,山中雪平云覆地。东岭啼猿三四声,卷帘一望心堪碎。蓬莱有梯不可蹑,向海回头泪盈睫。且闻童子是苍蝇,谁谓庄生异蝴蝶。学仙去来辞故人,长安道路多风尘。”[113]王建《隐者居》:“山人住处高,看日上蟠桃。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朱书护身咒,水噀断邪刀。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114]宋代诗人胡则《题紫霄观》:“绮霞重叠武陵溪,溪岭相逢路不迷。白石洞天人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115]表现出对神仙生活的钦羡与向往。从这些诗里可以知道,胡麻是古代修道者的重要饮食内容,而在诗人笔下,胡麻已然包蕴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和意趣。
胡麻是养生良品,因此道侣间互赠胡麻或胡麻饭。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尽日临风坐,雄词妙略兼。共知时世薄,宁恨岁华淹。且把灵方试,休凭吉梦占。夜然烧汞火,朝炼洗金盐。有路求真隐,无媒举孝廉。自然成啸傲,不是学沉潜。水恨同心隔,霜愁两鬓沾。鹤屏怜掩扇,乌帽爱垂檐。雅调宜观乐,清才称典签。冠玄发少,书健紫毫尖。故疾因秋召,尘容畏日黔。壮图须行行,儒服谩襜襜。片石聊当枕,横烟欲代帘。蠹根延穴蚁,疏叶漏庭蟾。药鼎高低铸,云庵早晚苫。胡麻如重寄,从诮我无厌。”[116]张贲《以青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谁屑琼瑶事青,旧传名品出华阳。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117]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既然胡麻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又是道家必备饮食,因此种胡麻也进入诗歌的吟咏范围。张籍《太白老人》云:“日观东峰幽客住,竹巾藤带亦逢迎。暗修黄箓无人见,深种胡麻共犬行。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118]戴叔伦《题招隐寺》云:“昨日临川谢病还,求田问舍独相关。宋时有井如今在,却种胡麻不买山。”[119]唐代朱滔时有河北士人某氏《代妻答诗》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120]张祜《题赠崔权处士》:“读尽儒书鬓皓然,身游城市意林泉。已因骏马成三径,犹恨胡麻欠一廛。真玉比来曾不磷,直钩从此更谁怜?遗民莫恨无高躅,陶令而今亦甚贤。”[121]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意为遗憾的是未有一廛之地可种胡麻。宋代诗人梅尧臣《种胡麻》:“悲哀易衰老,鬓忽见二毛。苟生亦何乐,慈母年且高。勉力向药物,曲畦聊自薅。胡麻养气血,种以督儿曹。傍枝延扶疏,修繁橐韬。霜前未坚好,霜后可炮熬。诚非腾云术,顾此实以劳。”[122]明知食胡麻非成仙之术,种植它只是作为药用。
胡麻在西域只是植物、油料和食品之一种,只有到了中国,其功用才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挥。胡麻的食用价值在汉地得到传播和发扬,而其药用价值、道家文化色彩和文学作品中的道教意象则只有在中国文化土壤里才可能生成。
【注释】
[1]《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5页。
[2]《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第9册,第696页。
[3]《太平御览》卷九七二《果木部》,第9册,第584页。
[4]关于《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有不同观点,或谓成书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书于战国时期。南朝梁阮孝绪撰《七录》始记有《本经》,计有三卷。是书云:“世谓神农尝药。黄帝以前,文字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汉时,疑张仲景、华佗窜记其语。”宋代叶梦得《书传》云:“《神农本草》初但三卷,所载甚略,议者考其记出产郡名,以为东汉人所作。”书中收有来自域外的物品,如薏苡仁、菌桂、胡麻、葡萄、戎盐等。其成书年代当在这些药物传入中土之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转下页)
[5]〔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卷四,中华书局,2008年,第135页。毕沅指出,《初学记》引此段文字,“面”字之前有“麦”字;《太平御览》引此段文字,“面”作“麦”。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86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册,第217页。
[8]《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中华书局,1965年,第3272页。
[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谷部》,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12页。
[10]〔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卷二,中华书局,2009年,第175页。石声汉考证,《汉书》中没有提到过胡麻,疑“书”乃“使”或“时”字之误。见氏著《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科学史集刊》1963年第4期。
[11]〔北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二六,中华书局,1957年,第267页。
[12]〔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6页。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2页。
[14]〔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页。
[15]〔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道藏》第17册,第735页。按:所引陶隐居之说,见于《名医别录》,该书作者或作陶弘景,或云佚名。
[16]〔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736页。
[1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2页。
[1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2~613页。
[19]《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第9册,第695页。按:《证类本草》引《图经本草》有《广雅》文:“狗虱,巨胜也;藤苰,胡麻也。”吴征镒等认为,按照《图经本草》的记载,巨胜和胡麻非一物,《广雅》将二物并列,初为二条,后合为一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二物性味、功能相近。之后历代本草中巨胜和胡麻混淆难辨,可能与该书的记载有关。吴征镒等:《胡麻是亚麻,非脂麻辨——兼论中草药名称混乱的根源和〈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及作者》,《植物分类学报》2007年第4期。
[20]〔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道藏》第17册,第736页。
[2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2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23]〔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6~737页。
[24]〔南宋〕朱熹:《诗集传》卷八,中华书局,1958年,第92页。
[25]〔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六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4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1页。
[26]〔北宋〕苏轼:《苏东坡集》第4册,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11页。
[2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谷部》,第612页。
[28]吴征镒等:《胡麻是亚麻,非脂麻辨——兼论中草药名称混乱的根源和〈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及作者》,《植物分类学报》2007年第4期。
[29][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13~114页。
[30][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第115页。
[31][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第117页。
[32][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第114页。
[33]〔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20页。
[34]〔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第26页。
[35]〔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第32页。
[36]〔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第41页。
[37]《太平御览》卷九八九引,第9册,第696页。
[38]〔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第46页。
[39]〔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卷二,第175~176页。
[40]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卷二引,中华书局,2014年,第48页。
[4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3页。
[42]《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第3272页。
[43]《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99页。
[4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3页。
[4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4页。
[46]〔北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二六,第267页。
[47]〔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第44页。
[48]《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31、732页。
[49]《晋书》卷三三,第998页。
[50]〔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51]〔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卷九,第921页。
[52]《太平御览》卷八六〇《饮食部》,第8册,第570、571页。
[53]《太平御览》卷八六〇《饮食部》,第8册,第571页。
[54]《晋书》卷八二,第2138页。
[55]《太平御览》卷八六〇《饮食部》,第8册,第572页。
[56]《艺文类聚》卷八五《百谷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53页。
[57]《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8页。
[58]〔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54页。
[59]《资治通鉴》卷二一八,中华书局,1956年,第6972页。(www.xing528.com)
[60]《白居易集》卷一八,中华书局,1979年,第382页。
[61][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62]《太平广记》卷一九三,中华书局,1961年,第1446页。
[63]《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胡三省注引,第6972页。
[64]〔南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673页。
[65]〔南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四,中华书局,1982年,第127页。
[66]〔南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四,第129页。
[67]〔南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西湖书社,1981年,第97页。
[68]〔清〕王士禛著,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卷一二,齐鲁书社,2007年,第222页。
[69]《资治通鉴》卷二一八,第6972页。
[70]〔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其余店铺夜市不可细数,如猪胰胡饼,自中兴以来只东京脏三家一分,每夜在太平坊巷口,近来又或有效之者。”《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第746页。
[71]〔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卷八,第837~838页。
[72]《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第9册,第695页。
[73]〔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页。
[74]〔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7页。
[7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引,第615页。
[76]尚志钧辑校:《神农本草经辑校》卷二,第73页。
[7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引,第613页。
[78]〔北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二六,第267页。
[7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3页。
[8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4页。
[8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5页。
[82]〔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页。
[83]〔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页。
[84]〔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7页。
[85]〔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6页。
[86]〔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6页。
[87]〔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5页。
[88]〔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一一引,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页。
[89]〔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卷上,《道藏》第20册,第76页。
[90]《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引,第9册,第695页。
[91]《太平御览》卷九八九《药部》引,第9册,第695页。
[92]《太平御览》卷四一《地部》,第1册,第476页。
[9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三引,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89页。
[94]〔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一一,第186页。
[9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引,第613页。
[96]〔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6页。
[97]〔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道藏》第17册,第736页。
[98]《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39页。
[99]〔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七引,《道藏》第17册,第736页。
[100]〔北宋〕苏轼:《苏东坡集》四,第111页。
[10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3页。按: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郓州(治今山东东平)人,著名儿科医家,翰林医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著有《伤寒论发微》《婴孺论》《钱氏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等。现存《小儿药证直诀》。
[10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第613页。
[103]《全唐诗》卷三七,中华书局,1960年,第485页。
[104]《全唐诗》卷一二九,第1311页。
[105]《全唐诗》卷二六〇,第2898页。
[106]《全唐诗》卷四六七,第5312页。
[107]《全唐诗》卷六一〇,第7036页。
[108]《全唐诗》卷一八五,第1893页。
[109]〔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
[110]〔唐〕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卷四,巴蜀书社,2000年,第217页。
[111]《全唐诗》卷五〇〇,第5683页。
[112]《全唐诗》卷二三八,第2664~2665页。
[113]《全唐诗》卷二八四,第3239页。
[114]《全唐诗》卷二九九,第3398页。
[11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九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82页。
[116]《全唐诗》卷六二三,第7166页。
[117]《全唐诗》卷六三一,第7237页。
[118]《全唐诗》卷三八五,第4338页。
[119]《全唐诗》卷二七四,第3107页。
[120]《全唐诗》卷七八四,第8848页。此诗一作葛鸦儿作,见《全唐诗》卷八〇一,第9014页,题曰《怀良人》。
[121]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九,收入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第194页。
[122]〔北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