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因此孟子的民主学说一直不为当政者采纳也是情理之中。某些君王在修书时将孟子的类似民主言论删除,更有甚者,如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将孟子逐出孔庙。孟子到底如何惹恼了这些人呢?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较之他以前的思想家,他更明确地主张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不是人民依赖君主,而是君主依赖人民。
孟子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离娄上》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得到民心就得到百姓,得到百姓就得到天下。如何得到民心呢?百姓想要的替他们聚集起来,不想要的不强加给他们。将鱼驱赶进深渊的是水獭,将鸟雀驱赶进树林的是鹞鹰,将人民驱赶向商汤、周武王的是夏桀和商纣。孟子总结历史上国家政权兴废存亡的经验,提出不行仁政的统治者会失去民心,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獭吃鱼,鱼便游集到深水,鹰食雀,雀便飞入丛林,暴政害民,人民便拥护新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古今中外,一代代王朝的败亡、覆灭,都证明了这个规律。执政者不以民为本,反而或骄奢淫逸,或穷兵黩武,以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最终难免落到亡国亡身的悲惨下场。孟子以民心向背作为得失天下的首要条件,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每一个朝代的缔造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孟子的这种思想。
孟子重视民生。孟子深知要得民心,不能光喊口号,要靠实际行动。他也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一时一事之功,要靠长期的施政实践积累。《梁惠王上》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不违农时保证人民按农时季节生产劳动,不在农时征发徭役,保护鱼苗和按时封山禁伐,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产和再生产。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恢复井田制。《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轻徭薄税、保障生产、田地私有等,这些都是孟子提出的养民保民的重要举措。孟子“勿夺其时”的思想,为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备受关注的“环境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持自然的正常生态?如何在天人之间寻得平衡?这是孟子的质朴智慧,大道至简,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www.xing528.com)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心下》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古人将社稷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历代王朝立国,必先立社稷坛,而灭人之国,必变置社稷坛。人民最重要,其次是社稷,再次是君主。国君危害社稷,就可以改立国君。今天看来如此合理的思想,在当时某些君王看来,或许称得上是大逆不道了。“民贵君轻”是孟子民主思想的精华,我们不能只理解它字面的意思:民是尊贵的,君的地位在民之下。因为孟子仍然是尊君的。《万章上》载:“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孟子主张“君权天授”。不过孟子认为天道在授予君时要考虑人民的视听。他引用《尚书·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孟子主张天道、君主、民众的关系是天道授予君主、君主治理民众、民众的视听又影响天道,这是非常深刻的政治哲学。我们放眼今天中西方的任何一种政治格局,哪一种体制不是既有党派的政权统治,又有民众视听的合理通道,缺少哪一边都会将国家置于危机之中。孟子的政治眼光是极其高远,令人钦佩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沉淀千年的沃土。这种民主思想不仅能够应用在政治属性中,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任何一个家族、团队、集体、企业中都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正应了孟子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