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最怕处于卑下的地方。然而,《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以水为喻,以自然的启示告诉人们谦下不争的道理。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因此近于大道。
《周易》中有一卦叫“地山谦”。这一卦是《周易》中最特别的,也是唯一一个六爻“非吉则利”的卦。山本来是高于地的,这一卦的意象是山藏于地下,代表谦卑,胸中有沟壑,也代表着心胸宽广。《道德经》讲,“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山藏在地下,损无可损,故君子有终。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让人喜欢的,除了他的侠义性格之外,还有谦。孟子说他“闻过则喜”,我们每个人听到批评恐怕都难以高兴,子路听到别人的批评却很喜悦,极力去改正,这就是谦卑的品行。如果每个人都具备谦卑的品行,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安分、负责任的社会。
《道德经》第八章中,论述了水的七种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把“上善若水”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
“居善地”本意是指在低洼之地,水才能汇聚。“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下是基础,处于卑下的位置,心态也会像水一样安稳平静。处下的本质是不争,这样人便不会立于危墙之下。
“心善渊”是讲思虑的深邃,水聚方能成渊,成渊则深沉难测。《道德经》中两处提到“渊”这个词,“渊兮似万物之宗”“鱼不可脱于渊”,“渊”的深邃“玄之又玄”,好像万物的主宰。人不能脱离道,就像鱼不能脱离水一样。
“与善仁”和儒家的思想相近,是从水利众生的角度,谈人际交往应该推崇友善。仁是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仁者,二人也”,即是人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有“里仁”一章,钱穆先生解读为“居于仁为美”。南怀瑾先生则把“里仁”解读为“亲近德行高尚的人”。《道德经》中“与善仁”的意思更接近于南怀瑾先生的阐述,即结交善良之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因果就摆在那里。(www.xing528.com)
“言善信”,即说话要遵守信用。道反映在社会人生方面就是德。“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对真假的验证,诚实不够就会失去信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在谈德的时候也指出,忠信不够,就是社会混乱的开始。“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政善治”是以水的智慧,谈为政要精于治理。水是平的,寓意为政要公平,水有洗涤的功能,为政也要激浊扬清。水是有力量的,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辩证思想也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善能”是说处事要发挥特长,做事要像水的流动一样灵活,遇山则绕,遇洼则积,能载、能行。“流水不腐”是动的功用,沉淀澄清是静的智慧。“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一动一静之间体现着水的善作善成。
“动善时”是说行动要等待时机。孔子说:“时也,命也。”易学讲天命,天代表大势所趋,命代表个人际遇。“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水能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看似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最懂得配合时宜,充分显示了处世的智慧。
老子谈水的七善,侧重于对人生积极层面的启发,无论是道德修身,还是智慧觉悟,都离不开向善的力量。老子的哲学映射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善恶观,人性中有了向善的力量,人的价值就得以确立。相反,善恶的判断失去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就会瓦解,社会就会陷入危机。老子提倡“居下”“不争”,处于下,退于静,守于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表面看,道家显得消极无为、不与人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道家的哲学主张,就是要以保存生命活力的方式来生活,不将它浪费在无益的、损耗的事情上,因此首先要避免的就是摩擦和冲突。道家的特色是以整体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前的处境与应做的抉择,目的是让自己活得平安长久。道法的秘诀是“无有入无间”,以无有之形进入无间隙之中,从整体来突破空间的限制,从永恒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生命呈现出活力的一面,走上正确的道路,活得充实而有意义。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通晓古往今来,上升到精神原点,那个原点就是宇宙的初始,就是道运行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