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系统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她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其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李清照的词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善于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以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把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情感、意境更加丰富、细腻、深化,将婉约词派推向了新的高峰。
比如《声声慢》的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把“镜头”转向一个萧索而凄惨的画面:一个略显憔悴的女子孤零零地伫立在空寂的院中,寻找着爱与温暖,但迎来的只有失落、伤心与孤独。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她运用“迭词”巧妙地将意境、心情、环境交织在了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时发自内心的悲痛,而且字与字之间融入声韵,颤动人心,倍显凄凉孤寂。接下来,她写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忽冷忽暖,自己虚弱的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晚来风急”,此处晚风也比喻当时的时局繁乱多变。“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借归雁之哀鸣表达自己沦落异地的思乡之情。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得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中“憔悴损”借花喻人,一写花在秋风中的凋零,一写人在乱世中度日如年的苦悲。雨打梧桐,淅淅沥沥,似心中之泪,悲凉顿显。“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所有的情感一泻而出,倾吐了词人对人生的曲折凄惨和苦难的痛心疾首。这首词熔铸了独具意蕴的形象,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愫,将意境、心境融为一体,成为千古佳作。
李清照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营造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李清照对诗词的分界看得很严格,她在《词论》中主张词必须尚文雅,协音律,铺叙,典重,故实。她不追求绮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知,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文学词坛中独树一帜。比如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www.xing528.com)
这首词并没有对语言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感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只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其中“溪亭日暮”一句,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的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效果要好得多。
另一首《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海棠花怎么会依旧呢?于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对侍女的反语,乃十分平实的家常之言,却生动地使得情景再现,两个人似乎已浮现在眼前,读词的人就像看着她们在说话一样。把生活中的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这就是运用口语的妙处。
李清照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真挚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无穷,又欲追溯其源。
李清照之所以能写出光耀千古的词,和她长期浸染于书香文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氛围培养了她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她在创作中,能够灵活自如地描绘出她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能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得细致到位。李清照是位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与生俱来的少女情怀,造就了她秀美典雅的语言风格。在她的词中,不论写人、写事、写情、写景,读者都不难感受到其贵府千金的气质。此外,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这段婚姻也琴瑟和鸣,书卷为伴,她的词赋语言因此“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