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扬德艺双馨的翰墨正气

传扬德艺双馨的翰墨正气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羲之是个追求自由洒脱、随性不羁的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是符合他气质性格的表现。后人将他和父亲王羲之并列,称为“二王”。王羲之教子有方,传扬翰墨正气,这和王氏“孝敬和睦、遵守规矩、尽职不傲、敦厚退让、与人为善”的家风家训有密切关系,王氏后人从家规中提炼出的孝顺、和睦、守规、好义、勤学这些精神内质,对今天培育有道德有教养的当代公民,很有现实意义。

传扬德艺双馨的翰墨正气

古人云:“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对。文与字的好坏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双重人格的艺术家一方面创作义正言辞的作品,另一方面做道德恶劣的举动,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实,“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应该把人的内涵从道德转向气质、性格,如钱锺书所说:“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淡,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言。”王羲之是个追求自由洒脱、随性不羁的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是符合他气质性格的表现。此外,他身处乱世,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彰显出古代仕人之正气和风骨。他不喜欢王述,也绝不委曲求全;他敢于为民请命,直言进谏;他不够圆滑变通,只求遵循本心。所以,王羲之书品亦如人品李白曾写诗称赞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羲之以他的为官和书法之道验证了“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的古训。

王羲之当年贵为右将军、会稽内史时,为人十分平易近人。相传绍兴城内有座古桥,此桥下有一位老妪,以卖扇为生。有一天,王羲之与她相遇,闲聊之中知道老妪生意不好,不由心生怜悯。于是他对老妪说:“阿婆,且把你的扇子给我,我给你在扇上写几个字,使这扇子不仅好卖,还能卖好价钱。”卖扇的阿婆将信将疑,但看到对方一介书生,风度翩翩,又如此热心,便把扇子给了他。王羲之欣然命笔,在扇子上写字题款后,又对老妪说:“阿婆,你这回拿它去卖,原来卖3文钱一把,你只须说此扇由王右军题词,即可卖100文。”老妪照着去卖,果然一吆喝,行人很快围拢过来,一篮扇子一抢而光。阿婆心里很感激,备了一份薄礼,次日守在桥头等候王羲之,想略表一下谢意,不料,却再也没等到王羲之。原来,王羲之见阿婆拿着礼品候人,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转进了附近的一条小弄堂,躲避开来。后人为纪念这段“书圣”的佳话,就把这座小石桥命名为“题扇桥”,那条小弄堂命名为“躲婆弄”。

魏晋时期,虽然长期动乱,但士人注重修身立德自成风流,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据说,有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动辄斗殴,最后弟弟竟然把哥哥打死了。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到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把自己所见的事情告诉儿子,并写下了“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因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所以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后代、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家规家训世代相传。(www.xing528.com)

当年王献之彻悟父亲“练尽十八缸水”的教诲,不图捷径,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大师。这个故事常使人感慨规矩严谨的家风对后代成长的重要影响。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作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夸赞道:“这孩子日后肯定能功成名就。”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献之灵机一动,添上几笔,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他不由洋洋自得起来。王羲之和妻子郗氏在一旁若有所思,决定要找机会教育一下这骄傲的孩子。一天,王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能赶上父亲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母亲告诉他:“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一语不发,一咬牙又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赞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看过,一个劲儿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显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王献之很懊恼,又将全部习字拿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羞愧不已,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后人将他和父亲王羲之并列,称为“二王”。王羲之教子有方,传扬翰墨正气,这和王氏“孝敬和睦、遵守规矩、尽职不傲、敦厚退让、与人为善”的家风家训有密切关系,王氏后人从家规中提炼出的孝顺、和睦、守规、好义、勤学这些精神内质,对今天培育有道德有教养的当代公民,很有现实意义。

一代书圣王羲之,不但自己精研书法,形成了书法艺术和谐而富于变化的鲜明节奏和韵律,他还总结前人的经验进行艺术实践,将书法技艺和书法理论发扬光大。在王羲之的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流,也流淌着敦厚仁义之风。可以说,东晋有一个王羲之,是东晋王朝之幸,中华民族有一个王羲之,是中华民族之幸!正是因为有大批像王羲之一样的书法家的不断追求,中国书法才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追慕古人,探寻历史,不是凭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那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成为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回归经典、守正创新,弘扬书圣精神,振兴书画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