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在《素问》《周髀》《考工》等著作中就介绍了桔槔、翻车等取水工具,这些工具大多采用人力、畜力。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包括水利器具以及水库的建造,其中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等诸种水利机械基于近代物理学、数学、机械学的发展而制作,由机械操作代替人工和畜力,效率高。面对西方先进的水利知识和技术,徐光启决计将它们介绍到中国。
1611年,徐光启开始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一起翻译《泰西水法》。这次翻译不是照本直译,而是结合我国原有的农业水利,只选其中适用的或者比我国先进的部分译出,并且边翻译边制作相应器具,开展水利实验。将制器和实验的方法都详细记录下来,这是结合科学研究的创造性翻译。次年《泰西水法》翻译完成并刻版,全书6卷,前4卷讲取水、蓄水方法,第5卷讲水质、水理,第6卷为图示,详细绘制了水利器具、水库等设计制造图。此书的出版适应了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人士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水利器具制造方法,一度门庭若市。著名历史学家张维华在《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一书中对《泰西水法》中译本有如下评价:“西学言制作之术者,此书为第一部。”该书促进了中国水利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量。
徐光启的博学多才让我们钦佩不已,更让我们叹服的是他学习西方的远见卓识。一个人因为虚心向学会成就自己,一个时代因为开放包容会成就盛世,一个民族有容乃大会成就文明,这是我们应该从徐光启身上继承的最珍贵的财富。(www.xing528.com)
徐光启在科举之路上奋进了23年,直到43岁才考中进士,算是“大器晚成”,这个“大”字,在徐光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爱国如家,胸怀可谓大;他经世致用,格局可谓大;他汇通中西,视野可谓大。这样的徐光启,正如上海光启公园的石坊对联所言:“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东西岂是这一篇文章能够穷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