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鳌拜,恢复皇权,整顿朝纲,确定治国方略,这些事展现了康熙高超的政治智慧、刚毅果敢的品格以及宏远的理想抱负。
8岁即位的康熙,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可谓危机四伏。政权上,其皇权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内部出现了权臣结党篡政、政路不通的问题,存在分裂皇权的势力,外部有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明代遗民的反抗余脉和身为元代后裔的蒙古军事集团的觊觎环伺。当时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文化相互龃龉碰撞,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混乱不堪。如此局面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却负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少主来说,十分棘手,挑战巨大。
任何国家的最高统治权,都是国家稳定与强大的核心。在中央集权制的清朝,皇权是国家最高权力,一旦皇权受到干扰或侵犯,国家政权必然不稳。康熙五年,内辅四大臣矛盾激化,资历最老的首辅大臣索尼无力排解,屡请康熙亲政,遏必隆与鳌拜同旗同党,同气相求,形成帮派,鳌拜专权之路只要除掉辅臣苏克萨哈便可畅通。在此之前,他排斥异己,先后杀掉了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等朝廷重臣,朝野惊恐。
康熙六年,在索尼的一再提请下,康熙亲政,但实权仍在鳌拜手上。索尼谢世后,鳌拜不顾康熙的旨意,杀苏克萨哈,为其擅权扫清了道路。从此,鳌拜一党党羽满朝,把持国柄,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控制国家中枢。康熙亲政两年,鳌拜仍紧握实权不放,没有归政之意。皇权旁落,朝野纷纷,严重地威胁皇权统治。因此,康熙决计铲除鳌拜。
在铲除鳌拜的斗争中,康熙巧妙用计,选择了一种风险很大但又波澜不惊、超乎寻常的手段,四两拨千斤,仅凭几位徒手的少年布库手以摔跤游戏的方式,兵不血刃,力擒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完成了惊天的大事。这种事情亘古未见,充分展现了一位16岁少年皇帝的大智大勇、刚毅果敢。(www.xing528.com)
康熙擒拿鳌拜后,随即整顿朝廷秩序。为了防止鳌拜事件重演,打击外臣与近臣之间的勾连,康熙颁布诏谕,严禁文武官员交接内大臣、侍卫等。他严厉指出,凡“妄行于求,或潜为援引,或畏威趋奉,揆之臣谊,殊为不合”“如有匪类妄行,陷人以图侥幸,自以为贤,希觊升迁,及仍前干求趋奉者,定行从重治罪不宥”。康熙的这一措施,切断了朝官与侍卫近臣之间的交通,对于防止内侍近臣把持朝政,形成内宫集团,祸乱朝政,搅乱朝纲,威胁皇权有重大遏制作用,同时也可进一步促使政风清廉、臣心思政、臣心思事。
接着,康熙实施了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他严格吏治考核制度,完善官吏选拔和科考制度,进一步完备创制、引见、陛辞、出巡、密奏等考察方式。他处理了大批不称职者,软弱无力者,以及贪腐之人;同时,一大批廉洁能干的官员受到表彰。这些措施奖惩分明,促进了纪律严明和吏治清明,人才因此大批涌现,在康熙周围迅速聚集了一大批贤臣良士,尤其是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入朝从政。
康熙的这些措施,使其“社稷成急务之制,心中无满人汉人,只有人才大能之人,江山以固,问题在朝廷内”的理念得以实现。朝堂之上,不仅有辅弼的满族官员,更有姚启圣、李光地、高士奇、施琅、于成龙、周培公等出谋划策的汉族之臣,这为康熙后来的不世之功积累了人才基础。
在皇权归一、人才济济、吏治清明的基础上,康熙确定了政治上维护国家稳定反对分裂;民族上恩威并施维护团结;文化上满汉满蒙大一统的治国方针;社会经济上实施以民为本、利农兴工促商的政策。这一治国理政总方针总策略的确定,充分显示了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康熙一朝取得辉煌业绩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