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描绘的社会蓝图——“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大同”世界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在那个社会中大道实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安,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财物多得到处都是,没有人收起来归为己有;自身付出的劳力再多,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因此盗窃不兴,乱贼不作,户门不闭,天下安宁。孔子认为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时期是“大同”世界,他深恨自己不能生逢其时。“大同”世界体现了孔子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极高的人生境界。然而孔子绝非好高骛远之人,他明白春秋时期的乱世与“大同”世界相隔十万八千里,既然人心不古,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努力实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大道隐匿之后,天下为家的局面。人们只孝敬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的子女,经商和劳力也都只为私利。国家实行世袭制,需要加固城池保障安全。礼法、义理作为社会规则来确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作为土地划分、推荐奖励和衡量个人修养的标准。因此阴谋算计不得不行,武力战争不可避免。为了维持这样的社会秩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位贤人被推举出来担当大任,他们都是严格按照礼行事的。礼用来显明义理,审核真假,查明罪过,标榜仁爱、谦让,如果不依照这些原则行事,有地位的也要被罢黜,人们会将其视为祸根。这种上有德、下有序的社会就叫作“小康”社会。从孔子的政治行为来看,他是在努力地建设“小康”社会。
孔子为政首重德行,他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如果能够以道德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星自然而然地环绕在它周围,这就是人格的魅力。上位者若能做到“其身正”,就是不发命令百姓也会行动起来;反之,上位者“其身不正”,即便有严令,百姓也不会服从。所以居上位者应以德为本,重视礼制,施行仁义,教化爱民。孔子以这些理念为官,收获了较大成功。在担任中都宰期间,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道德引导百姓,以礼教化百姓,仅一年时间中都的社会风气便焕然一新:路上男女各走一边,路不拾遗,生活用具朴实无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养死葬都有礼有节。孔子的为政措施引得四方诸侯纷纷效仿,很快他就被擢拔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任大司寇。“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公安部长,位同卿大夫,是孔子担任过的最高官职。由于孔子政声很好,威望甚高,一听说他将担任大司寇,鲁国的沈犹氏再不敢欺骗买主出售喝饱了水的羊,公慎氏立刻休掉了他淫乱的妻子,胡作非为的慎溃氏赶紧离开了鲁国,马贩子也停止了扰乱市场的行为。孔子还没有使用刑罚手段,其治下却已现安定态势,他为德政的实施作出了表率。
根据孔子对“小康”社会的设想,上位者如果无德便可将其罢黜,以免祸国殃民。孔子评价政治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做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做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要有父亲的慈爱,做子女要有子女的孝顺,人人都应该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谨守自己的本分。然而,这句话中还包含以下逻辑:国君首先要做得像个国君,然后才能要求臣子尽忠;父亲首先要具有慈爱,然后才能要求子女孝顺。孔子尊重的是礼制秩序规定的国君的名分,并不是尊重某一特定的人君。孔子绝不认为人君的地位是不可变更的,如公山弗扰和佛肸都曾发动叛乱,但孔子并未拒绝他们的招揽,这说明孔子至少是不排斥他们行为的。因为孔子内心关注的是如何解除百姓的痛苦,而不是政治的叛逆与不叛逆,所以在统治者德行有亏时,孔子不反对将其从特权地位上拉下来,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统治。难怪汉儒董仲舒说孔子所作的《春秋》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作,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有德者手中,这是孔子对政治的最基本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打破了狭隘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卫、宋、齐、郑、陈、蔡、楚等国,不断地推行着自己的改革措施。孔子曾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出来进行变革了。他的抱负并不在某一国、某一家,他真正忧心的是整个天下,一个大一统的中国!(www.xing528.com)
然而道德只能保证成仁,却无法保证成功,孔子的德政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终究没能取得成功。三桓忌惮孔子恢复周礼规定的统治秩序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将孔子赶出鲁国;孔子拒绝了权臣弥子瑕的卿位利诱,又与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毅然离开了卫国;他在郑国奔逃得“若丧家之狗”,甚至在陈国没有粮食吃,饿得都爬不起来。子路愤怒地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做一个君子不见得就能够在社会中行得通,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君子因为受到道德和原则的掣肘往往是要与清贫、寂寞相伴的。孔子对道德看得极为透彻,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矢志不渝地坚守本心。他无法像长沮、桀溺那样隐遁山林,与鸟兽同群,因为当大批社会精英、优秀人才全都隐居到深山老林里,这个社会谁来拯救呢?所以孔子“一意孤行”地推行“小康”社会,他从政的失败经历充满了殉道的色彩,显得悲壮而崇高,这是孔子救世精神的最好传达。孔子影响着中国政治几千年的发展,而他对政治的影响不是来自他的从政实践,而是来自他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