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速阅读故事与神话,完善教学方案

快速阅读故事与神话,完善教学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这个思维导图,我很快顺利地书写了我的教学方案。方案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神话的特点。

快速阅读故事与神话,完善教学方案

依照这个思维导图,我很快顺利地书写了我的教学方案。方案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神话的特点。

2.熟读之后,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3.通过分析,把握女娲这一形象。

4.通过与《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会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把握女娲这一形象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体会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教学策略

本课教以“导”为主,通过自读法、问题探讨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课前的导学案,自行解决字词、文体特点等相关知识的积累问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深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进行生发和探讨互动学习。

3.学生通过课后拓展活动的完成,提高认知,提升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分发导学案,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导学案内容如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掘起()

掺和()莽莽榛榛()()踪迹()

2.积累下列的字词,并勾画出文中其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莽莽榛榛 神通广大 生气蓬勃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兴高采烈 绵延不绝 疲倦不堪

3.填空、简答。

(1)本文选自_______,是____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______,它详细叙述了____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_____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____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4.就文章的内容,请设置几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请把你设置的问题分点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二、课堂教学

(一)读一读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根据导学案上学生勾画出的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正音正字,检测自学效果。)

(二)比一比

组织学生,比赛复述故事内容,看谁复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考一考

通过搜集来的导学案,整理出问题,投影到多媒体上,组织学生进行抢答。

问题预设: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如何造人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4.……

抢答结束后,教师小结内容、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是中国古老神话里的始祖神。(用多媒体展示女娲的画像,感知形象。)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用枯藤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育儿造人。

4.……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四)思一思

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提示,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五)说一说

组织学生说一说对女娲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形象。(www.xing528.com)

1.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学生分享互动。

3.教师小结: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是一个人。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是神,她也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跳读,抓住重点语段,分析作者眼中女娲的形象特点,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谈一谈

请学生们谈一谈学完这篇《女娲造人》文章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收获和启示预设:

1.我了解了什么是神话故事。

2.我知道了女娲是谁以及她造人的原因和方法。

3.我体会到联想和想象的力量。

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发现和学习小结,检测课堂效果。)

三、课后拓展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

1.布置任务: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2.思考交流: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先民的想象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中,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拓展学生们的认知。通过中西方神话传说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通过搜集、阅读、讨论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第五站:辗转反侧

《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完成后,我的内心是轻松的亦是欢喜的。无论是知识层面的还是能力层面的,我的教学设计里都有涉及,而且我也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情况。所以我的教学设计虽不能堪称完美,但至少是经得住推敲的、合情合理的教学设计。带着这种沾沾自喜,我美美地睡了一个好觉。

然而一觉醒来,突然又觉得我之前的想法很幼稚,很没有进取心。我不该只追求平淡平稳,我得追求出彩出众。于是,我又一次翻阅教材,通读《女娲造人》。我一定要找出亮点,平地一声雷,出奇制胜。

为此,我改动了课堂互动交流的重点,拟设置为两个小标题。以标题为由头,引学生做更深更广的探讨活动。小标题1——《寂寞是一种病》。借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荒凉寂寞”“孤独”这些字眼,生发出诸如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哪一个更重要,人是否要忍受寂寞,孤独是好还是不好这些问题的探讨。小标题2——《妈妈与爱》。借由文中对女娲人的形象的刻画,特别是女娲作为“妈妈”的这个身份而表现出的喜悦之情,引申探讨母性、爱的力量、爱的方式等互动问题。

如此设置,就创造出了更多的话题,课堂也呈现出不同常规的内容教学。这岂不就是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考的能力。我也去查阅了网络上其他老师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对比发现我挖掘的这两个点还没有人涉及。创新课堂,不就是要新和奇吗?我的这个设计正好符合要求,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课堂亮点呀。于是,我立刻改了教学设计,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万事俱备,接着应该是追求完美的课堂呈现了。但睡了一觉后,我又开始自我否定了!我所挖掘的这两个亮点,仔细推敲后,觉得不够严谨。原因有二: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于想象,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我的亮点设计就偏离了正宗轨道。二是该阶段的学生生活体验不足,社会经验也少,与之探讨人的孤独和母性之爱的话题,似乎又超前了,缺乏话题基础。所以,我的这种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办法可取但不可行。稍有不慎,我的课堂会走进杂而乱、没有中心的僵局。

不,不,不能这样。于是,我再次推翻了自己的设想。最终回归到第一种教学方案。这次我不再折腾了,立刻付诸行动。有意思的是,一次实践后,深觉我之前的种种忧虑似乎是多余的。

第六站:课堂呈现

在《女娲造人》的课堂活动进行到“谈一谈”的环节时,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与学习收获比我预设的要宽广得多。

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女娲学习,因为她是一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神。你看她先是揉土造人,可是太累了。然后她就想出了枯藤甩泥造人的办法,可是她考虑到人会死亡,死亡以后还得再造人,太麻烦,于是又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创造男女,配合起来共育后代。就这样,女娲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她造人的办法一次比一次要省力。她遇到了难题,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想办法解决。这一点值得我们敬佩。”

有的学生说:“我也在女娲身上学到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课文中写到‘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这一段文字就是体现女娲的认真。”

有的学生也这样说:“在女娲身上我认识到了母爱的力量。女娲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造人呢?就是母爱给她赐予的能量。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小人一接触到地面就喊女娲‘妈妈’。女娲听到这个用土造出来的小人喊她妈妈,内心不由得欢喜。于是她继续造人,更多的小人儿叫她妈妈,她内心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和安慰。所以女娲造人的最大动力就是母爱的力量。”

有的学生还这样说:“学完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就是人不喜欢孤独,每个人都需要陪伴,连神仙都不例外。你们看女娲造人的初始原因就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只有她一个神存在,她感到非常孤独。等到她造出一些人后,大地上有了人气,她就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七站:反思向前

听了学生们对本文的理解和收获后,我终于明白那句:“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

先前我还纠结于我刻意追寻和设计的亮点学生们会领悟不到。我的那种大胆引导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子,虚有其表没有内涵的。然而事实告诉我,课堂上有多种可能,学生们对文本思考所达之处,也并非是我所能预料到的。

所有的设计都只是预设,所有的意外都在情理之中。亮点有时不是老师挖掘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由学生生发出来的。课堂虽小,时间不长,却存在多种可能。如果再去组织一次《女娲造人》教学,课堂定会有不同。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迸发出不一样的互动。

这仅是一次普通的教学备课经历,但于我而言,这也是一次探索与旅行。在教学的领域探索,在生命的轨道里旅行。探索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你未知的领域伸手去探一探,才能索求到你所需要的。旅行是一种选择,一种有包容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可能都一样,但看风景的人看出了不一样的图案;沿途的风景也可能不一样,但看风景的人却得出了同样的答案。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很喜欢一首小诗——《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我忙于摇醒火把,

我忙于雕塑自己;

我忙于擂动行进的鼓钹,

我忙于吹响迎春的芦笛;

我忙于拍发幸福的预报,

我忙于采访真理的消息;

我忙于把生命的树移植于战斗的丛林,

我忙于把发酵的血酿成爱的汁液。

直到有一天我死去,

像尾鱼睡眠于微笑的池沼,

我才会熄灯休息,

我,才有个美好的完成,

如一册诗集;

而那覆盖着我的大地,

就是那诗集的封皮。

我,是忙碌的。

正如诗中所说,我忙于雕塑自己,我也在雕塑我的教学。这是我所追求的。我突然想到“折腾”这个词。反观我的《女娲造人》备课教学经历,它不就是一个自我折腾的过程吗?但我一直就喜欢“折腾”这个词。不“折”过来,“折”过去,怎么会“腾”飞出火光来呢?

始祖神女娲造出的人,有着“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我们生而为人,应是自豪的。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那就把我们能思想的能力发挥到方方面面,诸如你的课堂、你的教学、你的生活。

(江美琳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第二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