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道德经与道家观念的重要性:合而观之

理解道德经与道家观念的重要性:合而观之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想要理解《道德经》,乃至于了解老子和道家,极其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合而观之,我们必须知晓它的连续性、动态性和整体性,否则任何一种描述都将是“盲人摸象”。哲学的道家寻求智慧生命,认为万物之源、运动不居的天道观照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超然态度。宗教的道家寻求长生之道,由神仙方术衍化形成,炼丹修仙、悬壶济世,不执着于物质世界,从而显示了精神力量。

理解道德经与道家观念的重要性:合而观之

哈佛大学的著名汉学家本杰明 ·史华慈认为,老子思想中体现了整体主义的世界观。《道德经》中“道”这个词一共出现过76次,“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它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说出来的并不是那个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在开篇就向人们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对“道”的表述,都无异于对“道”的切割——一旦你表述了它的存在,就注定了它的消亡;一旦你认为讲述得明白,其实就偏离了它的本身。想要理解《道德经》,乃至于了解老子和道家,极其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合而观之,我们必须知晓它的连续性、动态性和整体性,否则任何一种描述都将是“盲人摸象”。

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本源,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边际,玄妙之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源头。如此阐述“道”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料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身长八尺八寸,方口大耳,眼大额宽。他生卒年不详,身份也是一团迷雾,《史记中将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人都称作老子,孰是孰非难以评判。老子的生平,像他的学说一样神秘。有历史学家推论,老子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年纪比孔子大。

宏观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老子的两个影子,哲学的和宗教的。哲学的道家寻求智慧生命,认为万物之源、运动不居的天道观照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超然态度。宗教的道家寻求长生之道,由神仙方术衍化形成,炼丹修仙、悬壶济世,不执着于物质世界,从而显示了精神力量。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对“道”的传承。

哲学的道家,其衣钵传承在庄子身上。《史记》对庄子的描述是“其学无所不窥”,足见其知识的广博。庄子进一步发挥道家思想,心斋坐忘,逍遥其游。《道德经》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与道、天、地并列,指出循环不息的道是效法自然而来的,体现了以人齐天宇宙观。而庄子以人齐物,论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我”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思想。

就“德”来说,老子崇尚尊道贵德,言虚则无所不包,言实则处厚抱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次第清楚。老子强调“常德不离”的先天具足,而庄子侧重“与乎止我德也”的后天修为。“与乎”是与人交往相处时的样子,“止我德也”表达了庄子的随性洒脱,表明他放弃了形式上的德。如果不了解《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论述,就很难理解“止我德也”的真意,因为在道家看来,有心彰显的,都不是真正的德。(www.xing528.com)

宗教和哲学的区别在于方向同、方法异。宗教的道家在传承上体现了制度化和组织性,道教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发展出许多宗派。简单地说,不论任何道派都包含三项内容:符箓、丹鼎与心性修炼。这三者旨在使修炼之人身体健康、消灾解厄、善度此生。就宗教精神来说,既然“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神明,那么老子所写的《道德经》自然被奉为圣典,“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也被打上了宗教标签。

《道德经》中也不乏宗教向度的语句,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人们重视此道的原因,不就是有求必得、有罪必免吗?《圣经》中有“原罪论”,认为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信仰能将人们从“罪”中解救出来。《圣经》的祷告词中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试问,人生在世,谁无所求?又孰能无过?此时宗教传达的价值是相通的,教派的事例和所信奉的经典必然会相互印证,使信仰它的人们相信可以得到救赎。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不仅是善良人的依赖,不善之人更应知其教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用阴阳二气相冲,论述了宇宙形成的过程,用“道”和“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空虚不盈,循环往复。无为无不为,万变不离其宗。

万物纷杂,各有根本。“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把握到规律就会有所觉悟,把握不到规律就会遭遇凶险。如此看来,领悟《道德经》的智慧,对人生具有启明作用。

“知常曰明”是讲恒常规律;“见小曰明”是讲见微知著;“自知者明”是讲形势判断;“不自见,故明”是讲聪明自误。万物皆来自同一根源,又回归这个根源。万物在道之内,道也在万物之中,一切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从不偏私,“刍狗”的命运即是你我的命运,有荣有辱,有成有毁,万物皆是如此。“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明白这个道理也就宠辱不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