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秉持初心,传承佛法的家国情怀

秉持初心,传承佛法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奘西行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解惑,现在学业完成,他想要回到祖国,使更多的有缘人能够承蒙佛法的普照。这场声势浩大的辩经大会以玄奘的不战而胜结束,玄奘因此获得“大乘天”和“解脱天”两个美誉。但玄奘时刻牢记自己的初衷——求取佛经,返回中土弘扬佛法。他所想,不过是佛法传播,普度众生,帮助国人了解佛法的真谛,解除世人心中的苦难。

秉持初心,传承佛法的家国情怀

当年玄奘长安的时候,从一位印度名僧那里知道遥远的印度有一所那烂陀寺,那里的主持戒贤法师精通一切佛法经论,所以玄奘要到那烂陀“去伪经、取真经”。那烂陀寺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经丰富,学者辈出。这也是玄奘求取佛经、研习经典的最佳去处。初到那烂陀的玄奘就受到了几乎最高规格的礼遇。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亲自为玄奘开讲大乘佛教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组织最严密、说理最透彻的权威著作《瑜伽师地论》。这部佛经戒贤法师讲了十五个月,玄奘从头到尾学了《瑜伽师地论》不少于三遍,《中论》《百论》《集量论》《顺正理》等佛经也学了多遍,再加上玄奘西行路上听过的佛经,他已经在佛学上有了很多的积累和心得,系统学习之后他开始针对个别疑难问题深入学习。除此之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语言学逻辑学及佛教以外的经典。在那烂陀留学五年,玄奘潜心攻读,学业日益精进。之后三年,玄奘离开那烂陀,遍访了整个印度,学习了很多在那烂陀没有学到的学说和佛理。学业已成的玄奘在返回那烂陀告别的时候,却被戒贤法师留下来开设讲坛,讲《摄大乘论》这种高难度的佛经。很多学生和僧侣都被玄奘的见解所折服,汇聚到他的门下,他的声望在那烂陀乃至整个印度佛界都传播开来。玄奘成为那烂陀的荣耀,那烂陀的同伴们都希望他能永远留在印度。

玄奘西行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解惑,现在学业完成,他想要回到祖国,使更多的有缘人能够承蒙佛法的普照。但他回国的计划被一次次辩经耽搁了。辩经是印度佛教交流佛经、佛教学说的最主要的方式,失败者大多销声匿迹甚至割掉舌头、自杀而死,胜利者可以一举成名、信徒云集。印度的一代名王戒日王听了玄奘的精彩讲经之后,决定为他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辩经大会,召集全印度的宗教人士,选派顶尖的高僧参加辩论。这场在曲女城举办的,由玄奘宣讲大乘法理的辩经大会盛况空前,一时击鼓鸣锣、鲜花铺道万人参加。玄奘告谕众人:如果有人能够驳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愿斩首谢过。但十八天过去了,千目仰视,万耳倾听,竟无一人敢和法师辩驳。这场声势浩大的辩经大会以玄奘的不战而胜结束,玄奘因此获得“大乘天”和“解脱天”两个美誉。此时,42岁的玄奘在佛法领域的修为已非常人可比,他西行求法的留学生涯也达到了顶峰。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一个大唐的僧人在佛陀的故乡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师,能够受到举国上下的厚待,这是史无前例的,玄奘做到了!

正是玄奘在佛法上的杰出成就,使得戒日王、鸠摩罗王都以丰厚的条件再三挽留,希望他能够留在印度接受供养。但玄奘时刻牢记自己的初衷——求取佛经,返回中土弘扬佛法。面对国王们的苦苦挽留,玄奘近乎哀求而决绝地说:“支那国离这里路途遥远,听闻佛教的时间比较晚,虽然略有所知,但是毕竟不完备,所以我才前来印度求法。现在我总算可以说是达成了心愿,这都是我的祖国的那些善男信女心诚的缘故啊,所以我时刻不敢忘记他们。经书上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你们如果强行留住我,就会让我祖国的善男信女失去了解佛法的机会,难道你们就不怕无眼的报应吗?”看到玄奘把话说得如此决然,戒日王只好不再强求,并派人带着足够的物资护送玄奘回国。(www.xing528.com)

645年,玄奘带着657部经书,150粒舍利子,7尊珍贵佛像,终于完成使命重归了他阔别十九年的故乡——东土大唐。虽然当年玄奘私自出关,偷渡出境,但归国的他却受到了唐朝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唐太宗李世民洛阳召见玄奘,对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求法,给天下苍生带来福祉的行为给予高度赞许,并希望玄奘还俗辅佐自己。对此,玄奘婉拒道:“我希望以我一个人的力量,来传播佛法,报答国恩,如此的话,我就觉得很荣幸了。”后来唐太宗又提出请玄奘为官委以重任,还是被玄奘谢绝了。

玄奘早已抛开了世俗利益、名誉地位,他在个人声名最为显赫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在一国之君的强烈要求下拒绝为官,胜利的狂欢荣耀、民众的拥戴赞美、当权者的最高礼遇,这些都不是玄奘所追求的。他所想,不过是佛法传播,普度众生,帮助国人了解佛法的真谛,解除世人心中的苦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