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玄奘能够剃度出家得益于一位名为郑善果的伯乐。当时的玄奘学习佛法的时间尚短,没有资格参加选拔僧人的考试。他在考场外徘徊,被主持考试的大理寺卿郑善果问及为何要踏入佛门,年幼的玄奘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从大的目标来讲,我要把释迦牟尼的佛法继承下来,从小的心愿来说,我要把佛教发扬光大。这个回答让郑善果大为称奇,于是玄奘被破格剃度。一个13岁的孩子就满怀宏图大志,抱负远大。剃度之后的玄奘勤奋好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对佛典的研学之中,很快就誉满京师。他学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就越多。因为当时来自印度的佛经篇目不全,再加上翻译上的曲解、误读等原因,很多佛经没有权威的解释,玄奘对于佛法的真谛也很迷惘。正是因为根源于灵魂深处的对真理的探究,促使他义无反顾地要到佛陀的诞生地——印度去寻求答案。
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开始了西域之行。当时的大唐建国不久,国家周边不够稳定,所以禁止国民出境。玄奘西行的请求没有得到官方的许可,他只好“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为掩人耳目,玄奘混在逃荒的难民中离开长安,开始了九死一生的“偷渡”求法路。他为躲避通缉,昼伏夜行,历尽艰险。在方圆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莫贺延碛,玄奘进入其中不久就迷路了,漫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死寂一片,只有他一个人靠着死人的枯骨为标识,在孤苦前行。在这无助迷茫的时候,玄奘又不小心打翻了水袋,对于在沙漠中前行的他而言,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此时唯一的活命办法就是原路返回,他犹豫再三后决定往回走,但走了十多里后,他想到自己曾经立下的“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的誓言,不断质问自己:“今何故来?”想着想着又坚定了西行的决心,掉转马头,继续前行。玄奘在干热的大漠中四天五夜滴水未进,身体已经透支,极度困乏的他只好听天由命,默默念诵着观世音的名号。第五天的夜里,天上突然刮来阵阵凉风,随行的老马带着玄奘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盈的水源,玄奘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功穿越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莫贺延碛大沙漠。
西域路上,这样的险境比比皆是:玄奘爬雪山、越沙漠,命悬一线;穿草原、渡清池,死里逃生;遭谋害、遇劫匪,绝处逢生。除了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险的社会环境外,玄奘还遭遇了沿途部族的强留威胁,西域东部高昌国国王鞠文泰就用尽浑身解数想把玄奘留在高昌。高昌王用盛大的仪式接待玄奘、每日殷勤问候、派法师与玄奘同吃同住加以规劝、发誓举全国之力供养玄奘,但这些诱惑都没有改变玄奘西行的决心。高昌王又威胁玄奘要么留在高昌,要么遣送回唐朝,而玄奘也决绝地表示:他的骨头可以留在高昌,但心不会留下。并以绝食来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坚定信念。无奈之下,高昌王同意放玄奘继续西行,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但求玄奘取经回来能在高昌讲经三年,接受供养,玄奘答应了。为了保证玄奘旅途顺利,高昌王为他准备了向导、随从、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的丰厚的物资以及足够玄奘来回二十年的盘缠,并给西突厥和玄奘西行路上要途经的其他国家的国王都写了言辞恳切的书信,请求他们给自己的弟弟西行求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高昌王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玄奘的西行之路有了更多的保障。(www.xing528.com)
玄奘一路上经过甘肃、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艰难跋涉,历时一年多才到达古印度的地界。当时的印度有70多个小国家,玄奘一路走来,虽然多次遭遇强盗劫掠,甚至自己也险遭祭天,但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很多国家的盛情挽留,纠正了很多人对佛教的偏见,改变了一些国王的信仰,甚至将强盗感化,使他们自愿受戒为佛教信徒。
631年,玄奘在离开长安四年多之后,终于到达了他心中的求学圣地——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开始了在印度长达十五年的游历、求学、交游、讲经、说法的传奇历程。玄奘正是凭借无比虔诚的信仰和超乎寻常的毅力,才不远万里、心无所惧、舍身求法、达成所愿。他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中亚,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