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活》作为课文,存在很多新鲜的“空白点”。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学生,这些空白点对于课堂教学的深入都形成了巨大的阻抗力。廓清这些点,教学才能有效地绕开或超越它们,教学的思路才能理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成。
学生理解困境之文体的陌生:从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对于散文文体是不陌生的。从初一年级开始,他们已经接触了《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写景状貌散文,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背影》等写人记事散文。借助这些教读课文,对散文涉及的景物风光描写、人物形象刻画、写作事件安排、文学手法运用等文体知识,学生也都有了一定的文学辨识能力和阅读经验积累。哲理散文虽属散文,但它的写作对象是抽象的人生思悟、生活事理,叙述语言更富理性,形象设计隐喻哲理,行文更重逻辑。[1]在写作情绪的抒发上,与写景记事记人散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含蓄内敛表达不同,哲理散文更加注重情理表达深刻透彻、明白外显。相对于更加生活化的写景记事记人散文,从写作对象的选取到写作技术的操作,哲理散文的文体存在都是迥异的。具体到《永久的生命》,学生先前学习中积淀的散文阅读经验效用被节制,阅读此文的文体体验是陌生的,而这些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学生理解困境之文本的文白意艰:虽然是哲理散文,严文井的行文却力求平白晓畅。文中不作艰涩字词句,不借古人先贤笔墨助力,不事修辞笔法的奇诡雕琢,而是娓娓道来,言语清新简约。文中使用了一些常规的比喻、类比等文学修辞技法,将抽象的生命过程表现得具体形象,比如以衬衣遭遇反向类比个人生命变迁,不仅形象鲜活,而且还容易给学生一种直观的生活体验。严文井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有大量童话寓言作品存世。这样的创作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平白晓畅的文风。在“生命自身神奇”讨论中,选用的“地面上的小草”“春天的风”“山坡的那些小牛犊”等意象存留着明显的儿童文学痕迹,这样的文学表述更容易吸引十几岁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致。行文的平白晓畅只是不在言语表达上设置过多阅读“障碍”,阅读的顺畅并不等同于理解的深入。文章探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凋谢与不朽、存在的暂时与永久,大量使用了二元辩证的思维表达方式。话题的抽象、思维的深刻在保证《永久的生命》思想深刻性的同时,无疑又增加了理解难度——学生读得通,却未必读得懂读得透。恰如一汪潭水,言语之水的污浊会遮挡视线,难见潭底水草游鱼;言语之水清澈通透,却也容易发生思想光线的折射,扭曲种种潭底之物的本相。这样文白意艰的言意构成关系,极易被忽略,也极易造成学生阅读的困境,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警惕。
学生理解困境之生命体验的年龄劣势:一个人的理解力与他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相关系。一种生命困局、一段生活挫败,在漫长生命的某一时间里程可能茫然无解,在另外一处可能早已云淡风轻。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虞美人·听雨》)都是讲人的生命经历与理解感悟力关系的问题。人生的参悟,正是暗合了兵家的“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俗谚。
八年级的初中生,年龄大多在十三四岁,正是脱离童稚,生命起航的青春期。对他们而言,生命是蓬勃向上的,充满着力量,恰如朱自清所言“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他)生长着”(《春》)。他们生活在和平富庶的社会环境,有父母亲人的呵护关爱,是被庇护着的一群。他们还不曾独立地进入生活的艰难处、生命的纠结处,关于生老病死、艰难苦恨的生命体验是欠缺或浅表的。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语境的文意,而且升级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这些可以称之为语文经验习得。《永久的生命》包含着明显高于初中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学生因为语文经验的局限,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中作者所传达的生活经验”[2],也就理所当然了。教学中,这种学生自体学情的困境是一定要予以突破的。
教师备课困境之文本写作背景缺失:文学写作不能凭空发生,它需要现实生活具体的触动,诱发作者情感爆点,激发写作冲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大序》),这些古典文论探讨的正是文学写作的发生问题。如果作者写作是文学的艺术编码,那么阅读就是读者对作品的艺术解码。在阅读这个艺术解码过程中,了解促成、构造文学写作的现实要素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写作的背景资料是文学阅读深入的重要依托资源,同样,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只增不减。
《永久的生命》写作的背景资料是极度缺失的。教材中唯一的注释只涉及了文章出处和作者的生卒、原名、籍贯和职业。《教师参考用书》的“资料链接”和网上的“严文井”词条介绍了他在1934年至1951年间的简单履历,也是语焉不详,至于此文的写作时间、写作动机则只字未提。查阅巢扬的《严文井评传》一书,也只有“1942年他还以明朗的心境一连写了三篇议论性散文:《信仰》《永久的生命》《论友情》”[3]一句,点明了创作时间。至于为何有“明朗的心境”这样的写作心理,书中并未谈及。不过,此时27岁的严文井倒是与课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语句相呼应,写作时间应无大误。期间,严文井身处抗战、身在延安。课文谈及的生命感悟更多关涉个体与代际之间,由如此写作背景而推断作者的当时的写作心理、写作动机、写作目的,进而推进课文理解,实有一定难度。这样的作品背景资料荒疏,将教师备课带入又一困境。(www.xing528.com)
教师备课困境之选文教学史缺失:选文的教材史决定了它的教学接受史。教材史愈是悠长绵远,它的教学接受史也就越丰富,前人相关的教学示范、教学思考也就越深入,而这些都是可资借鉴的教学资源。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入选十几版教材,成了几代国民的公共记忆,也给了它丰富的阅读史、研究史、教学史,对它的教研文章更是汗牛充栋。
作为当代作家,严文井的文学努力更多沉淀在儿童文学方面;具体到《永久的生命》,在文学史上也并没有如雷贯耳的声望;在2017年入选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之前,这篇散文并无入选教材记录。就教学接受史而言,2017届入学新生是第一批学生读者。满打满算它也就刚刚经历了第一轮教学接受,“袖珍”的教学接受“史”,必然影响它的教研思考量的积累。查阅“中国知网”(CNKI),将“《永久的生命》”与“严文井”分别作“主题”“关键词”“篇名”检索,检索结果与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有直接关联的检索项均显示为“0”,更遑论中学语文教学直接关联的文本解读、教研讨论、课堂实录之类的教研文章。教师在备课遇挫后,又陷入一种全无外援的孤军奋战状态,这是教师备课困境的又一表象。
教师备课困境之写作对象玄虚导致的教学内容渺远:写作对象指的是作品中作者极力表现刻画的生活物象,以及由此生发的个体情绪。写景记事记人散文的对象都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人、物,比如小石潭(《小石潭记》)、紫藤萝(《紫藤萝瀑布》)、小桃树(《一棵小桃树》)、保姆(《阿长与〈山海经〉》)、老师(《藤野先生》)、父母(《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抒发情绪涵括对自然景色赞美、感悟,对冷暖人情的追忆、感慨、珍视等。这些人事景物都有当下生活的类似范本,包蕴的情绪在学生那里也较为容易得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回馈。
相对而言,《永久的生命》以生命作为写作对象,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怀融于文字。在写作对象形态上,存在一个由外及内、由实及虚的迁变。对写作对象的探讨,比如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写作对象的玄虚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渺远,教学内容渺远则极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虚浮。如何在备课、教学中扭转这种倾向,是教师备课所必须面对的。
上述单个的教学困境在很多课文教学中都是存在的,对教师备课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但像《永久的生命》集六道教学困境轮回反复缠绕课堂教学,则是极为少见的。不得不承认,如此的“六道轮回”,确实加大了教师备课、教学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