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仅凭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田野调查,挖掘掌握第一手资料。因而,司马迁遵从父亲的教诲,从20岁那年开始,进行了大约3年的漫游,用现代的学术术语说,就是进行田野调查。
大约3年的时间,司马迁都到了哪些地方?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文字过于简略,而且古今地名变化较大,我们今天很难理解。对此,余秋雨老师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考证,用现在的地名将其排列出来。他翻译整理得干净利落,晓畅明白,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解答。这里不惧掠美之嫌,将其转录如下:
从西安出发,经陕西丹凤、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到湖南长沙,再北行访屈原自沉的汨罗江。
然后,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宁远访九嶷山。再经沅江,至长江向东,到江西九江,登庐山。再顺长江东行,到浙江绍兴,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苏苏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苏淮阴,访韩信故地。然后北赴山东,到曲阜,恭敬参观孔子遗迹。又到临淄访齐国都城,到邹城访邹泽山,再南行到滕州参观孟尝君封地。
继续南行,到江苏徐州、沛县、丰县,以及安徽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的诸多故地。这些地方收获最大、感受最深,却因为处处贫困,路途不靖,时时受阻,步履维艰。(www.xing528.com)
摆脱困境后,行至河南淮阳,访春申君故地。再到河南开封,访战国时期魏国首都,然后返回长安。
这次漫游之后,司马迁得到了一个很低的官职——郎中。以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南,并数次随汉武帝出游。毫不夸张地说,司马迁几乎游遍了当时汉朝统治的所有地区。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司马迁从这些游览考察中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从地理学的角度评价司马迁道:“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以山川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之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几也。”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从落笔行文的角度评价司马迁道:“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二位大师的评价切中肯綮,诚如斯言。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以《史记》为镜子,来反观司马迁多年的漫游,还会发现他从中获得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这使他后来撰著出来的《史记》更加真实、深刻、感人。例如:通过对地方文献、历史遗存的考察,他了解到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实非一介平庸之辈;了解到刘邦青年时的种种无赖,暴露出这位汉朝开国皇帝性格深处的自私与冷酷;了解到陈平、周勃等人的青年经历,证明他们堪大任;也了解到韩信贫贱之时便葬母于高敞之地的气魄,以及他少时受胯下之辱能屈能伸的性格。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本纪部分写得最精彩的便是《高祖本纪》,将刘邦复杂的性格总结得全面,分析得透彻;而列传部分写得最精彩的就是《淮阴侯列传》,将韩信少年贫贱的生活,成人后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展现,以及汉朝建立后如何被吕后骗入宫中惨遭杀害的传奇经历,描绘了出来。这些都缘于司马迁漫游时的所见所闻。
总之,司马迁多年漫游的经历拓宽了他的胸襟,田野考察的收获丰富了他的史学贮藏,中华民族的浩荡历史给了他千里雄风和万丈豪情,他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