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崔颢《黄鹤楼》一课:生死之间

崔颢《黄鹤楼》一课:生死之间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傅王君将《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约稿任务——崔颢《黄鹤楼》备课托付给我。王君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既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又能在家常课上出生入死”。我拿出在河北徐水上公开课时曾修改课例14次的“死磕”精神和研发古诗文原创课例12个的“出生入死”的坚定意志,在百转千回中,又为《黄鹤楼》突围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崔颢《黄鹤楼》一课:生死之间

2019年3月11日,真是一个好日子!师傅王君将《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约稿任务——崔颢黄鹤楼》备课托付给我。我一阵高兴又一阵感慨:《黄鹤楼》啊,《黄鹤楼》,你上学期让我在家常课中几乎耗尽了力气,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精力整理我的实录呢。

我想,机会终于来了。

我立即爽快答应师傅,并得意地向师傅汇报:“崔颢的《黄鹤楼》我备过异人同质五首诗整合课,有比较详细的备课记录,我会尽早整理出来。”

还补充说:“文本特质类型是语用型,聚焦律诗知识,评一评:谁是唐诗之冠?”

那天晚上,我刚好坐班。于是,我顺手翻了学生的课堂观察和自己的思考文字拍图片传给师傅,师傅也一如既往地热情赞美我:“谁是唐诗之冠,这个设计真是好!”并给我大大的赞。

3月底,我开始静心听录音,整理实录,准备整理好了再反过来跟老师们聊聊我备《黄鹤楼》的一课两教(我还设计了一种教法,将其与王绩《野望》整合)。可是,当我深入我的课堂时,才发现,我设计的语用型文本——谁是唐人之冠(一稿),仅仅聚焦在律诗的格律之美(形式上)和山水之美(内容上)。而唐诗是我们公认的中国诗的高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绝不仅仅在此。

于是,4月份,我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

王君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既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又能在家常课上出生入死”。我这次面对的不是2018年7月底在浙江温岭上的公开课,那次有680名以上的全国一线教师。那次备课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样的课,我修改了7遍以上,虽没有试上,但也取得比较大的自我突破。

回想那次执教登临群诗的经历,我借助阅读将文本与自我,文本与唐代诗人,文本与美学,文本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打通,最后似乎达到“课人合一”的境界: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登高?他们相通的精神密码——登高,其实是精神上的向上。

真所谓一通百通。“青春语文”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教法即活法”。“你如何活,你就必将如何教。活法和教法,天然相依相存。”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当下的生命体验,为师生获得幸福人生做准备。”

于是,我又以《黄鹤楼》为原点,辐射到五首唐诗,重新进行教材分析与文本特质分析,最后将课型确定为语用型和主题型文本,将语用训练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相结合,努力提升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品质

我拿出在河北徐水上公开课时曾修改课例14次的“死磕”精神和研发古诗文原创课例12个的“出生入死”的坚定意志,在百转千回中,又为《黄鹤楼》突围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一个人的第二轮备课,我将自己老老实实清零,一切从头开始。

首先,分析学情并研读教材。

部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八篇,古诗合计十八首。单篇教学且不说课时紧张,也不适应教育新形势需要。我们师生已有开发七节群诗课的学习基础。最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学习方式当属群诗教学。

群诗教学要构建一个“阅读场”,教学目标要聚焦。如何做呢?

宏观上看,本单元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均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崔颢《黄鹤楼》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一首,另外四首分别是王绩的《野望》,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五首诗中都描写了中国山水,这些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或壮美,均显造化之妙。

因此,内容上,比山水之美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的重要教学路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从诗歌体裁上看,或五律,或七律,都属于律诗。

从诗人所处朝代来看,都是唐代诗人,初唐一位,盛唐三位,中唐一位。王绩是初唐三诗家之一。盛唐三位分别是王维、崔颢和李白,他们的诗作能集中反映盛唐诗歌的大气象。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的代表,他的诗能集中代表中唐诗歌的风格与成就。

课后的“积累拓展”还要求“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并附有“关于律诗”的链接。

律诗特别注重诗歌形式上的完美。于是,我将知识目标定位在了解律诗知识,即形式上,比格律之美。

诗歌还是诗人抒发情感志意的载体。体会诗人在自然山水风物中寄寓的情怀,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层次目标,这亦是教学的重难点。

就这样,“谁是唐诗之冠(二稿)”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比律诗形式,比诗歌内容,比诗人志意”就确定了。

我又将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三类人进行细化,即诗人、教师和学生。

在这三类人中,我们师生整合问题能力,求同比异思维,都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最难的是研究诗人。比五位诗人志意,如何比?学生的精神成长点在哪儿?五位唐代诗人,精神气质有什么相通之处?

我的困惑一个一个来了。

王君老师说,教学法在自己的“活法”里。还藏在生活中,藏在文本里,甚至还藏在文本以外的书本里。

当我一遍又一遍再读五首诗,我蓦然发现自己的“小”来。因为,诗人传递的情感之曲折幽微是我以前一直没有发现的。

于是,我又开启了“1+X”的阅读模式。由研究崔颢延展到另外的四位诗人,由研究唐代诗歌之美到研究唐代文人之美。

纸质阅读:我查阅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五位诗人的诗作及名家鉴赏。阅读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编著的《诗词格律》。阅读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者顾随《讲唐宋诗》(上)。阅读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词学研究者叶嘉莹的《古诗词课》。还阅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几成绝版的《崔颢诗注》,这是20世纪60年代广西师范大学万竞君教授查阅大量的史料编著的。还阅读了《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

视听“阅读”:在“学习强国”App慕课中,学习了四川大学王红教授主讲的《中国诗歌艺术》68全集。选择学习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之李白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共3集。

阅读和观看视频期间,我做了重要的笔记。

通过二十多天的大量视听“阅读”,我终于有了惊喜的发现: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曾提出,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仕”与“隐”的问题。叶嘉莹也说,“仕”与“隐”是缠绕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意结。

这一发现,一下子就帮我将五位唐代诗人乃至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打通:既然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主要是仕与隐,那么,比诗人志意环节就讨论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异同,然后再探究诗人精神魅力。

还有新发现。唐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一类是侠少,一类是隐士。五位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侠少,或请求出塞,或追求功名。都有“出仕”之心。

李白是一往无前式的“仕”。《渡荆门送别》虽然是写李白初出蜀地远渡荆门,面对一望无际的平原,奔腾不息的江水,如明镜似的皓月,如梦幻的海市蜃楼,表现出强烈的对故乡的不舍,甚至还把故乡的水写得有情有义。可是,这浓重的惜别一点也没掩饰掉他对功名事业的热切向往。然而,放浪不羁的绝世之才,又有落拓寂寞的绝顶之哀。李白即想求仕为用,又不屑于循规蹈矩的科举仕进。他以文会友,以诗求名,曾有两度机会,一次入为翰林待招,发现理想遭破灭后,而被“赐金还山”;一次依附永王麟,以借此实现灭虏建功的愿望,这种不顾现实的幻想,导致他误入迷途而被放逐夜郎。晚年他学道求仙,痛饮狂歌,既失望于世,又不能弃世,在他临终前还曾想请缨从军。

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又是崔颢式的“仕”。

隐士,或希企隐逸,爱好自然。白居易《中隐》诗,一面将隐士分为三类,一面又自述其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王绩是乡村式的“小隐”诗人,号东皋子。“东皋”是他的隐居地,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他三仕三隐,却在诗中用“徙倚欲何依”来表现欲归依又无所归依的热烈的寂寞。他追怀伯夷、叔齐这样的贤者以求得宽慰。

王维是仕隐兼得的诗人。他两次隐退,退居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这两处都离京城不远。叶嘉莹评说,他的所谓“隐居”,不过是在京都之地,一面拿着朝廷的俸禄,一面又享受隐逸的高名罢了。

然而,他的仕隐兼得又是在内心两失境况下实现的。读王维要读出其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和痛苦:《使至塞上》颔联颈联极为自然高妙,而尾联忽然出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又非常世俗而不和谐。这是诗人借东汉窦宪在大破北单于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来赞美塞上使君及镇守边关的将军。这也是被朝廷排挤在外的诗人世俗上的逢迎应酬的话,并非诗人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

白居易,他曾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任江州司马,又因牛李党争激烈,深谙朝官滋味,后自求外任到杭州、苏州做刺史。虽然起起落落,从政热情渐减,甚至也动过归隐之念。但他毕竟一直留任做官。《钱塘湖春行》是他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他对西湖的爱亦是他对杭州人民的爱。因此,他的“中隐”是隐在官场中,他是既勤于政事,又能造福于民,又有知足常乐心态的,称得上热情的进取者。

为拓展用,我还研究了“大隐式”诗人。

“大隐”诗人当属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隐居闹市,过着无欺无诈的、真淳质朴的、不受世俗功名所牵累的、贫穷而快乐的躬耕生活。

4月26日,我第二次教《谁是唐人之冠》群诗整合课。

以下是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求同导入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诗名家辈出,风格多彩。请五位同学朗读五首唐诗,并找其共同点。

第二部分:比格律

初读诗歌,我们从体裁和内容上,发现了五首诗部分相同点。这节课我们结合律诗知识,重点从押韵与对仗方面,比一比,谁是你心目中的唐诗之冠。

链接: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四个特点:

通常的律诗规定“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说来,律诗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课中小结:

律诗之美,美在格律形式上的考究

美在押韵和谐

美在对仗整齐

美在平仄相间般。你看,天空辽阔而又苍茫。那悠悠的白云,那晴天下的汉江水,那江边绿得逼你眼的树木,那柔美、芳香、茂盛的碧草,色彩明丽,我会用对比色和大色块来表现这份明朗和高远

第三部分:比山水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你眼中,这五位爱好游山玩水的诗人,谁笔下的山水更美?

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去旅游?

如果你是绘画或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里去写生或摄影?

有学生说,我会选择崔颢的黄鹤楼去写生,他的写景水平就像作画一

有学生说,我性格本就豪放,我毫不犹豫选李白笔下的荆门一带,那景色气势雄伟。一个“随”字,似乎感觉山与平原都有流动感;一个“入”字把“江”与“荒流”连起,似乎长江水有冲击荒原的力量。如果你当时内心抑郁,到那儿一定会心情舒畅。

有学生喜欢王维笔下的沙漠,这沙漠景象虽不像田园乡村那样唯美,也不如钱塘湖那样迷人,可它却是无数游客想要去的。大漠烽烟直上云霄,圆圆的落日就在黄河的尽头。如果你在拍照,那你会看到一幅“人景合一”的大美景象。

有学生喜欢王绩笔下田园秋景的安详宁静。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重重叠叠的山岭上,洒在秋意正浓的树枝上,洒在驱着小牛返,带着禽鸟归的人们身上。我愿用相机记录下这一萧瑟中带着生机,热闹中带着静谧的瞬间。这种境界是多少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所神往的。

有学生说,如果我是一名山水画爱好者,我则会在白居易所描绘的山水中取景。画中景物不多,一寺、一亭、一湖、三五莺燕、花草、一匹良驹即可,让这几个意象构成一幅温馨的书画长卷。

课中小结:(www.xing528.com)

山水之美,

美在乡野的迷人与恬静

美在大江的奔流与涌动

美在边塞的雄浑与壮阔

美在黄鹤楼的悠远与空明

美在钱塘湖的生机与灵动

第四部分:比志意

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的理想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出仕与归隐。有部分诗人归隐有时也是为了出仕的需要。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经历,辨析五位诗人实现人生志意追求的异同吗?

投影白居易《中隐》诗。

投影五位诗人简介,并口头补充我对诗人的生平经历的解读。

拓展崔颢主张团结少数民族,反对唐王朝对外的穷兵黩武和无休止的征战以及对边地将士们深刻同情的诗句。

《赠王威古》:“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赠轻车》:“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此来,边城闭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

拓展李白诗句: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想象: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前,涌起万千愁,除了思乡,还愁什么?李白初出蜀地,豪情万丈,可是,他的理想真实现了吗?

课中小结:

王绩式的小隐:

他独守寂寞,隐居乡村,向贤而生。

但最终在古人中找到了知己,在伯夷、叔齐身上获得了力量的源泉,找到生命的去处,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处所。

白居易式的中隐:

他爱西湖,也是爱杭州人民,更是爱当下的自己。

他被贬以后想着与其终日戚戚,不如愉快度日。他请求外任,在京城外,做不太重要的官,但他捐家资,开凿龙门险滩。他写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他编写文集,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传承。

仕隐兼得的王维:

他两次隐退,他的仕隐兼得是在内心两失的情况下实现的。他内心有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和痛苦:“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孤寂渺小,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违心赞美。

陶渊明式的大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就是这样一位既身居闹市,又真正安于穷困,守住真心,享受田园之乐,保持自己飞行高度的大儒。

还有一类人,就如崔颢、李白:

他们勇往直前,一直渴望被朝廷重用,一直希望能够为朝廷做贡献。他们实现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不忘初心”般的执着和坚毅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接着,我设计连续“三追问”:

假如你在唐朝,身居朝廷要职,有权提拔他们,结合诗人的志趣,你会提拔谁?

我们再穿越回来,假如你已走上社会,已在单位工作,你是像崔颢、李白那样主动自荐?还是像王绩、王维那样做官不顺就“辞职”呢?还是像白居易那样享受当下?

我们新时代的读书人,还有哪些实现理想的好的生活方式?

课堂总结:

唐诗之美,

美在凝聚着诗人之情志

美在承载着文人之魂魄

美在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谁是唐诗之冠,最后评的实则是谁是唐人之冠。“诗品即人品”。大唐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文本解读过程及教学设计。那么,群诗整合教学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构思上,你要像写文章讲究立意一样,要用你的教学思想支撑起整个课堂。你既要走进文本,还要走出文本。我们不能只“入”不“出”。

思路上,要清晰。思路决定出路。

处理教材上,要学会整合,学会联结。王君老师在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青春语文”专栏第十讲《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中这样阐述“联结”,要听到学生生命的呼唤,要听到“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的呼唤,包括文本的呼唤。这样在整合时才会在教材内外去“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群诗整合需要教者具备打通文本与诗人,文本与学生,文本与生活,文本与艺术等多方面能力。

文本解读上,要阅读先行,辅助解读。当我在解读文本发现自己的“小”时,我以阅读开路。博采众家之长,是抵达群文课堂之“大”的必由路径。这里的“大”不仅是“大容量”,还是“大气象”“大境界”。

目标设计上,尤其要聚焦,要有文体意识。比格律之美,比诗人志意,我从诗歌文体角度设计。而比山水之美也是诗歌鉴赏中的教学重点,分解下来就是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景物特征,描绘画面,体会诗歌意境等能力。当然,要准确,要聚焦,要多维,也是每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问题设计上,要学会创设情境。我设计的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真实,或虚拟。还要“活”:灵活、活泼、生活。这“活”首先来自生活,我生活中就是个天性活泼又爱旅游、爱摄影、爱读书,爱一切美好事物的人,因此,我的活法就不经意间变成我的语文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又活泼的问题自然不难。我的课堂常常会出现问题一出,就如水花不小心飞到热油锅时的状态。

作业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将群诗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一般要落实到写课堂实录或自选一点写感悟上。学生做到读写悟融通,才能真正做到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做准备。

试想,以下的课堂交流被学生之笔还原,会不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更好的提升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针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三问:

有学生说,如果我穿越到过去,我会选择陶渊明的“大隐隐于朝市”的大隐生活,但大隐需要有很高的境界。不过,即使这样,大隐也能带来很多乐趣,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干扰。

有学生说,我会选李白式的积极进取,通过干谒求名,顺从自己的心意,这样心里至少不会留有遗憾。

有学生选择做崔颢这样执着的人,他虽做小官同样也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份力。

有学生说,我也会像崔颢、李白那样自主推荐。因为人才等着发掘需要好长时间,只有自己将自己“渡”向“官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有学生说,如果我现在已经走上社会,我会像白居易那样,哪怕也有不被重用的时候,但我会选择享受当下,努力做好自己。

最后,学生心目中的“唐人之冠”被我们一一请上班级的最高领奖台:

我选李白,因为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无畏无惧。

我选白居易,因为他内心恬淡,勤恳务实,不追名逐利,所以才能最大地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生价值。

我选崔颢,他千里赴举,万里出塞,四海为家,更具唐人风骨。

我对孩子们说:其实,比诗人的志趣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这五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彰显大唐文化的大气象、大境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我们最爱的唐代诗人,这就是大唐诗歌的大魅力。

我们还有第三种以外的实现人生理想的生活方式吗?

孩子们说:

如果读书不成,我可以自主创业。

我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学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后回来报效祖国。

我要活在当下,珍惜眼下的每一天。

最后,第三教课堂落脚在叶嘉莹说的话上:

人生可以由两条途径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一种是向外的追求,不仅自己要飞起来,还能教会别人也飞起来。另一种是向内的追求,自知无力带动别人飞起来,只好保持自己的飞行高度。

人生道路千万条。如果我们做销售,就做金牌销售员。如果我们做服务的,就做优秀服务员。职业无卑贱与高尚之分。

谁说唐人最牛?

最后,我们高声齐诵邵燕祥的诗句:

我们是时代的骄子,伟大的后人的先人。

活在当下,保持自己的高度飞行,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精神成长点。

(周忠玉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