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塑生命的人:备教手记优化

再塑生命的人:备教手记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十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而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获得首先得有教师的必要引导。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七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升华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是谁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呢?

再塑生命的人:备教手记优化

◎赵军红

众所周知,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解读并把握教材永远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解读清晰,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鉴于此,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好语文课程标准,深读教材。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目标和重点;解读好学段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解读出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找到文本的教学价值。正如余映潮老师常说的“没有深刻精致的教材研读,一定没有好课”,只有教师精心去研读教材,才能提取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十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从而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进而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讲读课和自读课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教师通过讲读课文,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获得文化感受能力。而自读课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在讲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运用到言语实践中,最终目的是完全实现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合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阅读空间,总之自读课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阅读课型,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读课应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作为教学的方法指引。而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获得首先得有教师的必要引导。教师必须先要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思考和见解,才能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研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鲜明,叙事感人,文本的教学价值重大,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从七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升华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是: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对授课者的要求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意味着教师的教要悄然“退居幕后”,学生要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品评,发现文本词句段的温度热度,深度广度,用相互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的碰撞,引起课堂生命体的和谐共振,从而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效的自主式阅读。

基于此,我开始细致深入地着手备课。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要在作者的思路上。”因此,必须尽可能全面且详细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我开始收集有关海伦·凯勒的各种资料,甚至再次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还阅读了海伦·凯勒的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愿我们充满信心》等。从这些文字作品中,更深入地了解海伦·凯勒,了解其艰难的成长过程,了解她与安妮·莎莉文老师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阅读中,我感动于海伦·凯勒的坚忍不拔、感动于她的乐观自信,我看到了海伦·凯勒的身上那颗炽热、求索的心,那颗朴素、博爱的心,那颗对知识渴望的心,那颗对人类友爱的心,那颗永远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细细梳理,海伦·凯勒的成就,你简直无法想象那是一个集盲聋哑的人创造的伟大奇迹。震撼于海伦·凯勒的同时,不禁令人深思:引领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是谁呢?是谁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呢?是安妮·莎莉文老师。作者在文中说:“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那么,安妮·莎莉文又如何将“指南针”与“探测仪”交给年幼而绝望的海伦·凯勒呢?于是这又激起我对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探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安妮·莎莉文老师也是一个身世经历坎坷的人:她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10岁时母亲去世后,她在孤儿院里生活了4年,直到14岁才被送进盲童学校学习了6年,接受教育海伦·凯勒时还不满21岁,尽管安妮·莎莉文老师没有学过任何教育理论,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这些都不曾妨碍她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她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凯勒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从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安妮·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安妮·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给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实物让“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老师才开始单词“doll”的拼写游戏。请注意“游戏”这个词,请注意文中作者的这句话:“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而作者说:“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是啊,孩子的天性就是热爱游戏,高明的教官就是能发现天性、利用天性。在仿佛没有目标没有负担的情景下,一步一步向前,靠近教育的理想。这就是慧心吧。慧心应该是不夸张、不折腾、不放弃。

而当孩子因为失去兴趣,进行反抗之后,有慧心的老师只是“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片,扫到炉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然后带着孩子“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这是多么明智的教育行为啊。慧心正是以爱为底蕴,以耐心为道路的。

然后,“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安妮·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的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这时候慧心就是心灵的唤醒。

所以作者在文章中写道:“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的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因为“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安妮·莎莉文老师一辈子就教了海伦·凯勒这么一个学生,可以说海伦·凯勒教育的成功,是一种爱与奉献的成功,她毕生献身于帮助海伦·凯勒脱离枷锁,追寻心性的独立、自由、返璞归真。可以说,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那是一种背负着责任的爱,或者说是一种源自爱的强烈责任感。当然,这爱,这责任,皆是安妮·莎莉文老师自发的,没有人乞求,更没有人强迫,完全因安妮·莎莉文老师自身的性格。我想,这也正是她的高尚所在吧。可见正是爱心、慧心与责任心的交响,成就了安妮·莎莉文老师,成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为了备好这个课,我足足读了十多天的书,翻阅了大量的文本,每每我都被她们俩的故事所感动。海伦·凯勒是安妮·莎莉文重塑的精品,是安妮·莎莉文第一个也是一生唯一的学生,她是安妮·莎莉文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某种程度上讲,安妮·莎莉文是创造奇迹的人,没有安妮·莎莉文老师,不可能有那样的海伦·凯勒。这样意蕴极其丰厚的好文,如何引领学生去学习感悟呢?孙绍振先生说过:文本的意蕴有三层,一般读者一望而知的只能是表层,教师读者的使命乃是率领读者解读其中层和深层密码。因此,教师教学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走进文本的深处,发现文本的密码,找到帮助学生打开密码的钥匙。

在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深入了解后,我开始了备课的思考:我想通过这篇课文,向学生传达什么呢?我面对的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他们健康、活泼、充满朝气,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经历简单纯粹,他们的生活阳光美好,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转型期,对社会只有懵懂肤浅的认知,青少年对情感的漠视以及对生命的践踏现象时有发生,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有很好的引路人,生命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教师,我觉得我可以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利用这篇课文对学生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想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身负的责任。

有了充分的阅读、了解,有了深入的思考,我开始构思自己的教学方案。

我遵循“长文短教”的思想,采用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品析上,而是放在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精神品读上,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探究,感悟理解安妮·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从而做出个性化解读,试图对学生们进行幸福教育和生命教育。

字词积累卡片:《再塑生命的人》

认读一组双音节词语

搓捻 绽开 企盼 惭愧 奥秘 拼凑 感慨 争执

积累一组四字短语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恍然大悟 混为一谈 不求甚解 小心翼翼

辨析一组成语

【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多形容“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样子。

谨小慎微:虽有“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意思,但多指对细小的事情过分小心,以致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常作贬义用。

(设计说明:字词积累,可把它放入课前的预读中去。字词积累教学是依托课文进行的基础知识教学,就学生而言,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基础的积累。因此,落实字词,积累字词,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教学任务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实情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

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做教学铺垫,我把海伦·凯勒的身世、经历、所取得的成就高度整合,用一组排比句串联,开课伊始,就让学生高声齐读,让学生猜猜“她”是谁?具体课件呈现如下: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

她,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

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

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她,是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马克·吐温

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www.xing528.com)

(设计说明:这一教学铺垫,简洁新颖,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大大的“问号”,“她”到底是谁呢?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紧跟着,引用名人的评价,通过名人眼中的她,高度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伦·凯勒产生好奇,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

这样一个集盲聋哑一身的人,是怎样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的呢?自然引出再塑海伦·凯勒生命的人,那就是她的安妮·莎莉文老师。通过三次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慢慢体悟两人良师益友的深厚情谊。

活动一 跳读课文,理故事

要求: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完成填空。

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像大雾中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光辉的起点:“我”与安妮·莎莉文老师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幸福的复苏: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成长的浪花: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感受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生命的升华: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理解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顺势可知:文章主要记写了三件事:

1.老师叫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及文意,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体会海伦·凯勒“学的感受”。学生在惊叹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也完全被海伦·凯勒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他们师生二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学生们,无形中对学生渗透爱与生命的意识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整理、筛选、概括文字的能力。)

活动二 细读课文,研主旨

要求:1.理解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2.若以“再塑生命”为题,你认为好不好?说说理由。“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但在文本中,指的是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正如海伦·凯勒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妮·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以此为题,是因为本文主要是刻画安妮·莎莉文老师,强调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我产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安妮·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学生此时对安妮·莎莉文老师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时,教师可以顺时插播一组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全面了解安妮·莎莉文老师。具体课件呈现如下:

安妮·莎莉文老师曾经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自10岁时母亲去世后,她在孤儿院里生活了4年,直到14岁才被送进盲童学校学习了6年。

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她在缺少前人经验并在没有人可以商量、咨询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体验独自摸索、开创出了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

尽管安妮·莎莉文老师没有学过任何教育理论,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她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奇葩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中与世长辞。

正如她们的一位好友所说:“从海伦身上,我们可以突出地理解到:困难即使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终归难不倒有志之士;而从安妮·莎莉文身上,我们更可以看到什么叫事业,什么叫成就。她一辈子就教了那么一个学生,可这个学生该有多么难教呀!什么叫意志,什么叫毅力,安妮·莎莉文就是这些品质的化身。”

可以说海伦·凯勒教育的成功,是一种爱与奉献的成功。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学生细品文本中,深刻理解文本主旨,领悟爱与生命的真谛,同时,问题的设置,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活动三 探究课文,学精神

话题: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在思考、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凯勒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成功的因素来自安妮·莎莉文老师,她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善于启发引导、热爱教育对象等;也来自海伦·凯勒自身,她勇敢坚强、聪明好学、有旺盛的求知欲、情感丰富,悟性高等。

设计此话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凯勒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象海伦·凯勒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安妮·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凯勒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即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凯勒变得坚强。安妮·莎莉文老师不仅教给了海伦·凯勒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毫无疑问,她就是再塑海伦·凯勒生命的人。

我认为真正的爱与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德国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因此,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珍爱自己、体谅别人、学会与别人相处。

海伦·凯勒是不幸的,但是她又是幸运的,不幸的她遇到了同样不幸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她们之间的碰撞开启了她们幸运的人生。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就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因为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莎莉文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莎莉文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海伦·凯勒在其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曾写道:“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最后,我会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学生课后思考并形成文字。问题是:“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

这个情景问题的设置,旨在通过假设想象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么,去触及爱与生命的灵魂。

至此,利用这篇文本,我完成了对学生渗透爱与生命的意识教育、领悟了爱与生命的真谛、获取了爱与生命的力量。

(赵军红 重庆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