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燃烧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燃烧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辛弃疾一生坎坷,壮志未酬,但一腔爱国热情却从未动摇,终生不渝。面对哀鸿遍野,满目疮痍,辛弃疾立即以果决明快的作风,推出了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滁州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往日繁华。如此准确的预言,足以体现辛弃疾的远见卓识,更可见其爱国之切,忧国之深,谋国之忠。但此事遭到枢密院不少人的阻挠。此时,辛弃疾对朝廷的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已心生厌倦,于是推辞不就。

辛弃疾一生坎坷,壮志未酬,但一腔爱国热情却从未动摇,终生不渝。

回归南宋后,辛弃疾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虽然仕途不畅,但辛弃疾始终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做着积极的准备和努力。早在担任江阴签判这样的芝麻小官时,辛弃疾就不顾自己人微言轻,多次向朝廷上书,分析宋金对峙形势,提出抗金复国战略。这些奏章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但辛弃疾毫不气馁,1165年,他又将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呈给宋孝宗。《美芹十论》洋洋万言,全面阐述了辛弃疾对于宋金形势的看法,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金国的弊端,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四个方面论述了朝廷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所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可谓字字珠玑,蕴含了辛弃疾的报国忠心,也展现了他独到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后世有人评价说:“凭一部《美芹十论》,辛弃疾在武将、词人之外,足以被冠以军事家的称谓。”遗憾的是,这部令辛弃疾名声大震的军事著作与他后来所上的《九议》等奏章一样,全都在朝廷的一片主和声中没了下文。“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中简简单单几个字的记述,包含了辛弃疾多少望穿秋水的眼泪!

1173年,辛弃疾知滁州。当时的滁州城饱受战火破坏,已全无北宋欧阳修笔下的优美景象。面对哀鸿遍野,满目疮痍,辛弃疾立即以果决明快的作风,推出了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滁州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往日繁华。同时,辛弃疾没有松懈自己收复中原的斗志,他通过屯田之法招抚那些从金国境内逃出的农户,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很多金国的情报。辛弃疾在递给宋孝宗的奏议中敏锐地指出:“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果然,62年后,金国灭亡,南宋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蒙古,勉强支撑40余年后终至亡国。如此准确的预言,足以体现辛弃疾的远见卓识,更可见其爱国之切,忧国之深,谋国之忠。难怪宋末的谢枋得不胜感慨:“惜乎斯人之不用于斯世也!”

1175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受命平定江南西路境内造反的部队茶商军。这是一支以茶商贩子赖文政为首领的800多人的武装队伍,他们一路从湖北打到湖南,转战江西、广东,曾击败官兵1万多人,后来盘踞在江西安福、永新、萍乡等地的深山中,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这是辛弃疾南归后唯一一次带兵征战的机会,虽然不是在收复中原的战场上,但辛弃疾依然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前后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一举剿灭了茶寇,将招安投降的首领赖文政杀掉。

因为这次平定叛乱有功,朝廷给辛弃疾加了秘阁修撰的职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倒是更加忧心国家的命运。因为在平叛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当时南宋军队战斗力的低下,他想从1000多人中挑选出一支敢死队,最终却只选出十几个人,收复北方神州又如何有望?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辛弃疾萌生了自己组建一支精锐部队的想法。后来,在担任湖南安抚使的时候,辛弃疾征得宋孝宗同意,亲自创建了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辛弃疾四方罗致壮健勇武之士,一时间各方人才云集长沙,大家都慕辛弃疾之名,甘愿为之效劳。飞虎军共有步兵2000,骑兵500。辛弃疾亲自坐镇督同操习,严申军纪,勉励将士忠君爱国,报国雪耻,使飞虎军士气高涨,军威赫赫。(www.xing528.com)

在创建飞虎军之初,建造营房时适逢秋雨连绵,导致所需要的20万片屋瓦无法烧制,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他下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一百文,结果两日内便全部筹足。但此事遭到枢密院不少人的阻挠。他们一方面劾奏他聚敛民财,一方面以枢密院下“御前金字牌”,命令他立即停建营房。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不仅没有停工,反而加快了工程进度。竣工之后,他才把经营过程、经费来源、开支情况,一一写明,连同飞虎营寨的图样,向朝廷启奏,使反对派无懈可击,皇帝也释然于怀。这支军队建成之后,整个湖南的治安得到大大的改善,以至于数年内贼盗不起,社会安宁。辛弃疾创建的这支飞虎军在其后的30多年内,一直是沿江一带最精悍的防御力量,金人闻之而胆战,将其称为“虎儿军”。

飞虎军使辛弃疾威震一方,却也为他遭劾被贬埋下了伏笔。赵宋之世自开国以来一直对手握兵权者高度警觉,当辛弃疾厉兵秣马、雄镇一方时,他就已经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辛弃疾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也预感到“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正如他所料,虽然后来他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治理荒政有功,但依然没能逃脱被谤落职的命运。1181年冬,42岁的辛弃疾被诬罢官,他携带家人来到江西上饶,此后20年间,他两次出山做官,却又屡受奸臣排挤被贬谪,导致他大部分时间都赋闲在乡,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辛弃疾写下了大量描写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并自号“稼轩居士”,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但实际上,他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雄图壮志,不曾动摇精忠报国的信念和决心。

1203年,主张北上伐金的韩侂胄启用主战派人士,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一任命让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制造了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组建军队,完成抗金北伐的千秋功业。如果不是出于一腔忠诚报国之心,谁会在这样的垂暮之年再披战袍挺身而出呢?孰料不久后,辛弃疾因与韩侂胄在具体的抗金策略上意见不合,被朝廷改知镇江府,而在谏官攻击下,他又很快被降职。辛弃疾终于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心灰意冷地回到铅山故居。

1206年,随着宋朝对金作战的节节退败,朝廷又想让辛弃疾执甲出山,再次诏命他为绍兴知府、两浙东路安抚使。此时,辛弃疾对朝廷的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已心生厌倦,于是推辞不就。后来,辛弃疾又多次辞掉朝廷的各种任命。1207年秋,金兵入侵淮南,南宋江山风雨飘摇,朝廷想要起用辛弃疾任枢密都承旨,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支撑颓局,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老英雄辛弃疾已老病在床,不久便凄然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据说,辛弃疾临终之际,仍大声呼喊:“杀贼,杀贼!”

辛弃疾的一生是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的一生。他极力想实现北上抗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辛弃疾仍然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他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是悲壮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