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制定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从古到今中国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科学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
明代一直沿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由于长期未修订,历法中的误差越来越大。1629年崇祯皇帝下令,由时任礼部左侍郎的徐光启全权负责,督领历法修订事宜。徐光启在给皇帝的上疏中提出了修订立法的目标:“上推远古,下验将来,必期一一无爽;日月交食,必期事事密合;又须穷原极本,著为明白简易之说,使一览了然。”可见徐光启对修订历法的严谨态度和便于使用的价值追求。
历法修订工作涉及天文气象、水利测量、制造、建筑、机械力学、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徐光启开始广集人才组建历局、制造天象观测仪器、翻译西方历法、观测、计算、实验校勘。他不顾近70岁高龄,一切亲力亲为。遇到有日食、月食,他不仅预先布算,还亲自到观象台观察勘验。在一次实验时,他失足跌落台下,腰膝受伤,但仍旧坚持带病工作,可谓“老而弥笃,孜孜不倦”。(www.xing528.com)
历经4年,历法修订完成,其46项研究成果形成共137卷的《崇祯历书》。全书分节次6目和基本6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理论和天文仪器的。该历书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参考了从古希腊到17世纪初欧洲重要天文学著作中的成果,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例如书中采用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引入圆形地球、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的明确概念,运用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使用欧洲通用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360°,分1日为96刻24小时,度、时采用60进位制等。《崇祯历书》是我国第一部吸收西方天文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专业性天文学著作。
正所谓“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农政全书》和历法修订的完成是徐光启“农业是衣食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农政思想的体现,也是功利千秋的伟业。之后的世代中华儿女,包括今天的我们都从中受益无穷。徐光启严谨求实、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爱国爱民、经世致用的精神品格,不仅应该成为徐氏的家规家训,更应成为所有有识之士的行动准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