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令人讨厌的交谈习惯
有些女性在交流中有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令人生厌,会影响别人对你的整体评价。这些不良的习惯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作为懂得礼仪的女性,一定要加以克服。
在交谈之中“闭嘴”
交谈之中“闭嘴”,就是一言不发,从而使交谈变相冷场,导致不良的后果。
在交谈对象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自己始终保持沉默,会被视为对交谈对象的话不感兴趣。本来双方相谈甚欢,一方突然“打住”,会被理解成对对方的“抗议”,或对话题感到厌倦。所以,但凡碰上无意之中所出现的交谈“暂停”,你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引出新话题,或转移旧话题,以激发交谈者的情绪。
在交谈之中“插嘴”
交谈之中“插嘴”,就是在他人讲话的中途,突然出来插上一句,打断对方的话。在一般情况下,任何有礼貌的人都不应该打断他人讲话,上去插上一嘴,这样有喧宾夺主、自以为是之嫌。如果确实想对他人所说的话发表见解,也需要静待对方把话讲完。如果打算对他人所说的话加以补充,应先征得其同意,先说明“请允许我补充一点”,接下来再“插”进去。不过“插话”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免得打断对方的思路。有急事打断他人的谈话时,则务必要先讲一句“对不起”。当与不相识者、异性、长者或上司交谈时,更不宜“不邀而至”,上去就插上一嘴。
在交谈之中“杂嘴”
交谈之中“杂嘴”,就是使用语言不标准、不规范。比方说,应使用汉语普通话的商务场合,如果开口方言、闭口土语,不仅可能被他人误解,弄不好还会被视为做人不够开化。在对外交往中,应使用双方均能够接受的语言。
在交谈之中“脏嘴”
交谈之中“脏嘴”,就是说话不文明,满口都是“脏、乱、差”的语言,这对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得意忘形地口吐脏话。
在交谈之中“荤嘴”
交谈之中“荤嘴”,就是说话带“色”,时时刻刻把丑闻、艳事挂在嘴上。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论,“荤嘴”属于公开场合聊天之大忌,无论男女在哪里都让人瞧不起,特别是女性只要讲了这样的话题,之后就再无形象可言。
在交谈之中“油嘴”
交谈之中“油嘴”,就是说话油滑,毫无止境地胡乱幽默。谈吐幽默是一种高尚的教养,它是指说话生动有趣,而且意味深长。在适当的情境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讲话,可以使人们摆脱拘束不安的感觉,变得轻松而愉快。此外,它兼具使人获得审美快感、批评和讽刺等多重作用。然而幽默也需要区分场合与对象,需要顾及自己的身份。要是到处都“幽他一默”,这样的女性就有可能“沦落”为油腔滑调,从而招致反感。
在交谈之中“贫嘴”
交谈之中“贫嘴”,就是爱多说废话,爱乱开玩笑。爱耍“贫嘴”的人,动不动就拿交谈对象调侃、取笑、挖苦一通。不是没话找话,话头一起就絮絮叨叨,就是不分男女、不论长幼、不辨亲疏地乱开玩笑。耍“贫嘴”的女性,既令人瞧不起,又让人讨厌。
在交谈之中“强嘴”
交谈之中“强嘴”,就是喜欢跟别人争辩,喜欢强词夺理。有的女性非常强势,自以为“真理永远在自己手中”,自己永远正确。爱“强嘴”的女人,“没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这种人到哪里都不受人们的欢迎。
在交谈之中“刀子嘴”
交谈之中“刀子嘴”,就是说话尖酸刻薄,喜欢恶语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希望告之于人,不该“打破沙锅问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都不乐意将之展示于人,所以不应该在交谈时“哪壶不开提哪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口似刀的女人,处处树敌,时时开战,触犯了他人的大忌,终将会因自己的不检点而被社交圈淘汰。
在交谈之中“电报嘴”
交谈之中“电报嘴”,就是爱传闲话、爱搬弄是非,这是很多女性的通病。他人出于对自己的信任所讲的一些心里话,应该“到己为止”。将别人和自己说的内容到处传播,无限度地张扬,是人格卑鄙的表现。至于那些无中生有、以造谣生事为己任的人,就更加让人鄙视,也谈不上修养了。
批评讲究艺术,良药不苦口
批评讲究艺术,才能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至于伤害每个人都拥有的自尊心。如果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他的自尊,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批评若能做到“良药不苦口”,才算是真正做到家了,以下几条原则是批评艺术的集中表现。
1.用恰当的连接词。
许多人喜欢用先褒后贬的批评方法,其实这样未必有效。
例如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但是如果你的英语不偏科,在上面多下点儿工夫,那会更好的!”
这时,那学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在“但是”之后他就会开始对老师表扬的诚意产生怀疑了。他甚至认为,表扬只是一个铺垫,目的却是对他偏科的批评,从而引起反感。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批评的目的,并且让别人产生曲解。
这位老师也可以这样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下学期继续认真努力,那你英语成绩会像其他科目一样好的。”
这样,学生会欣然接受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的。
所以,建议你在批评别人时,尽可能把语句中的转折关系改成递进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2.谐音相关法。
谐音相关法就是运用同音异义现象,一语双关,从侧面点出错误之处。
如:八里乡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可是乡领导却迟迟未能解决修路问题。一遇雨天,群众出行很不方便。
一天,县领导来视察,见到路面情况对乡领导说:“你们这里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
在谈笑中,领导巧用谐音,从侧面指出当地的路需要加大力度治理。这样间接批评要比直接批评效果好。
3.巧妙截取法。
巧妙截取法就是利用截取意思相对或相反的成语、俗话和歇后语的方法,只说其中的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部分让对方去想,去体会。
例如:一职员对领导不实且片面的批评不满,便说:“兼听则明啊……”尽管后半句的“偏听则暗”未说出口,但领导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4.以身作则暗示。
敏感的人对直截了当的批评是深恶痛绝的,那么我们可以间接地提醒他们注意错误,这样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同学都不知道做值日生的责任,所以有一个星期无人履行值日职责。但是班主任崔老师只是向大家说:“今后一周我做值日生。”
于是,每天放学时,我们看到老师打扫教室,摆正桌椅,关好门窗等。以后再让我们值日时,我们都按照老师的做法来做,大家都做得很好。就这样,我们在没有受到批评的情况下学会了做值日生。
老师的这种做法非常明智,虽然他没有批评我们,但是通过他的以身作则,我们却知道了如何做是对的。我们也不妨用以身作则的方法,暗示别人改变行为。
5.使用旁敲侧击法。
不直接批评对方,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对方,促使对方解除疑虑或恐惧,提高认识,改正缺点。
有时,无声的行动更甚于有声的批评。例如,有一个大老板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谁都没注意到他,售货员站在柜台的另一边正在聊天。这时,这个大老板没说一句话,只是自己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要买的东西。他的这种行动便是对售货员的无声批评。
6.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加认识到你批评得很有道理而心悦诚服。
7.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
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程度的分寸。
8.批评要注意场合。
某些批评本来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却截然相反。比如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他一定会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满、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们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会注意到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批评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某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等于是批评一个人,得罪一群人。
9.批评口气要尽量委婉。
质问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被训斥会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被藐视,感觉人格受到污辱,会感到很压抑、反感。
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避免彼此意见沟通时的敌意。
以上几种批评的方法若运用得合理恰当,能给批评方和被批评方都带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较好的结果,反之不但会伤了和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因而批评方式的采用是为了批评目的而服务的。只有批评方式恰当而合理,别人才会欣然接受。
说软话,服人心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100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堆里去了。
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事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说话,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
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拒绝有理,他人无语
1.把难处说出来。
如果是举手之劳的事,想必谁都会答应对方的请求,但我们所面对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这时,我们也不要为难自己,而是把难处说出来让对方知道你拒绝他的原因是什么。
2.把对方的暗示挡回去。
对方提出请求后,不马上回答,而是先讲一些理由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请求,以减少对方遭到拒绝后的不快。
两个打工的老乡找到城里工作的李某,诉说打工的艰难,一再说住店住不起,租房又没有合适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宿。
李某听后马上暗示说:“是啊,城里比不了咱们乡下,住房可紧张了。就拿我来说吧,这么两间耳朵眼大的房子,住着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儿子,晚上只得睡沙发。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应该留你们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几天,可是做不到啊!”两位老乡听后,就非常知趣地走开了。
有些求人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喜欢用暗示来投石问路,这时你最好用暗示来拒绝。
3.让对方也理解你的苦衷。
“小张,请你今天把这一叠演讲稿抄一遍。”王科长指着厚厚一叠至少有三四十页的稿纸对秘书小张说。
小张看着厚厚的稿子,很为难地说:“这么多,抄得完吗?”
“抄不完吗?那请你另觅轻松的去处吧!”
也许科长正在气头上,于是小张被炒了鱿鱼。
小张的被炒实在令人惋惜,然而这也是可以想象的。像他这样生硬直接地拒绝上级的要求,给上级的感觉是他在对抗,不服从指示,因而扫了上级的威信。
所以,小张被炒也就难免了。其实,他不妨立即搬过那一堆稿子埋头就抄起来,过一两个小时后,把抄好了的交给科长,再委婉地表示自己的困难,那么科长肯定会很满足于自己说话的威力,并会因意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合理而延长时限。如果小张这样做的话,他就不至于被解雇。
我们也常会碰到一些来自上级、同事、朋友、邻居的要求,如果你确实力不能及,千万不要马上表示不可接受,而应先谢谢他对你的信任和看重,并表示很乐意为他效劳,再含蓄地说明自己爱莫能助的原因。这样,彼此都可以接受,不至于把事情弄得很不愉快。
4.陈明利害关系。
在遇到亲戚朋友委托你办事而你无法办到的时候,要讲清道理,陈明利害关系,明确地加以拒绝。这样,朋友会理解你,大家以后也不会麻烦你了。
小辉的舅父是一家石油厂的厂长。小辉同朋友一起合开了一家加油站,想让舅父给批点儿“等外油”,这样可降低成本。
舅父诚恳地对小辉说:“我是厂长,的确我打个招呼,你就可以买到‘等外油’。但我不能为你说这个话,这是几千人的厂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有经营权,没有走后门的权利。你是我的外甥,你也不愿意看到我犯错误,而让大家指指点点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我不能用厂长的权力为亲属谋私利呀!”
小辉听了舅舅的话,什么说的也没有了,从此他再也不给舅舅找类似的麻烦了。
5.降低对方的期望。
大凡来求你办事的人,都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一般来说,对你抱有的期望越高,你越是难以拒绝。在拒绝时,倘若多讲自己的长处,或过分夸耀自己,就会在无意中抬高了对方的期望,增大拒绝的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讲自己的短处,就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把对方求助的目标自然地转移过去。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绝者因得到一个好的建议,意外的惊喜所产生的欣慰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与烦恼。
看准对方的性格,投其所好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欢听奉承话,给他戴上几顶高帽,他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帮你办事;有的人则不然,你一给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为你是不怀好意。有的人刚愎自用,你用激将法,才能使他把事办好;有的人脾气暴躁,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求他办事,说话就不宜拐弯抹角。
外交史上有一则逸事: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以达到会谈的目的。
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嗯……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
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还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花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为上校,使对方降了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但是,对待那种十分傲气的人,如果他将面子看得很重而且讲究分寸,你不妨从正面恭维入手,让他飘飘然,因虚荣而顺从你的意图。这种类型的人只要你说他长得高,他便会踮起脚给你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关羽便采取此法。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关羽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我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依我看来,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果因你离开造成损失,罪过该有多大啊!关羽看了信后,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
此外,激将在语言上也非常有讲究:既不能没有锋芒,不疼不痒;又不能太刻薄,使对方反感,产生对抗心理。总之,激将之言要辩证地把褒与贬、抑与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激将的效果。
例如,某橡胶厂(甲方)进口了一整套价值为200万元的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由于原料与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搁置了4年无法使用。
后来,新任厂长决定将这套生产设备转卖给另一家橡胶厂(乙方)。
正式谈判前,甲方了解到乙方两个重要情况:一是该厂经济实力雄厚,但基本上都投入了再生产,要马上腾挪200万元添置设备,非常困难。
二是这位厂长年轻好胜,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甘示弱,甚至经常以拿破仑自诩。
对乙方有所了解后,甲方厂长决定亲自与对方进行谈判。
甲方厂长:“昨天在贵厂转了一整天,详细了解了贵厂的生产情况。你们的管理水平确实令人信服。你年轻有为,能力非凡,真让我钦佩。”
乙方厂长:“哪里哪里,老兄过奖了!我年轻无知,恳切希望得到老兄的指教!”
甲方厂长:“我向来不会奉承人,实事求是嘛。贵厂今天办得好,我就说好;明天办得不好,我就会说不好。”
乙方厂长:“老兄对我厂的设备印象如何?不是说打算把你们进口的那套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卖给我们吗?”
甲方厂长:“贵厂现有生产设备,在国内看是可以的,至少三五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关于转卖设备之事,只有两个疑问:第一,不知贵厂是否有经济实力购买这样的设备;第二,即使有能力购买,贵厂也未必有能力招聘到管理、操作这套设备的技术人员。”
乙方厂长听到这些话后,从心理上感觉到甲方厂长在轻视自己,十分不悦。
于是,他用炫耀的口气向甲方厂长介绍了己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表明己厂有能力购进并操作管理这套价值200万元的设备。经过一番周旋,甲方巧妙地将闲置了4年的设备转卖给了乙方。
运用激将法一定要因人而异,对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激将,千万不要不辨对象而通用一个方子吃药。一般说来,它对那些争强好胜的胆汁型人,效果比较明显;而对敏感多疑,办事谨小慎微的抑郁质的人,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他会把劝说者所给予的激将视为讽刺,导致心死。所以激将法的运用,必须是建立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如果对对方一点都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激将,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交谈好比一把钥匙,可以轻易地打开办事之门。人们的兴趣爱好往往牵连着头脑中的兴奋点。我们如果在交谈中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兴趣爱好,从不同的话题入手,常常可以比较容易地开启对方的心扉,步入对方的心灵深处,有效地激发对方情感的共鸣,顺利办成所求之事。
多说别人的长处,少说别人的不足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中国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成熟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的坏话。这样,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也给自己赢得了人缘。
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四国结成同盟,组成联军一起对齐国发起进攻。在双方交战中,齐军大败而归,齐顷公差一点成为俘虏。谁曾想到,这场战争竟是因为齐顷公戏弄四国的使臣导致的。
公元前592年,晋国大夫邰克在访问鲁国之后,又与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一起去齐国拜访。两人到达齐国领域后,又与卫国的使臣孙良夫、曹国的使臣公子首不期而遇。所以四位使臣结伴而行,一起到达了齐国的国都临淄。
非常凑巧的是,这四位使臣在生理上都有一些缺陷:晋国的邰克只有一只眼睛,鲁国的季孙行父头上没有头发,卫国的孙良夫一条腿有残疾,曹国的公子首先天驼背。齐顷公在接见了他们四位之后,回到后宫把这四个人的外貌对他母亲萧太后叙述了一番。萧太后好奇心特别重,非要去看一看不可。而齐顷公为了博得母后的欢心,准备戏弄这四位使臣一番。他让人从城内找来一个独眼龙,一个秃子,一个瘸子,一个罗锅,分别对号入座为四位来宾驭车,定于第二天到花园做客。上卿国佐谏曰:国家之间的外交不是儿戏,人家朝聘修好而来,我们应该以礼相待,千万不要嘲笑人家。可是齐顷公仗着自己的国大兵多,别的国家对其无可奈何,遂不听劝告。第二天,当四位使臣在四位齐国仆人的陪同下经过萧太后居住的楼台之下时,萧太后与宫女们启帷观望,禁不住哈哈大笑。使臣起初见给他驭车的人和自己有一样的身体缺陷,以为是偶然巧合,没有在意,等听到嘲笑声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齐顷公在戏弄他们。
四位使臣草草饮了几杯之后,便回到馆舍。当他们知道台上嬉笑的是国母后,不由得火冒三丈。四位使臣愤愤地说,我们好意来访,齐顷公竟把我们当笑料供妇人们开心,真可恨至极!于是四国使臣歃血为盟,对天起誓,决心协力同心,伐齐报仇。第二年,齐国借口鲁国归附晋国,出兵伐鲁,并顺手牵羊,在卫国边境地区捞了一把。晋国为了保住霸主的地位,来了个新账旧账一起算,汇集四国军队大举伐齐,直打到临淄城下,逼得齐国签订了盟约为止。
因“戏客”而引起了战乱,甚至差一点遭到亡国之祸,教训很深刻,也非常发人深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时,不能凭一时冲动及兴趣,说些伤别人自尊的话。齐顷公为图自己一时之快,把外国使臣的生理缺陷当做笑料,能不让人恼怒,愤恨吗?
话说三分,点到为止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留下七分自己赏。”有些人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时刻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这是最机智的做法。
说话前需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唠叨吗?
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涉及对方的事,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大事,你没有搞清对方的立场就高谈阔论,这样更容易招灾惹祸。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并不是指你所做的事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个问题,这里讲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话,并不是不诚实,也不是狡猾的表现。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由此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话说好了万事好,话说坏了毁前程。所以,在说话前必须考虑清楚,想好了再说,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个“有口无脑、缺心少肺”之人。
有时你的三分话,正体现了你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人,普通病人的病状,或许可以对人提起;如果是患花柳病的病人,你就只字不能对别人提及。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经办银行业务的人,其业务的大概情形,或许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与存款额,你是绝对不可对别人提起的。这是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
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有时你因为不能遵守只说三分话的戒条,酿成大祸,往往使你的精神痛苦,甚至于蒙受更大的损失呢。
如果你从事的是机密工作,或者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说三分话,还要局限在重要话题之外。重要话题是一字都说不得的,你说的三分话,应该是风花雪月,应该是柴米油盐,应该是上天入地,应该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无关紧要的材料。无关紧要的材料,虽是说得头头是道,兴味淋漓,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不会引来什么苦恼。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告诉别人你话中有话,这就是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艺术。这不失为一种大的智慧,既指出对方的错误,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打动了对方的心。
暗示的妙处
暗示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暗示的方法有:
1.以故事暗示。
一次,一领导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并决定由曾在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到机关做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领导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导演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品质。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2.以笑话暗示。
一次,几位老同志反映机关宿舍晚上不安静,楼上的小青年举止不注意,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这属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在会上讲,就会使老同志和青年人之间产生鸿沟。
党委书记和小青年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有个老头晚上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又照例先甩下第一只鞋,尔后猛然想起老头的意见,就轻轻放下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伙子们悟出了笑话是有所指的。
3.岔题暗示。
请看一段对白:
甲:老何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好大喜功。
乙:昨晚播了《红楼梦》第一集,你看了吗?
甲:没有。你知道吗?向市里上报的材料,尽说好话,把老何捧上了天。
乙:唉,你不看真可惜,看了就能知道跟电影相比到底哪个拍得好。
不难看出,乙一再岔题,是为了向甲作出暗示:他不愿意背后随便议论别人。如果甲尚知趣,说话至此,也该停止对老何的蜚短流长了。(www.xing528.com)
4.诙谐暗示。
这是以幽默的语言或随意说笑的方式,向被暗示者传递信息。
南唐时,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师大旱,烈祖询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谏,便诙谐地答道:“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天性比较豁达,听罢大笑,决定减轻税收。
借助一句笑话来暗示,竟然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10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会绕弯子,神经多长些末梢,否则就得做好吃亏、碰钉子的心理准备。
面对恶意冒犯者
在社交场合,有时我们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地抢白、奚落、挖苦、讥讽,这时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1.仿拟话语。
仿照对方讽刺性的话语形式,制造出一种新的说法,将对方置于一种反而不利的位置上,从而使对方落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自造的陷阱中。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溜达。一次,一个富翁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一顶帽子吗?”安徒生马上回敬了一句:“你帽子底下的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
对方本想嘲笑安徒生服饰破旧寒酸,不想反被安徒生嘲弄了一番。安徒生仿拟对方的话语形式,改换了几个字词,便辛辣地讽刺了对方的愚蠢卑鄙,空长一个脑袋。
2.以毒攻毒。
当对方用恶毒的话攻击你的时候,不妨顺水推舟,借他的话回敬他。
有一个掌柜喜欢愚弄人,并常常以此自得。一天早上,他正在门口吸着水旱烟,看见赶集的大爷骑着毛驴来到门口,于是他就喊道:“喂,抽袋烟再走吧!”
大爷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多谢掌柜的,我刚抽过了。”这位掌柜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呢,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一笑。
大爷猛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这里有没有朋友,你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抽烟呢?”接着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这位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这个假设,借此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与毛驴的“朋友”关系。
孔融10岁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当时在场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孔融应答如流,得到宾客们的称赞。但有一位叫陈韪的大夫却不以为然,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孔融采用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的语言形式,以问作答,把对方射过来的“炮弹”又原样给弹了回去,暗示对方长大后就变愚蠢了。
3.巧借比喻。
巧借对方比喻中的不雅事物,用与此相克相关的事物作比,针锋相对,给以迎头痛击。
例如,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赫胥黎竭力加以支持和宣传,并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教会诅咒他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宗教首领见赫胥黎步入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轻蔑地答道:“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
赫胥黎以比作比,引出被比的事物“盗贼”,巧妙地戳穿了宗教首领的丑恶本质和害怕真理的面目。
当你面对别人恶意的侵犯时,具备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非常重要。在防卫中运用优雅、得体的语言把你的智慧和大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幽默——让尴尬不再尴尬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一剂灵丹妙药。谈话中偶然的冷场或者突如其来的窘境往往使大家不知所措,这时一个恰当的幽默就会起到神奇之效,让你轻轻松松摆脱尴尬。
几位年轻同事在饭店里小酌,一位爱说俏皮话的男士夹起一个油光发亮的鸡腿硬要一位女同事吃,女士正在谦让,他脱口说出这样的话:“只有你配吃这个鸡腿,因为你和它一样。”这位体态丰盈的女土顿时满脸通红,气得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与上例相似,女主人给两位登门造访的老同学端上两杯咖啡,一位老同学开玩笑似地对另一位同学说:“秃子跟着月亮走——我是沾了你的光。”不料女主人的丈夫满脸不悦地走开了,原来这位丈夫是中年谢顶的人。
这些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尴尬处境,大部分人都曾体验过。
还有一些喜欢和别人捣蛋的人,在公共场合,他们会突然把你搂住,然后提起一件你讳莫如深的往事,有恃无恐地出你的丑,或是公开你的隐私,或是阔谈你干过的傻事和闹出的笑话。如果这时你生了气,他就会说:“这只不过是跟你开开玩笑,你也太神经过敏、太缺乏幽默感了。”
日本的多湖辉一直从事人们处在尴尬境地时的各种表现的研究。他指出:“人们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在开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表现为张口结舌或者满脸通红。但是,我们可以有另一种比较聪明的解决办法,保持沉默,或者设法改变你的处境。”
别花过多的时间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不要冥思苦想类似“为什么这人要对我如此恶作剧”的问题。也许有些人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的,因为他们觉得你对他已造成威胁,或者是想惩罚你曾经做过对不起他的事;而另一些人是习惯于开这类玩笑的,他们毫不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对于后一类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他是否是故意的。
多湖辉先生说:“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别有用心。”相当可能的情况是他压根儿没有意识到你会受到伤害。当你向他指出其失礼的言行后,这位呆头呆脑的冒犯者通常会向你致歉。
有了这种认识后,心情就不会那样紧张激动。当他用光滑的鸡腿比拟你丰满的大腿时,你不妨接上一句:“当然你是不会把自己比做动物的。”这枚软钉子完全可以使你从失败者变成胜利者,不过脸上要多带一点笑容,如果你捧腹大笑,那场面就更带劲了。
当然,怎样摆脱窘迫的处境,要依情形而定。如果你的上司在你做事时三番五次地责备你,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指出:“我们是否可以私下谈这个问题?”
同样的,伤害你的人若是你的配偶或亲密朋友,你可以说明你觉得多么尴尬、为难甚至是痛苦,远比以同样的方法去回击对方要好得多。如果这人继续不分场合地使你窘迫不堪,你可明确指出:“我觉得以后很难再信赖你。”
下回有人故意羞辱你时,你可以采取比较激烈的方法。有时,你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下来。你可以说:“你已经使我难堪了,你不介意告诉我这都是因为什么缘故吧?”或者说:“你似乎心烦意乱,是不是我有什么事使你不高兴了?”
不管怎样做,都要避免动怒,千万别发火。如果失去了泰然自若的态度,你就只能使对方占上风,使别人对你产生不满情绪。再说,跟那些修养极差或别有用心的人生气不值得。
相当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靠急中生智和幽默感。多湖辉曾讲了一个典型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两位作家之间的交锋。一位作家刚完成一本书,正陶醉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另一个作家对他有些嫉妒,不顾别人的劝说跑去和他说:“我喜欢你这本书,是谁替你写的?”他马上回敬道:“我很高兴你喜欢它,是谁替你读的?”
一位饭店老板对一个女服务员在工作时间总接电话非常不满。她对这位女招待说:“对你每天总接电话的行为,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女招待说:“你大概想,怎么总没有顾客给我打电话。”噎得女老板满脸通红。
所以,急中生智,既柔中带刚,又不失风度,这往往是最好不过的回击办法。
幽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智慧的火花。
据说,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
这明明是指威尔森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故意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被窘倒,反而得到一片喝彩。
如果有人说你:“你这副样子,迟早会倒霉!”你可以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太感谢你了,我努力争取不像你一样倒霉!”
幽默之所以能使人在生活中化险为夷,是在于它可以将哲理和人的心智进行结合,用新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矛盾。
自我解嘲,化解尴尬的大智慧
自我解嘲是在自己尴尬的处境下,诙谐地为自己进行辩解或嘲讽。在人际交往中,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张扬解嘲者幽默风趣的个性。
然而,从自嘲者的本意来看,又并非止于自我嘲弄,多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具有表里相悖、言此意彼的特点。自嘲在交际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和使用价值,可以用笑声起到正常表达起不到的作用。作为一名女性,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
杨澜在担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曾被邀请到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担任“第九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颁奖文艺晚会”的主持人。晚会中,在报幕退场时,她不小心被台阶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滚倒在地。这种洋相的出现,确实令人难堪。但杨澜非常沉着地爬了起来,凭着她主持人特有的口才,笑容可掬地对台下的观众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我刚才的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会很精彩的,不信,你们瞧他们。”
她话音刚落,全场观众为她机敏的反应报以热烈掌声。
杨澜这段自我解嘲式的即兴演讲非常成功,不但为自己摆脱了难堪,还让广州人民领略了她的出众才智和非凡口才。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自嘲的话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巧妙地渲染,又借着“晚会”这个主题进行了发挥。然后迅速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节目中去,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天衣无缝地为自己搭好了台阶。
还有一位女歌唱家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她的自嘲言语也是非常高明。这位光彩照人的女歌唱家,曲毕谢幕时,没有走出两步,便被麦克风的线绊倒在地,华丽的服装、娇美的身躯与当时的狼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当时,观众一片哗然。
然而,这位女歌唱家并没有慌张,她急中生智地站起来,拿起话筒说:“我真正为大家的热情倾倒了!”
顿时,杂乱的声音被一阵阵的笑声和掌声代替了。
女歌唱家用这种得体的自嘲方法,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在工作与生活中,有些女性因为过于害羞,一遇到尴尬之事,便不知如何是好,只懂得匆匆溜掉,有的甚至掩面而泣。其实,女性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应该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
当对方的话语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你,使你处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摆脱窘迫,常常比反唇相讥更有效,有时对方也会有所察觉,因歉疚而设法转圜。在一次舞会上,一个个头偏矮的男子,去邀请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孩跳舞,那女孩傲慢地拒绝说:“我从不与比我矮的男人跳舞。”男人听了没有发火,也没有指责对方,而是淡淡一笑,自嘲地说:“我真是武大郎开店,找错了帮手!”那女孩听后脸红耳赤,反而不自然起来。自嘲,使那位男士走出窘境,保持了心境的平衡,而且还把尴尬抛还给了那个伤害自己的女孩。
如果说幽默是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那么自嘲则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果,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勇气,自嘲同样需要勇气,一个敢于自嘲、懂得自嘲的女人,必定是个自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女人。
用善意的谎言排除尴尬
谎言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世界不可缺少真实。在真实与谎言之间,孰是孰非,全看你的动机与目的,这样才能与善恶相提并论,谎言有时却是善意情感的表露。
小郭是一个很无趣的人,小孟很不喜欢和他在一起。所以当小郭邀他下班后去吃饭时,小孟就编了个谎话说:“今天很忙,实在没空。”予以拒绝。
像小孟拒绝小郭的邀约,就是使用说谎的权宜之计,因为不管怎样,小孟总不能说:“和你这种人喝酒实在是很无聊的事,所以我不去。”这样说是很伤感情的。
好不容易打发了小郭后,小孟又犯了酒瘾,于是约业务科的老陈到公司附近的小馆子去喝一杯。
没想到小孟与老陈喝得正起劲的时候,小郭突然出现了:“小孟,你不是说今天没空吗?”
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尴尬的场面,由于事出突然,小孟一时也找不出话回答,只是心想要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尴尬……小孟该怎么办呢?这时要注意,谎话比真话更容易让人接受,但说谎一定要艺术一些。
既想避免跟对方针锋相对,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是非常有效的。
在这种情形下,最好就是大家都坐下来喝酒。而且对第三者出现的理由,一定也要有交待。
“唉呀!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见你!”
“我才真没想到你竟然会在这里喝酒呢!”
“来,来,先坐下来喝一杯再说……”
“本来今晚约我谈生意的人,就在你离开后打电话来说临时有急事要取消约会。这使得我很懊悔没有接受你的邀约,等我去找你时,你已经离开了。凑巧碰到老陈,所以我找他来这里喝一杯了……”
在这里,不撒上小小谎言还真不行,可见只要目的单纯,没有害人之心,谎言是一把上得来下得去的梯子。
当然,在酒桌上好说话,容易圆谎。要是在其他场合中谎言被识破该怎么办呢?用装傻充愣的办法也能顺利过关。
小刘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是个好猎手,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高明的枪法。
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猎,朋友指着河里一只野鸭请他开枪,他瞄了一下扣动扳机,但没有打中,野鸭飞走了。
朋友替他难为情,他却毫不介意,对朋友说:“真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呢!”朋友听了捧腹大笑。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是荒唐无比的痴言呆语,而正是这句痴言呆语,才让自己摆脱了窘境。
让别人先开口
约瑟夫·乔特在27岁时就成了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领导人,这并不是偶然的。他不仅很有才干,还善于运筹帷幄,所以才能在后来成为司法界领袖。
但是,在数年前,他还只是布特勒·埃瓦茨·索思梅特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普通职员。后来,他觉得自己在那家事务所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便毅然辞职。这种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乔特回到这家事务所时的情形。在他离开不久之后,他原来的老板希望他能回去工作。
乔特故意装作一无所知。埃瓦茨越是想让他回去,他就越冷淡。乔特曾经说起过这件事。他说:“埃瓦茨开始提出其他建议,开始,他说让我介绍认识的青年到他那儿去工作。我说没有。但他还是继续不放,最后才松口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是想让你回来做律师。’”乔特真正想要的建议终于出来了。他运用了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方法,诱导他人先说出他的期望。从埃瓦茨那里,他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东西。用冷漠的态度掩饰自己的意图是支配他人思想的最佳方法。
在与人谈判时,聪明人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
有一次,爱迪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种策略。此后,他便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专门向他人兜售自己的发明。
二十几岁时,爱迪生在金业证券和电报公司做电气工程师,改进了当时的通信器。
罗尔特·惠勒说,有一天,公司的两个董事召爱迪生去经理室,要和他谈谈有关购买他的通信器发明权的事。爱迪生想:“如果能卖到5000元就好了。但是,如果连卖都卖不出去的话,还不如随口说个价钱,正好我做实验缺笔钱。”经理来福兹说:“爱迪生先生,你想卖多少钱呢?”爱迪生说:“你觉得能值多少钱,就开个价吧。”经理说:“你觉得4万块能卖吗?”
爱迪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觉得自己快要晕倒了。
靠这4万元,爱迪生才能独立经营制造和发明的事业。他也记住了得到这笔财富的秘诀。
“你开个价吧!”这成了爱迪生回答所有建议的回答。运用这个方法,他又把两种发明卖给了电报局,共得20万元。
爱迪生和乔特一样,先让他人说话,然后自己占便宜。在交易中,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常常能占据优势,那些成功人士有时也让他人掌握发言权,可事实上他们却总是大占优势。
桑德勒是芝加哥著名的地产经纪人。前不久,他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而做成了一笔大生意的。在最后一次待签证书时,人们总会提出反对或拖延的理由,这种事是很正常的,而桑德勒却化解了这样的危机。
他揣着合同来到客户的办公室。但是,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拿合同出来,反而和客户谈一些能让他大感兴趣的事。
最后,当那人忍不住说“合同怎么样了”时,他就取出合同,在上面签字。
他把责任推给了他人,让对方先为此而着急。
有些时候,只有掩饰自己的意图,才能让他人按我们的意思做事。如果我们装得很冷漠,他人就会把我们的计划看成是一种机会;如果我们急切地想说什么,他们就会开始戒备了。
所以,费尔斯通在早年看中克立斯蒂时,就跟踪他到了芝加哥,与他住进同一家旅馆,晚上和白天大多时间都躲着他,只是想在克立斯蒂去餐厅用早点时与他“偶然”相遇。
费尔斯通说:“我们共进早餐,他问我营业上的事,自然地谈到其他事情。在用完早点之前,他就认购了10000元股票。后来,克立斯蒂一共买了我们大约5万元股票。最后,他成了我们的经理,在我们急需支持时,大大地帮助了我们。我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我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去会见他。”
正因为费尔斯通将他的目的掩饰了起来,他才能奠定建立大规模车轮工业的基础。
为达目的,聪明人总是躲在暗中做事。比如说,莫德莱为了让格兰特总统委任他做驻英大使,就将自己的选举运动的演说辞送到格兰特的秘书巴林那儿。他知道,巴林一定会将他的信转给格兰特看的。因此,他没有将演说辞交给格兰特。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常常不会直接告诉别人目标是什么,只是将想说的告诉与之有关的人,让其代为转达。
凭借这种方法,古巴总督伍德让某城市那些多疑的居民参与了美国政治,还推举一位古巴人做市长。当时,正好有一位商人拜访伍德,伍德就问那位商人,古巴的绅士们是不是都是些“受到冷漠教育”而“害怕做官”的人。然后,他又再次请求商人不要泄露这次谈话的内容。结果,那些他不敢公开说的话没过多久就传遍了整个城市。数天后,古巴的一位领袖出来应战,并被委任为市长。
大人物运用的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策略是最有趣的,也许这是普遍被人讨论得最多的方法。可是,想要自如地运用这种策略却不太容易,你应该认真地了解他人的性格,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分清乖巧和狡猾的区别。
就他人最在行的事情提问
马可森曾经访问过纽约的大资本家亨利.罗杰斯。
马可森这样记载这次访问:“因为我实在是有太多问题想问他,因此,采访之前我就对此向他表示了歉意。”
他立即说:“如果你一个问题都没有的话,不是说明你是个无趣的人吗?”
马可森接着说:“有很多人,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一无所获,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害怕问他人。他们认为多问会让大人物恼怒,或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次,有一名报社记者采访银街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向他请教金融学中一个最复杂的有关国际汇兑的问题。大约15分钟之后,记者脱帽准备告辞。临行时,他对银行家说:“十分感谢,我已经十分了解这个问题了。”
那位银行家在他快走到门口时把他叫住了,告诉他:“年轻人,你很了不起啊!我在银行做了40年,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了解国际汇兑的事呢。”
就像这名记者一样,有些人之所以总是不肯提出问题,也许是因为他们十分愚蠢地以为自己已经对此十分了解,或者怕暴露自己浅薄的真面目吧。
可是,据我所知,取信于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适当地多提些问题。罗斯福就属于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对此,查尔斯·西莫说:“罗斯福总统的白宫大门永远欢迎能使总统感兴趣的人。无论是各领域的专家,还是其他的访客,他总能立即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共同的话题。”在为人处世方面,罗斯福是很出色的,这也常让人产生误解。因为在人们眼中,他好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天才,所以,人们总认为他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学识,以达到吸引他人的目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能够真诚地赞美他人之所长,这才是他受人欢迎的关键所在,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无论讨论任何问题,他那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都会让对方感到十分惊异。
有才干的人在利用发问来取信于人时,通常会特别注意以下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显出自己对他人的知识的敬佩,这种谦恭的态度是重要的。麦克兰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一原则而“失去至少20份工作”。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十分刻苦的专于炼铸技术的工程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成了世界知名的炼铸技师。可当他开始工作时,根本不会提问。他说:“我不断失去工作,这是因为在上司眼里我懂得太多了,可我又喜欢提问,很明显,我的问题使我上司十分下不来台,然后我就会失业了。”
仅仅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就会导致我们十分不快。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了。当麦克兰发现自己问错了对象时,他立即改正了错误。他开始学会对上司所懂得的知识表示敬佩。他向上司问了一个后者十分精通的问题,上司也很快、很详细地解答了。在他毕生的事业中,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发问时应注意的第二个原则是:确定你真的对这个问题有兴趣。
李莲·爱可乐女士曾告诉我们:“有一次,一位少妇就一个有关道德哲学的问题向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迈克什博士发问,校长立刻反问她道:‘夫人,你是只想了解一点知识呢,还是想重点谈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必须承认,博士对少妇的态度是粗暴了些,可这位太太也是自讨没趣,因为她问这个问题时根本就没什么诚意。
还有第三个原则应当予以重视:确定对方乐于回答这个问题。
就连我们也会时时躲避那些想打听我们的隐私、想让我们上证人席的人。
比如,有人问:“据说隔壁要加房租,你掏了多少钱?”
“这个俱乐部的会费怎么样?你得付多少?”
这种人不是很冒失吗?
当然,这种过错是可以避免的,而找出一些可以让你占上风的问题也是很容易的。
提问题和用别的方法与人接近一样,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话题。比如说,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这里就有很多合适的方法。
李莲·爱可乐女士说:“每个人都喜欢谈自己酷爱的事情。因此,你应该先问问他闲暇时喜欢干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讲一件以自己为主的事情,如果那个人有汽车,你可以问他所经历的险情中最危险的是哪一次;每个人都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一个你一无所知的人,你可以问他对近来人们谈论的暗杀事件持何种意见。”
无论是商场精英还是社交名人,恭维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出一个他熟悉的问题,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个话题甚至能让最沉默的人侃侃而谈,那是一个任何人都喜欢谈论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容易运用的话题,即:谈论他人。
一位知名的广告人曾说,人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东西”。这句话几乎就是一条真理。我们对与自己相关的东西最感兴趣,其次就是与“他人”相关的东西。
当我们听到一些与我们相关的人的消息时,不管他是谁,我们都会马上认真地听着,同时心里立刻就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谈话中你已经无话可说了,可以运用一下这种简单的策略。你可以说起一个你们都很熟悉的人,如你们的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名人,如某个作家、运动员等。总之,你应该选择一个能让对方感兴趣的人来谈论。
问问对方“您的高见是……”
纽约房地产商威廉·哈芒卖出过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房子。一次,他为了说明推销员的禁忌,就举出了一个大家都知道但总是忘记的例子。他对詹姆斯·戴利欧说:“我想告诉你,推销员最大的禁忌就是与人争论。争论就是一种竞争,而你肯定不想在竞争中失败,是不是?”
如果你一定要迫使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往往会一无所获。也许,只有那些没有经验的新人或蠢材才会采取这种笨方法。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真正的大人物总会十分谦虚地请他人评判自己的意见,并因此使他人赞成自己。因此,管理大师莱芬维尔就会说:“在我看来,那句机智的‘您的高见是……’要比其他呆板的说法更有效。”
富兰克林影响过数千万人。他在年幼还住在费城时,就已经明白这一点。
与很多机智敏锐的年轻人一样,他十分骄傲,总是带着一种自信自傲的神气与他人说话。有一天,一位老人当面将他的这一缺点指了出来。
他说:“你的所有意见对每一个与你意见不同的人都是一种打击。因此,谁也不喜欢听你说话,你的朋友们甚至觉得你不在时他们会更愉快:无疑,这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
这句话大大打消了这位未来领袖的气焰。后来,经过认真的反省,他把自己的处事方式重新作了调整。
他立刻采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他自述道:“我用谦虚的态度表达我的意见,当我碰到一些可能引起争辩的话题时,我坚决不会使用‘当然’、‘无疑’这样一些表示肯定语气的话,而通常采用‘在我看来’或‘也许,我想是这样’或‘据我想象,应该是这样的’或‘如果我的看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应该是这样的’等等说法。”
富兰克林又说:“在我发表自己意见,并想获得他人赞同时,这种习惯是很有好处的……我用谦虚的态度说出自己的意见,经常能增加我发言的机会,减少碰壁的机会……
“正是拥有这种习惯,所以,我才能影响我的人民……事实上,我是一个蹩脚的演说者,我没什么辩才,总是木讷地寻找一些合适的文字,发音还总不标准。不过,尽管如此,好在我还可以勉强表达我的想法。”
当然,某些时候,绝对、独到的见解有利于使我们的意见和计划让他人接受。我们知道,许多大人物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引用它们的。
在某些情况之下,辩论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律师上法庭为当事人辩护时,就需要与人争辩,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击败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你真正要征服的对象正是听众。
在两个乐于辩论的朋友之间,也许,对双方来说,一场“辩论”是有益而使人愉悦的。那时,就不是辩论,而是研究了。比如,威尔逊总统曾经一口气问了爱德华·博克一小时的问题,让博克只能坚持与他自己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
可到了后来,博克却大吃一惊:威尔逊告诉他,他改变了主意,在刚才的争论中,他能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了。
可是,这种策略在引起相互谅解上能起多大作用呢?这还是值得思考的。
总而言之,我们完全可以预料,他人也许会在一些问题上与我们意见不同,如果是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名反对罗斯福的几项政策的新闻记者评价罗斯福道:“如果想与他维持友谊,你不用时刻与他保持一致。当你与他意见不合时,他会说:‘亲爱的朋友,你到这儿来与我争论这个问题,真是太好了。你是个很聪明的人,可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我们谈点别的事情吧。’“于是,他就在你不知不觉中诱惑你放弃自己的想法,去接受他的意见。”
运用这种策略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比如,在召开和平会议时,克莱·门索第一次与威尔逊见面,豪斯上校回忆道:“他们都十分小心地绝口不谈那些会让谈判分崩离析的问题。”
爱尔兰人帕内尔是英国政治史上最有权力的领袖之一。也是因为运用了同样的策略,他才能在旅行美国之时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资助。在遇到各种挫折时,他总会采取这种倾听的策略。
有时,我们可以运用豪斯在日记中提到的方法来表示反对的意见,那就是:“当你想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时,你最好保持沉默以克制自己的情绪。”
不管那些大人物运用哪些方法去控制他人,我们都可以发现,避免辩论是他们共同的策略。他们用迎合他人的意愿和防备反对意见来作为感化他人的策略。
◎ 给自尊心一个房间
◎ 让他人走进我们的“圈套”
◎ 避免与讨厌的后辈正面竞争
◎ 有技巧地传达坏消息
◎ 用物质奖励来刺激人心
◎ 让对方站在聚光灯下
◎ 头衔也是一种诱惑
◎ 暗地里给下属送一个红包
◎ 一点感情投资换百倍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