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最主要的风格。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是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是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嘹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先与诗人丰富广泛的生活阅历和遭际有关。曾经裘马轻狂的诗人在青年时代有过与李白相近的诗风,也有浪漫潇洒的诗歌传世,体现了盛唐时代傲视一切、充满高昂激情的一面。但是,35岁后的诗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因此常怀抑郁,愁眉难展,表现于诗歌中,则是抒写人生的失意、生活的困顿、社会的巨变等。他又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常常推己及人,推己及社会,故而他的诗,国事家事是难以分清的,他更为沉重的情怀是对国家的关注。因此,每遇家事艰难,诗人往往于沉重的家事情感后忽而转写国事,虽然他对个人苦况未能尽写,但我们仍然能够深深体味到他内心深处的悲愁,他的诗因而具有了一波三折、潜气内转、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特点。如《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了家中饥寒交迫、困顿不堪、命不保夕的惨况,写到了幼子夭亡痛彻骨髓的悲伤。此时的诗人,痛失爱子,悲愤满怀,但他并没有抓住自己的伤心大书特书,而用一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犹呜咽”将痛失爱子的哀伤沉积于心底的最深处。但这悲痛却通过邻里的呜咽传达出来,并进而上升到对国家前途命运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忧心。(www.xing528.com)
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态度有关。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诗书画的审美要求是写真传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语言的巨匠,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难得的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不轻易否定任何诗人、任何作品。杜甫朋友众多,又多是文人,往来信件多含诗文,不同的风格给了杜甫不同的启发,在诗词的交流传递中,他博采众长,提高着自己的创作水平,从而在诗歌中呈现出了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原头,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的窘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现状。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将个人身世漂零之悲、抑郁失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精炼苍劲,思想必然深沉内敛,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顿挫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