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尤以诗、词、文、赋兼擅著称。他一生创作诗歌八百余首,词两百多首,散文词赋五百多篇,是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也是宋诗、宋词、宋代散文风格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他在论、序、记、碑、志、奏、疏、书简、祭文、题跋、赋、骈文各方面均留下了许多佳作,可谓“文备众体”。他的散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流畅、纡徐委婉之美,在韩愈的汪洋恣肆、柳宗元的清幽峻切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对当时及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以文为诗,以理取胜,力矫西昆体雕琢之失,促使了有别于“唐音”的“宋调”的定型。欧阳修在宋初词坛上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他用词感慨身世、伤时叹老、描写景物、吟咏性情,还有意识地学习民间新腔,写了不少质朴清新的俗词。不仅如此,他从内容、风格、意境、语言、形式多个方面,对词体革新进行了大胆探索,“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词宗。
除文学创作外,欧阳修在其他诸多文化领域也是成绩斐然,且多有开创之功。他是史学家,《新唐书》《新五代史》光耀千古流传至今;他是文学理论家,《六一诗话》首开“诗话”文学评论样式之先声;他是谱学家,《欧阳氏谱图序》开创民间家谱学之先河;他撰写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牡丹的学术专著;他参与编纂的《崇文总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总书目。他是经学家,《易童子问》《诗本义》等经学著作开创了以务明大义、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宋学”。他还是金石学的开山鼻祖,是“文人书法”的开创者,是技艺精湛的古琴演奏者,是高明的棋手……
欧阳修是文化英才,更是文化通才,他的艺术创造之全能、个人修养之全面,只有弟子苏轼堪与之比肩。
那么,欧阳修的全能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先要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答案。
首先,良好的家风家教为欧阳修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欧阳修出生于一个小官吏之家,3岁时父亲病故,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亲自教他读书。家穷买不起笔墨,母亲就用芦苇杆当笔在沙地上写写画画。买不起书,欧阳修就找别人借,边抄边背,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母亲还经常给欧阳修描述他父亲为人的孝顺仁厚、为官的廉洁刚正,让道德的胚芽在欧阳修幼小的心灵中扎根。这种良好家风的传承,对欧阳修以后的政治态度、道德修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阳修在晚年所作的《泷冈阡表》中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慈爱贤良。后来,清江知县李观在写给欧阳修母亲的祭文中说:“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他比欧阳修为孟子,比其母为孟母,言简意丰,也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家庭教育对欧阳修的影响。(www.xing528.com)
其次,欧阳修的成就得益于有良师引路。欧阳修因不擅时文,两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22岁那年,欧阳修专程赴汉阳拜大学士胥偃为师,学习时文写作。胥偃对欧阳修殷勤教导,并保举欧阳修来到东京开封府就试最高学府国子监,由此欧阳修的科举之路才出现转机——在此后三场重要考试中,欧阳修如有神助,接连夺得第一名,并最终在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被录取为甲科第十四名。时任主考官的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因为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不管怎么说,在恩师胥偃的帮助下,欧阳修终于通过了科举选拔,人生步入新的阶段。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高人指点、名师引路和贵人帮助,胥偃不仅是欧阳修人生中的贵人,后来也成为他的岳父。
再次,欧阳修的成就得益于他自身的勤奋努力。尽管后世很多人认为欧阳修是天才,但事实上欧阳修终其一生都在以“笨人”的方式读书和创作。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少年时读书便废寝忘食,成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他家藏图书上万卷绝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欧阳修一生勤于创作,“予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他向苏轼传授作文之法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不仅勤奋,还认真。每篇文章写成之后,他总是习惯将初稿“贴之墙壁,坐卧观之”,反复琢磨、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即便到了晚年,欧阳修也经常拿出自己平生所作诗文进行润色。夫人心疼地劝道:“何必如此自讨苦吃?难道还怕被先生骂不成?”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最后,欧阳修的成就还得益于他坎坷的仕宦经历。欧阳修一生仕途多舛,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时做过皇帝的秘书和国家的副宰相,倒霉之际曾两度被人诬陷,三次被贬官。清代庄有恭有诗云:“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况有文章堪润色,不妨风骨露峻嶒。”欧阳修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名篇,都是他在被贬谪期间写就的。坎坷的仕途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不但开阔了欧阳修的眼界和胸襟,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心性,更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谁都不愿面对挫折和痛苦,但有时恰恰是挫折和痛苦让我们的人生有了不同的况味。司马迁说“发愤著书”,韩愈说“不平则鸣”,欧阳修则说“诗穷而后工”,可见痛苦也是一笔财富。
当然,欧阳修的卓然成就也与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有关。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欧阳修正是这座巅峰之上最早升起的一颗文化巨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